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跔。讀音有兩個:
(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本義是天寒筋脈抽搐,手足關節不能屈伸。徐鍇《說文系傳》:「筋遇寒不舒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跔者,句曲不伸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蘇俗所謂膀牽筋。」其實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仍有這個用法。《玉篇·足部》:「跔,天寒足跔。寒凍,手足跔不伸也。」《逸周書·太子晉》:「王子曰:『太師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也。』」天氣太冷,師曠凍得腳冷,只能不停地跺腳,疏通血脈。
(二)qǔ。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走+句)」,行走的樣子。《話本選·劉東山誇技順城門》:「掇轉馬頭,向北一道煙跔,但見一路黃塵滾滾,霎時不見蹤影。」
跔的小篆寫法如圖:
2、。讀kǔ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瘃(讀zhú)足也。從足囷(讀qūn)聲。」形聲字。本義是手足皮膚因受寒而皸裂。也作「皸」。
徐鍇《說文系傳》寫作「(足+困)」。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囷聲,鍇本作困聲,非。古音由斂而侈。囷聲字多轉入(讀hún)韻。
徐鍇《說文系傳》:「足遇寒裂曰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疒部》曰:『瘃中寒腫核(讀hé)。』據《趙充國傳》,手足皆有皸瘃之患。此字從足,故訓為瘃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亦作皸。」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3、距。讀j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距,雞距也。從足,巨聲。」形聲字。本義是雞、雉等的腿的後面突出象腳趾的部分。《六書故·人九》:「距,雞爪也。鬥則用距。」 如圖: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季氏和郈氏鬥雞,季氏給自己的雞套上皮甲,郈氏給雞安上了金屬的距(雞爪子)。鬥雞時,雞主要用的是距這一部位。
後來,距又用來指禽獸腳後象趾的突出部分。比如《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
又比如《抱樸子·自敘》:「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學;知之譬如麟角鳳距,何必用之?」用的也是距的本義,麟角:麒麟的角;鳳距:鳳凰的距爪。這當然是不常用的東西。後來,「麟角鳳距」就發展成為成語,指備而不必用的珍貴東西。
距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古代兵器鋒刃上的倒刺。《字彙·足部》:「距,凡刀鋒倒刺皆曰距。趙廣漢善為鉤距,鉤之有距,吞之則順,吐之則逆。」就是倒刺,進去的時候,是順利的,拔出來的時候,因為倒刺的原因,不順茬口,因此中兵器的人非常痛苦。
比如《淮南子·原道》:「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蘿,雖有鉤針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魯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就算有好的釣具,釣魚終究比不過漁網捕魚。這個好釣具裡面,就有帶倒刺的釣魚鉤。
(2)人頭上鬢角的彎曲處。《釋名·釋形體》:「鬢曲頭曰距,距,矩也,言其曲似矩也。」如圖:
其實,這還是本義的延伸。突出的樣子,很像是雞距。
(3)蹲,踞。明代夏完淳《問·燕問》:「虎距龍翔,傑舉連娟。」
(4)至,到達。《字彙·足部》:「距,至也。」比如《史記·蘇秦列傳》:「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距國都,就是到達國都。
(5)違,距離。《正字通·足部》:「距,違也。」比如《老殘遊記》第十二回:「河面不甚寬,兩岸相距不到二裡。」這個用法,現代漢語最常用。
(6)花萼或花冠基部延伸而成的管狀囊狀部分。鳳仙花、早金花、耬鬥菜和堇菜等的花都具有顯著的距。某些植物的距,內含花蜜,稱為「密距」,多見於蘭科和玄參科等植物。
此外,距還通「拒」,指抗拒;通「巨」,指巨大;通「歫」,止。又通「詎」,兩種用法:第一種用作副詞,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第二種用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苟」,「如果」。
距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35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