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陸雯
「禹醫生,孩子都上5年級了,每天還要我陪著入睡。是膽子太小了嗎?」
在浙大二院精神科禹華良副主任醫師的診室裡,王女士(化名)愁眉苦臉的跟禹華良醫生抱怨道。但經過禹華良醫生的詳細問診,小明(化名)之所以需要陪著入睡,原因竟然跟心理狀態有關。睡個覺而已,是什麼讓小明丟失了睡眠?
每晚拉著媽媽手才能入睡的小學生
「媽媽你別走,等我睡著了再走。」最近每天晚上,小明(化名)都要纏著媽媽陪睡。剛開始王女士答應了,但隨著兒子的陪睡時間越來越長,王女士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了。
8歲就獨立分房睡的兒子,為什麼在13歲時反而要拉著手才能入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先陪他半小時就能睡著,現在陪了兩個小時也沒睡著,只要我手抽開,就算很輕,他也馬上醒了,睡眠很淺很淺。越是心急想讓他早點睡覺,有時候他就越遲睡,時間長了總忍不住吼他幾句。」
晚上睡不醒,白天沒精神,小明的成績也下降了很多。在朋友的推薦下,王女士帶著兒子來到禹華良醫生的門診,希望找到失眠的原因。
經過詳細問診,禹華良醫生了解到,王女士最近正在和丈夫談離婚,夫妻的感情狀態很不好,經常當著兒子的面爭吵,「小明失眠來源於焦慮,他很害怕媽媽離開他,所以一天到晚精神狀態緊繃,到了晚上更不敢睡覺,怕媽媽偷偷走了。」
每天只睡1小時的銀行經理
「禹醫生,我每天只睡了不到1小時,我快難受死了。」張先生是杭州某銀行經理,最近壓力大,經常被失眠折磨到天亮,花了很多錢在治療睡眠上,但總沒效果,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月亮睡了我還沒睡,我比太陽還早起。」
「通常來說,如果一個人每天只睡1個小時,那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基本要崩潰了。但跟他了解病情時,病人還會自嘲,精神狀態明顯不像嚴重睡眠不足的人。」禹華良醫生初步判斷,張先生是缺失了睡眠感覺,「這個也叫主觀性失眠,就是病人低估了自己的睡眠維持時間,和實際睡眠時間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在張先生的睡眠監測報告出來後,禹華良醫生的判斷得到了印證:張先生的實際睡覺時間有5個小時以上,但是深度睡眠時間比較少,睡醒了也不容易緩解疲勞。「因為工作壓力大或者其他因素,這類病人也是長期慢性的失眠患者,往往也會伴有焦慮、抑鬱情緒。」
為什麼我們會失眠?據統計,中國失眠人數佔總人群的20%左右,20~40歲是主要人群,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高壓力,腦力勞動強度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失眠。除此之外,像甲亢、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等身體疾病,也會引起失眠的症狀。
禹華良醫生說,失眠症的判斷標準還是蠻嚴格的,只有入睡困難,或者夜間醒轉多次,或者早醒,每周三次以上,造成生活困擾,並且持續出現一個月,才能診斷為失眠症。「大多數失眠的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慢性失眠患者,他們大部分是入睡困難、早醒、睡後不解乏,也有可能是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的表象。」
如果失眠情況較輕的患者,禹華良醫生建議通過自我調整來改善睡眠質量,比如調整作息時間或者增加有氧運動,學習冥想、自我催眠、減少睡前玩手機等,「對於嚴重睡眠障礙的患者,還是需要通過藥物治療,但一定要在醫生的建議下合理用藥,不能隨意服用安眠藥等。」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