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電視上看到一檔節目,一個媽媽來求助,說她兒子13歲了,依然要跟她一起睡,試過很多方法,就是無法說服兒子自己睡,她很苦惱,希望得到幫助。
我當時發了微頭條,想聽聽網友們的看法,果然評論區也是討論熱烈,很多網友表示,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天經地義,13歲確實太大了
當然,也有讓我意外的地方,就是很多網友表示,孩子遲遲無法分房,在生活中是挺常見的現象,都是一家人,內心乾淨就不會有邪念,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什麼影響
其實,從孩子的生長發育、世界觀、人生觀等多角度來講,我們都不太支持這麼大還不分房睡的,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媽媽的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
拖到13歲,早幹嘛去了?這是嘉賓和育兒專家的最直接的問題,其實,媽媽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原來孩子在小時候有比較嚴重的哮喘,為了隨時觀察孩子、照顧孩子,媽媽一直帶著他睡,而且孩子長得弱小,媽媽擔心他一個人睡著涼、生病,對他的心疼也多一分,漸漸就養成了習慣。
後來,從孩子10歲左右,這位媽媽就開始嘗試讓孩子睡自己的房間,但孩子總是抗拒,要麼不同意,要么半夜跑回來找媽媽……
為了訓練孩子,媽媽也曾出差1個星期,希望可以強迫孩子自己睡,沒想到受不了孩子的軟磨硬泡,奶奶又陪了孫子一個星期……
反反覆覆,一拖就拖到了13歲,如今,孩子上中學了,個頭比媽媽都高了,媽媽很尷尬,夏天也要穿長袖長褲睡覺,而且最重要的是,媽媽覺得兒子在生活中也表現出膽小、怯懦的特點,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媽媽覺得孩子的心理也有一些問題,所以上節目來求助。
專家聽了媽媽的描述,首先肯定了媽媽對孩子分床所做出的努力,同時也問了一個大家心裡的疑問:那孩子願意跟爸爸睡嗎?爸爸和兒子做過溝通嗎?
這一問把媽媽給問哭了,原來,她丈夫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爸爸」:酗酒、脾氣暴躁、無法溝通……在孩子小時候,還經常家暴,她夜晚也經常抱著孩子哭,顧不上孩子是否真的睡著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這個男孩至今不和爸爸多說話,並且有一種恐懼感,爸爸只要大聲說話,或者家裡突然有一些響聲,孩子都會嚇得一哆嗦。
聽了這位媽媽的話,專家和各位嘉賓都很同情,專家提到:其實孩子不願意分床,是一種分離焦慮、也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父親的行為和父愛的缺位,則是孩子安全感缺乏的關鍵所在。
這位媽媽表示,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這些年也鼓起勇氣反抗過丈夫,聯合家裡的親朋好友一起施壓,所以現在丈夫不敢再施暴她了,但脾氣依然不好,對家庭的責任和貢獻依然很弱,她表示,現在明白了孩子的問題所在,如果丈夫再不改,為了兒子的身心健康,不管多難,她都會選擇帶孩子離開,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聽到這裡,專家肯定、點讚了媽媽的勇敢與付出,並祝福過得她越來越好。
評論區也有很多網友提到,農村就是一個大炕,全家人不分老小都睡上面,怎麼分?家裡就只有一間房,你發我一間房來分嗎?
