專訪兩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沈志云: |
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必須「三步走」 |
「科學研究不能靠起鬨,時速為400~600公裡的真空管道都還沒開始研製,哪來1000公裡甚至更高。」
□彭麗
最近有報導稱,我國正在研製時速1000公裡甚至2萬公裡的真空磁懸浮列車。對於這類帶有浮誇風式的炒作,兩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沈志雲有些憤怒。
「科學研究不能靠起鬨,時速為400~600公裡的真空管道都還沒開始研製,哪來1000公裡甚至更高。」沈志雲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仍需立足現實,一步一個腳印分階段規劃實施,真正實現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改變介質密度是地面超高速交通唯一出路
「當速度增加時,氣動阻力會隨速度的平方上升,氣動噪音則會隨速度的7次或8次方急增,這是任何形式的交通工具都無法避免的客觀規律。」沈志雲告訴《科學時報》,在地表稠密大氣層中運行的地面高速交通,最高經濟時速不能超過400公裡,否則列車的能耗和對環境的破壞將大大增加,導致它根本無法實現商業運營。
沈志雲引用德國磁懸浮列車和日本新幹線輪軌列車實測數據說明,不管是磁懸浮還是輪軌列車,當時速達到400公裡以上時,空氣阻力在總阻力中所佔比重將超過80%,而噪音則高達89分貝,大大高於交通噪音的環保國際標準。因此,克服稠密大氣層的阻力成為地面超高速交通的主要任務。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地表稠密大氣層的作用?沈志雲給出了兩種思路:一是讓列車在萬米高空上運行,以擺脫大氣層的作用;二是為列車創造一個低密度介質環境,以擺脫阻力與噪音困擾。「實際上,列車當然不能飛到萬米高空,但可以利用密閉的真空管道,改變介質密度,實現任意高速度的運行。」
「我國上海的磁懸浮列車時速雖達到430公裡,但在大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地區,也只能降低到時速300公裡甚至200公裡及以下,才能通過環保大關。」沈志雲表示,只有不迴避真空管道,改變列車運行介質,才能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環境汙染,實現時速400公裡以上超高速交通夢想。
真空管道並非天方夜譚
事實上,早在1934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培爾在獲得世界第一個磁懸浮列車專利時,就設想在抽成接近真空的密閉隧道中運行磁懸浮列車,使列車時速達1800公裡。「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試圖迴避真空隧道,嘗試在開敞的稠密大氣層中實現磁懸浮列車的高速度,但無一成功。」沈志雲對此頗感遺憾。
從全球範圍看,現階段還沒有人對真空管道技術進行實質性研究,有的只是一些設想和規劃。在美國,Daryl Oster提出將管道內抽成10~6個標準大氣壓,從而達到任意速度,不過,這也僅僅是設想,並沒有實現。瑞士則設想把隧道抽成低氣壓真空,雖作了很詳細的設計和研究規劃,但也只是紙上談兵,至今沒有具體行動。
「目前,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雖沒先例可參照,但並非高不可及。」沈志雲以京滬鐵路為例,描述了他對建設真空管道的構想:在京滬鐵路條件較好的區段,可利用現有的整體無砟道床,在隔音牆上面加一個罩,形成密封的管道,通過抽氣站將管道抽成低氣壓真空。
「單純從技術層面考慮,讓列車在密閉的、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的管道中高速運行,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沈志雲說,真正需要認真考慮的,是技術經濟方面的可行性,建設成本和運營費用是否能為運輸市場所接受。「當然,從現階段看,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突破,比如罩子應採用何種材料和結構才能承受外部大氣壓的擠壓等等。但總的來說,建真空管道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路漫漫而修遠
能不能利用真空管道技術使我國「和諧號」高速列車實現時速400~600公裡的商業運營?這是沈志雲今年初開始思考的一個問題。這個設想的萌發,與「和諧號」高速列車將展開時速達500公裡的線路試驗有關。
「和諧號」高速列車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品牌,運行時速已達350~380公裡,處於世界頂峰位置。為確保「和諧號」技術穩定,提高「和諧號」品質,研究人員決定進行時速達500公裡的高速列車試驗。
「試驗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指導當下400公裡以下的高速鐵路的運行,這就像是人負重一樣,如果我們有背100公斤的能力,那麼背50公斤就肯定沒有問題;另一方面是為未來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車作準備。」據沈志雲介紹,在線路上進行時速500公裡測試前,還會在試驗臺上進行高速列車失穩臨界速度的測試。只有在試驗臺上確認試驗車的失穩臨界時速在600公裡以上,才能確保在線路上進行時速500公裡的測試。
一旦在線路上測試成功,沈志雲希望「和諧號」能以最高時速500公裡甚至600公裡運營。「列車運營時速超過400公裡,就必須採用真空管道技術。」沈志雲表示,如果這一設想能夠實現,就能使真空管道技術與現有高速列車技術兼容。
沈志雲把真空管道研究定位為3步:第一階段,利用現有的「和諧號」列車進行真空管道研究,以達到時速500~600公裡;第二階段,利用前一階段的真空管道技術,進行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研究,以達到時速600~1000公裡;第三階段再研究高真空技術,以達到更高的運行速度。
「科學研究是一環扣一環的,不能搞虛假的東西。」沈志雲反覆強調,對於真空管道高速交通這樣的高技術項目,一定不能急功近利,過早考慮上馬實際工程、盲目追求市場效應,必須進行多方案比較試驗,優選各個層次上的技術,反覆進行系統綜合評估,找出最佳結構方案及參數。
《科學時報》 (2010-8-12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