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日常家庭聚餐,找個火鍋店,親朋好友圍坐一桌。甭管你是無肉不歡的肉食動物,還是熱愛養生的素食主義者,火鍋都能滿足你。
鍋底冒泡,準備開動,
有一個問題得先擺在桌面上:
吃火鍋,應該先涮肉還是先涮菜?
其實吃火鍋,「如何吃」
遠遠不如「吃什麼」重要!
先涮土豆和紅薯?
有文章說,吃火鍋應該先涮土豆和紅薯,並列出了三條理由:
第一,它們含有大量的澱粉,在腸胃裡形成黏膜,能保護你的腸胃。
第二,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幫你少吸收點兒脂肪和膽固醇。
第三,可以增加飽腹感,幫助減肥,順便還能省點錢。
乍一看,好像能自圓其說的樣子,其實並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吃飯的時候,不管是澱粉、蔬菜還是肉類,最後都是要經過消化並且與腸壁接觸才能夠吸收的。如果澱粉在腸胃裡形成的「黏膜」阻隔了其他食物與腸壁的接觸,那還能吸收麼?
而且土豆紅薯的膳食纖維並不算豐富。根據營養成分數據裡的數字,土豆的膳食纖維含量為0.7克/100克,紅薯高一點,也只有1.6克/100克。膳食纖維固然對人體健康有諸多好處,但土豆和紅薯實在算不上「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跟肉類相比,澱粉類的食物消化快,飽腹感低,反倒是不如瘦肉類食物有利於減肥。
肉留著最後吃?
「火鍋秘籍」還說:涮完土豆和紅薯後,接下來應該先涮蔬菜,要把肉類留到最後吃,這樣可以「巧妙地避開嘌呤」。這倒是可以自圓其說的。因為海鮮和肉類中確實有比較多嘌呤,在涮的過程中會跑到湯中,後來涮菜的時候就會被帶到菜上。而先涮菜的話,湯中還沒有嘌呤,等到涮肉的時候,嘌呤進入湯中也就不會被菜帶走。
實際上,湯中的嘌呤畢竟只是來自於那些肉和海鮮,最後涮菜也只不過是菜上所沾的湯中帶來一些,食材中涮出來的嘌呤大部分還是留在了湯中,進入菜裡的只有那麼一點,對人並沒有影響。
真正的「火鍋秘籍」!
事實上,先涮肉還是先涮菜還是挺重要的,因為順序錯了會對口感產生影響,一個職業吃貨怎麼能讓這種事發生?
先涮菜的話,很多蔬菜中的草酸、多酚、生物鹼、維生素等會進入湯中。這些物質往往有不好的味道,涮過蔬菜——尤其是綠色蔬菜的湯,再去涮肉的話,肉的味道實在是讓人「不敢苟同」。
先涮肉的話,涮進湯裡的主要是蛋白質以及一些游離的胺基酸,總體而言,對於湯的風味其實不會有太壞的影響,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是吃多少涮多少,千萬不要一下子把一盤肉全部下進去,因為肉類煮的時間一長,肉質會變得特別的老,吃起來非常的塞牙,不過一些肉類涮久了,倒是會使湯變得更加濃鬱。
其實,吃火鍋最需要注意的是涮什麼、吃多少。只要控制好了食材的種類和量,做到葷素搭配,數量合理,先涮什麼後涮什麼,實在是不值得糾結,真正需要考慮的,可能只是怎樣能讓所有的食材都好吃。
我們要把問題的實質搞清楚——為什麼要吃火鍋?是為了吃得健康和營養嗎?
當然不是啊——吃火鍋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是為了吃得身心愉悅!
如果在不太影響愉悅的基礎上可以「更健康一些」,那嘗試一下也沒啥不好。但如果「更健康」這點都並不靠譜,還會影響美味和心情,那麼也就完全不值得去「講究」了。
就讓
綠色的蔬菜和鮮美的「硬菜」按照你的喜好下鍋吧,香菇、筍尖不要跑,肥牛、肥羊統統到碗裡來!直到吃得你滿頭大汗,滿嘴流油,鼻涕眼淚雙管齊下,並且在吃飽的時候及時停下來……
那麼,這頓火鍋就算是圓滿了!
參考資料:
[1]倪紅敏,包輝和.《常見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食品工業》[J] , 1989 , 000 (003) :4-5
[2]《膳食纖維的作用與常見食物含量》,霍永明.
路拾憶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