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53課:成語「麟角鳳距」中,「距」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

1、跔。讀音有兩個:

(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本義是天寒筋脈抽搐,手足關節不能屈伸。徐鍇《說文系傳》:「筋遇寒不舒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跔者,句曲不伸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蘇俗所謂膀牽筋。」其實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仍有這個用法。《玉篇·足部》:「跔,天寒足跔。寒凍,手足跔不伸也。」《逸周書·太子晉》:「王子曰:『太師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也。』」天氣太冷,師曠凍得腳冷,只能不停地跺腳,疏通血脈。

(凍跔了手腳)

(二)qǔ。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同「(走+句)」,行走的樣子。《話本選·劉東山誇技順城門》:「掇轉馬頭,向北一道煙跔,但見一路黃塵滾滾,霎時不見蹤影。」

跔的小篆寫法如圖:

(跔的小篆寫法)

2、。讀kǔ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瘃(讀zhú)足也。從足囷(讀qūn)聲。」形聲字。本義是手足皮膚因受寒而皸裂。也作「皸」。

(手了)

徐鍇《說文系傳》寫作「(足+困)」。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囷聲,鍇本作困聲,非。古音由斂而侈。囷聲字多轉入(讀hún)韻。

徐鍇《說文系傳》:「足遇寒裂曰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疒部》曰:『瘃中寒腫核(讀hé)。』據《趙充國傳》,手足皆有皸瘃之患。此字從足,故訓為瘃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亦作皸。」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字的小篆寫法)

3、距。讀j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距,雞距也。從足,巨聲。」形聲字。本義是雞、雉等的腿的後面突出象腳趾的部分。《六書故·人九》:「距,雞爪也。鬥則用距。」 如圖:

(雞距及雞各部位的名稱)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季氏和郈氏鬥雞,季氏給自己的雞套上皮甲,郈氏給雞安上了金屬的距(雞爪子)。鬥雞時,雞主要用的是距這一部位。

(鬥雞)

後來,距又用來指禽獸腳後象趾的突出部分。比如《山海經·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

(《山海經》裡的狸力)

又比如《抱樸子·自敘》:「晚又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然亦是不急之末學;知之譬如麟角鳳距,何必用之?」用的也是距的本義,麟角:麒麟的角;鳳距:鳳凰的距爪。這當然是不常用的東西。後來,「麟角鳳距」就發展成為成語,指備而不必用的珍貴東西。

距在本義之外,還有很多用法,比如:

(1)古代兵器鋒刃上的倒刺。《字彙·足部》:「距,凡刀鋒倒刺皆曰距。趙廣漢善為鉤距,鉤之有距,吞之則順,吐之則逆。」就是倒刺,進去的時候,是順利的,拔出來的時候,因為倒刺的原因,不順茬口,因此中兵器的人非常痛苦。

(遠古時期帶倒刺的兵器)

比如《淮南子·原道》:「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蘿,雖有鉤針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魯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就算有好的釣具,釣魚終究比不過漁網捕魚。這個好釣具裡面,就有帶倒刺的釣魚鉤。

(2)人頭上鬢角的彎曲處。《釋名·釋形體》:「鬢曲頭曰距,距,矩也,言其曲似矩也。」如圖:

(鬢距)

其實,這還是本義的延伸。突出的樣子,很像是雞距。

(3)蹲,踞。明代夏完淳《問·燕問》:「虎距龍翔,傑舉連娟。」

(4)至,到達。《字彙·足部》:「距,至也。」比如《史記·蘇秦列傳》:「渡滹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距國都,就是到達國都。

(5)違,距離。《正字通·足部》:「距,違也。」比如《老殘遊記》第十二回:「河面不甚寬,兩岸相距不到二裡。」這個用法,現代漢語最常用。

(6)花萼或花冠基部延伸而成的管狀囊狀部分。鳳仙花、早金花、耬鬥菜和堇菜等的花都具有顯著的距。某些植物的距,內含花蜜,稱為「密距」,多見於蘭科和玄參科等植物。

(耬鬥菜的距)

此外,距還通「拒」,指抗拒;通「巨」,指巨大;通「歫」,止。又通「詎」,兩種用法:第一種用作副詞,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第二種用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苟」,「如果」。

距的小篆寫法如圖:

