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世界上有2萬四千種魚,中國有兩千五百種,可食用的魚類大約有一百多種。魚分為海水魚和淡水魚,沿海居民喜歡食用海水魚,海水魚營養豐富,脂肪又低,老少皆宜。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一說五種好吃的海魚。
帶魚
黃渤海盛產帶魚,這種魚肉厚刺少,養殖困難,野生的帶魚,紅燒味道極好,是最受歡迎的海魚。帶魚,又叫刀魚、裙帶、肥帶、油帶、牙帶魚等,性兇猛。煙臺等沿海城市稱魛魚。帶魚的體型側扁如帶,呈銀灰色,帶魚頭尖口大,尾部逐漸變細。性格暴戾,主要以毛蝦、烏賊為食。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黃、東、渤海皆有分布,帶魚營養豐富,有補脾、益氣、暖胃、養肝、澤膚、補氣、養血、健美的作用。它是高脂魚類,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碘等成分。帶魚性溫,味甘,具有暖胃、補氣養血及強心補腎、舒筋活血、消炎化痰、提精養神之功效。常見做法如紅燒帶魚,油煎帶魚。
比目魚
比目魚,身體扁平生存在溫暖的淺水海域,比目魚魚刺較少,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我國比較常食用的一種魚,在烹調上有很多方式。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產。漁業上把它叫做牙鮃,江浙一帶也叫塌魚。牙鮃的身體一般長25釐米到50釐米,最大的牙鮃有70釐米。牙鮃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集群洄遊。在我國沿海,牙鮃有廣泛的分布。黃海、渤海的漁民們用海底曳網捕撈牙鮃。新鮮的牙鮃可以食用或者製作成罐頭。牙鮃的肝臟還可以提煉魚肝油。比目魚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鉀等營養成分,尤其維生素B6的含量頗豐,而脂肪含量較少。另外,比目魚還富含大腦的主要組成成分DHA,經常食用可增強智力。製作多以紅燒,清燉為主。
三文魚
三文魚,又稱鮭魚、大馬哈魚,三文魚一般生存在海洋中,當產卵時會遷移至淡水河中,是一種肉質緊密鮮美,並且富有彈性,營養價值豐富。三文魚的做飯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刺身,而國內喜歡以煎和烤以及煙燻的方式處理三文魚。三文魚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脂和血膽固醇,防治心血管疾病,每周兩餐,就能將受心臟病攻擊死亡的概率降低三分之一。鮭魚還含有一種叫做蝦青素的物質,是一種非常強力的抗氧化劑。其所含的脂肪酸更是腦部、視網膜及神經系統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有增強腦功能、防止老年痴呆和預防視力減退的功效。
黃花魚
在民間常被分為大黃花魚以及小黃花魚,黃花花魚分為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和小黃魚(Psendosciaena polyactis),分別為我國四大海洋業品種之一。大黃魚也叫大先、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魚、小王魚。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黃花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對體質虛弱和中老年人來說,食用黃花魚會收到很好的食療效果。黃花魚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能延緩衰老,並對各種癌症有防治功效。中醫認為,黃花魚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氣填精之功效,對貧血、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及婦女產後體虛有良好療效。黃魚身體肥美,其中小黃花魚常以油炸烹飪;大黃花魚則以清蒸居多。圖為豆腐蒸黃魚。
河豚
河豚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於海洋的中、下層,有少數種類進入淡水江河中,當遇到外敵,腹腔氣囊則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河豚肌肉主要為白肌,無肌間刺,是製作生魚片的上佳原料。野生河豚魚肌膜白色,而養殖河豚魚肌膜多為黑色,從而在製作生魚片時反映出野生和養殖河豚生魚片的品質差異性。河豚魚肉質細嫩、鮮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鮮」以及「拼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沿海某些地區有吃河豚魚的習慣,日本人把河豚魚視為珍饈佳餚。對於河豚魚缺乏烹調經驗的人,卻萬萬吃不得,吃河豚中毒死亡者,在國內外屢見不鮮,就是食用河豚經驗比較豐富的日本人,據說每年中毒死亡者也有幾百人之多。因此,就是把河豚放到人們的面前。也會很多人不敢吃。
這五種海魚,你都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