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研究發現,孩子在入睡前的一些行為,實際上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編 輯:柔山
審 核:許百萬
其實有不少的孩子在睡前有些「特殊的習慣」,表現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需要家長輕輕拍著才能入睡。
有些寶寶要吸吮著手指才能入睡,還有些寶寶一定要摸著媽媽才能安心入睡,因此不少的年輕家長陷入了苦惱當中,找不到良好的解決方式。
同事小孫的兒子已經8歲了,聽同事說,每晚睡覺還要摸著自己才能睡著,而同事也表示,自己和兒子解釋過很多回,寶寶長大了,不能摸了。
兒子總是滿口答應,但不摸著媽媽還是無法入睡,同事為此也十分糾結,其實孩子有這個行為不難理解,小朋友在6歲前都是奶奶帶大的。
自從被接到同事身邊,只好通過摸著媽媽的身體,以此來獲取和媽媽的緊密聯繫,仿佛是在找自己丟失的那麼安全感。
同事沒有很粗暴的厲聲制止,而是耐心的解釋和溝通,並加以正確的方式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事的做法很正確。
因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退行」,簡單的說就是孩子童年被關心太少,回到父母身邊後,會出現的行為倒退。
雖然孩子總摸著媽媽睡是不對的,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讓孩子適應,父母給予正確的引導就好,孩子感覺到關愛後,也就能自主入睡了。
孩子的「戀物」行為習慣與成年人的「戀物癖」是不同的,這是孩子成長過程出現的正常現象,除了缺乏安全感外,也可能是「皮膚飢餓」。
這並不是一種病,而且孩子情感中的一種需求體現,比如孩子剛剛斷奶,孩子總被家長批評,或者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則是表達「皮膚飢餓」。
由於孩子心中缺失了一些東西,也許是關心,也許是鼓勵,孩子們就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表達內心的真實渴望。
父母在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關愛與陪伴後,也要及時的建立好愛的界限,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讓孩子明白,身體是自己的,不容許別人的傷害,也要教育孩子,別人的身體也是一樣的,這一點非常關鍵。
很多家長對於性教育上總是避而不談,認為孩子還小,等孩子大一些再說,但有些事需要家長在孩子小時就要教育,樹立正確的觀念。
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而尊重都是相互的,讓孩子感受到關愛的同時,教會孩子規則與界限。
很多時候,鼓勵與壓力並存,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快,孩子成長的路上更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這是給孩子最好的關愛。
1. 轉移注意力
有很多寶寶喜歡摸著媽媽的身體入睡,像這種情況,寶媽們可以在孩子入睡前講些小故事,然後悄悄地移開孩子小手。
如果不能馬上改善,還可以將寶寶的手放到自己的手中,讓寶寶摸著自己的手入睡,慢慢地再到不用摸著東西入睡。
也許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中途孩子也會出現抵抗心理,甚至大哭大鬧,所以家長們不妨給孩子多一點耐心,慢慢的改變孩子的行為。
2. 安全感
孩子在1歲半之後,是培養獨立自主意識的關鍵時期,如果還是讓孩子無節制的吸吮RF來緩解情緒,反而是一種阻礙。
所以作為父母,要給予孩子更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愛,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呵護,寶寶的焦慮情緒也會緩解很多。
3. 親子互動
希望家長們不要總拿自己工作忙碌為藉口,現在誰又不忙呢?所以不如在平時多抽出些時間來陪伴孩子,進行些親子間的互動。
而不是閒暇時光自己在一旁看手機,有一些和孩子互動的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可以每天給孩子個擁抱,給孩子留便條,寫著媽媽愛你等字樣。
即使再小的行為,孩子也都是可以從中感受到媽媽的關愛。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有摸著東西睡覺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