別槓,條件限制和孩子心理依賴分不開,可不是一回事兒。
所以,首先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狀態
如果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或者孩子喜歡撒嬌,長期住校只有周末回家想黏一下父母……這種情況下是可以先順其自然的
但如果孩子屬於膽小、沒有安全感、害怕和父母分開,特別黏人,我們就需要注意尋找孩子的不肯分床背後的原因了。
1、性別認知混亂
小朋友1歲就會發現男女的區別,而到了3歲左右,就會有明確的性別認識了,他們也會逐漸建立起隱私的概念。別看有的小男孩在家裡皮,可以光著屁股亂串,一旦家裡來個小姑娘,他上廁所關門可是比誰都嚴實。
所以3歲孩子尚且如此,更不要說13歲進入青春期的大男孩了
如果男孩長期跟媽媽一起睡,或者女孩長期跟爸爸一起睡,就有可能發生性別認知混亂,也會對隱私保護的界限不清,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沒有好處的。
2、有可能會變軟弱、膽怯
專家也提到一個案例,有個男孩性格內向、軟弱,即便在結婚後依然無法承擔家庭的責任,他在外做生意總是失敗,一旦失敗就會玩消失,然後讓老婆和媽媽去收拾爛攤子……來諮詢的時候一問,果然和媽媽一起睡到13歲。
這種人在心理上沒有真正斷奶,對媽媽有過度的情感依賴,換句話說,就是媽寶男。這一點,節目中的育兒專家也特別提到了:過度的情感依賴,會影響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
1、先解決心理原因
就像之前提到的案例,如果孩子是因為一些心理的因素而有分離焦慮、害怕分開,我們首先要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不然就是治標不治本。
2、以3歲為節點
如果小寶寶生下來就願意獨自睡小床那自然好,但大部分的家庭,寶寶低幼時期還是跟爸爸媽媽一起睡的,所以,我們首先用3歲來做一個時間節點。
在3歲之前,寶寶覺得自己和媽媽是共生體,很容易出現分離焦慮,而且3歲以前的小朋友,溝通上也不太順暢,孩子很容易理解為「媽媽不愛我了」,分房睡會很波折
到了6歲以上,孩子有慣性了、自己的主意也更大了,容易形成依賴和習慣,也不容易再實施。
所以,3歲分床,5歲分房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節點。
3、自然看待拉鋸戰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拉鋸戰,這是正常的,孩子作為一個個體,就是在這樣的拉鋸戰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一個星期,孩子自己睡2天,跟媽媽睡了5天,我們不要覺得沮喪,這不是失敗,比起每天都要和媽媽睡,這個星期已經進步了2天了呀!我們要看到孩子的進步,這事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看到螺旋式的上升。
特別是大孩子,拉鋸戰會更長、更反覆,都是正常的,媽媽要淡定,要溫柔而堅定。
4、全家人戰線統一
就像之前提到的例子,媽媽好不容易躲去出差了,結果奶奶來「補位」了,或者媽媽很堅決在跟孩子說不可以,旁邊爸爸來一句「哎呀今天就算了吧,孩子哭得多可憐呀!」……這種豬隊友的拆臺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反而會讓孩子覺得這事兒有商量的餘地,從而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無限拉長拉鋸戰的戰線
5、多鼓勵、多肯定
不要總是指責孩子「你昨晚上又跑媽媽房間來了」、「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你怎麼就這麼膽小?」孩子需要改變習慣、需要克服恐懼,也是一件挺難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多鼓勵、多肯定,誇張地肯定、小小地否定。
可以給孩子做一個「積分表」,只要自己睡就能得星星,攢夠多少個可以換獎品,連續一周可以得大獎……
激發孩子的自豪感,故意跟鄰居、朋友、老師說,我兒子都自己睡一間房啦!長大啦!特別勇敢!
還可以給孩子辦一個「成人儀式」,一起布置他的房間,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床、家具、擺設,然後選個「好日子」舉行「成人儀式」,慶祝他「喬遷新居」,從此有了自己獨立的小窩
……總之,多管齊下,總有適合孩子的方式。
最後再來聊兩個肯能的誤區:
1、一起睡不是建立安全感的唯一方式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分開睡,哭得厲害、晚上害怕、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其實這隻看到表象。孩子的安全感固然重要,但一定不會只依賴睡覺這一個地方。
平時多陪伴,特別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保持平等、通暢的溝通,才是讓孩子真正變得有安全感的方式。
2、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我在評論區看到這條留言,覺得很有趣:
事實也確實這樣,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我們總覺得他還是那個軟軟糯糯的小娃娃,像一直抱在懷裡,一直可以親親,但孩子真的已經長大了,作為父母,我們比他們更清醒、我們要學會自我分離,學會主動去建立界限感。這種界限感不是把孩子推開,是讓孩子建立完整的、獨立的、健康的人格。
分床、分房,是孩子跳躍性成長的第一步,因此陣痛也會來得格外明顯,不單是孩子,我們自己也會覺得捨不得。但孩子就是要長大,終究會用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所以,學會遠遠地看著孩子,也是我們父母需要的成長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