(距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5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137課:成語「犁庭掃穴」的「犁」是什麼意思?
    老辦法:答案放最前面:標題中的成語「犁庭掃穴」比喻徹底摧毀,犁是耕地的意思,它的詳細解釋,請看第四個字犁字解說中加粗段落。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7課,講四個漢字,這四個漢字全部是《說文解字》「牛」部漢字,分別如下:1、 犓 。讀chú。
  • 《說文解字》第148課:成語「萬馬齊喑」,「喑」究竟是什麼意思
    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先奉上:(1)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懷恨的意思;(2)成語「萬馬齊喑」,「喑」指的是沉默不語。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如不必須,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計,但請口下留德。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
  • 《說文解字》第345課:成語「跋前躓後」中,「躓」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的問題:成語「跋前躓後」中,「躓」的意思是跌倒,被絆倒。躓字的詳細情況本課會講到——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躓(簡化後寫作『躓』)、跲」,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的解說中是互釋字。
  • 《說文解字》第240課:成語「不速之客」中,「速」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逸興遄飛」,「遄」的意思是往來疾速。(2)成語「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是招請。兩個成語的詳細解釋請見相關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我們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五個漢字:逪、遄、速、迅、(字形為<辵+氏+口>,GBK字庫無此字,大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五個字的詳情如下:1、逪。讀cuò。《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逪,跡逪也。從辵,昔聲。」形聲字。本義同「錯」,交錯。
  • 《說文解字》第349課:成語「虎踞龍盤」中,「踞」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虎踞龍盤」中,踞的意思是「蹲」,但這個「蹲」,是古文裡的「蹲」,詳情請見正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我們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踞、(足+荂)、躩」。這三個字都不是常用漢字,所以本課內容,重在了解。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先奉上:(1)成語「吮毫搦管」中,「吮」的意思是用嘴含吸;(2)成語「含英咀華」來源於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詳細解釋見「吮」、「咀」兩字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忽略。
  • 《說文解字》第252課:成語「出言不遜」的「遜」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遜和返。這兩個字均始郵見於戰國時期。「遜」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遜」(因「孫」簡化為「孫」),遜與返都是現代漢語高頻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遜(遜)。讀xùn。
  • 《說文解字》第96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中的「藍」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352課:成語「科頭跣足」中,「跣」是什麼意思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中的「跣」,用它的本義:赤腳。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四個漢字:「蹁、、踒、跣」,這四個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完全的生僻字。四個字的詳情如下:1、蹁。(影視劇中古人端正的坐姿)本義之二是拖後足馬。關於這個本義,有兩個問題:其一、桂馥的《說文義證》中認為讀音不是「蘋」,他說「讀若蘋者,蘋當為採。」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杜甫也有詩說:「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變幻如蒼狗」,這是成語「白雲蒼狗」的來歷,意思是指浮雲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青黑色的狗,比喻事物變化不定。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長籲短嘆」裡的「籲」讀xū,嘆息的意思;(2)成語「嗷嗷待哺」中,「嗷」指小鳥飢餓時發出的哀鳴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今天要講的六個漢字
  • 《說文解字》第211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跬」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1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字也大多是生僻字,枯燥還在繼續。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朿>,側行也。從走,朿聲。《詩》曰:『謂地蓋厚,不敢不<走朿>。』」形聲字,本義是側行。《詩經》這句出自《小雅·正月》,今本多作:「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蹐字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字,意思是小步走,輕輕的走路。而許慎引用這一句,可能古本《詩》這句就是用的「<走朿>」字,徐鍇《說文系傳》:「若行險,恐陷墜也。」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281課:古人還用什麼字表示「遠」的意思?
    先奉上標題裡的答案:成語「迥然不同」形容差別很大,一點兒也不相同,迥然的準確意思是「差得遠」。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三個漢字:逖、迥、逴。這三個漢字都不是常用漢字,今天課程裡的三個字,重在了解,今天這三個字,意思全部是「遠」。
  • 《說文解字》第174課:成語「握髮吐哺」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4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今天這六個字都是形聲字,講起來比較無趣,但為了保持本系列課程的完整性
  • 《說文解字》第158課:漢代有官「執金吾」,「吾」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8課,我們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兩個漢字:吾和哲。詳情如下:1、吾。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一)w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示的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