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火鍋,無論是服務至上的海底撈,還是川味十足的皇城老媽,甚至是新晉網紅的賢合莊,大都是電爐的火鍋,這類火鍋更重視鍋底和配料,無論麻辣,還是清湯,獨特配方調製的鍋底備受大家喜愛。作為流傳至今千年的美食,古代人是銅鍋涮煮食用的,而對於銅鍋涮肉來說,食材才是它的靈魂。
在看電影《四大名捕》時,就有這樣的橋段,幾名捕快圍桌而坐,共同吃著銅鍋火鍋。電影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北宋,那個年代剛好火鍋應市,在一些酒館裡,冬天已經有火鍋這道菜了。關於火鍋的起源,要追溯到1900年以前,有史書說是三國,也有文物指向東漢。而對於涮鍋子羊肉來說,相傳是忽必烈行軍打仗時,總感覺吃的羊肉整塊煮熟太浪費行軍時間,廚子將羊肉切成片,熟的很快,更重要的是味道更鮮美了。於是,清湯涮肉便流傳下來。
無論火鍋歷史如何,它終究成為國人最愛的美食之一。機緣巧合,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吃到又一村老銅鍋,好吃到哭,讓我深刻感悟到:火鍋,還得涮著吃。這種回歸原始火鍋的方式,是記憶的味道,更是地道的吃法。這家店的火鍋,像極了老北京銅鍋,清湯鍋底。講究的就是一鍋清湯,一碗小料,一盆羊肉的小店。
又一村老銅鍋的店面十分簡單,一所改造平房,卻藏著記憶中的味道;一個炭火銅鍋,卻承載著味蕾上的享受。店內分割了一個大廳和多個小堂,十幾張桌子,幾十把椅子,食客爆滿,有時候還得提前預約呢。下午肯定是營業的,我們去的時候是晚上七點,直到九點時離開,人已經不多了。
涮肉之前,自己先去調製了小料。對於清湯涮鍋來說,一是吃的新鮮食材,二就是調配一碗可口的小料了。我吃火鍋喜歡調製兩份小料,一份是用幹辣椒麵和牛肉粒搭配而成的幹碟,辣椒麵的味道左右著整體味道,幹辣椒現磨的辣椒麵口感更佳;另一份就是蘸料了,我一般都是麻汁醬、花生醬、蔥末、蒜泥、老醋、小尖椒、辣椒醬、韭花等隨意搭配的。
銅鍋涮肉,肉是必不可少的。這家店在肉方面主打的就是一盆羊肉,牛羊肉是內蒙古直供的,極品上腦羊肉和錫林郭勒羔羊肉是店裡推薦的。對於我個人而言,不喜歡牛肉、羊肉混著吃,雖說大草原的羊肉羶味很小,但我更喜歡吃牛肉,推薦原生肥牛和精品雪花肥牛肉。吃涮肉的時候不要用筷子一直夾著一個地方,涮鍋涮鍋嘛,將肉片松筷、夾起,再松筷、夾起,幾下就可以吃了,很嫩哦。
撒尿牛丸之前我很少點的,一是我用筷子老是夾不起來,二是裡面的湯汁是在太熱了。相對於很多其它涮肉,撒尿牛丸需要煮得久一點,吃的時候只要注意別被湯汁濺身上或者燙到舌頭就好。
毛肚,是我的最愛,沒吃火鍋必不可少。毛肚作為牛胃裡的部分,處理起來還是需要技巧的,當然在火鍋店裡那都是廚師們的事情。涮火鍋時,我遵循著「七上八下」涮15次,10秒鐘就可以食用的萬能法則。不知為何,我的腸胃對毛肚很敏感,如果食材不新鮮或者涮得半生不熟,下半夜必拉肚子。
蝦滑,同樣是火鍋餐桌上的「常客」。與蝦仁不同,蝦滑更像是一個肉丸子,青蝦做成的蝦滑,應該更勝於海水裡的白蝦,畢竟造成蝦滑的肉質不同。在很多的火鍋店裡,工作人員都會將一整盤的蝦滑弄成蝦滑丸子,為食客煮下食物。又一村銅鍋店更簡單粗暴了,直接上了一盤整蝦滑,切成小塊就開涮了。
吃火鍋已經很飽了,主食方面推薦紅糖餈粑了。紅糖餈粑一定要趁熱吃,熱酥的餈粑沾著盤子上的紅糖,作為飯前甜點還是不錯的。除了這些,油炸豆皮、冰鮮筍片等新品,也可以試試。
大概是我和小夥伴全部點的肉類,費用稍微高點。這裡提醒下,很多都是可以選擇半份的哦,這樣的話就不會浪費,還能多吃幾樣呢。你身邊有沒有美味的銅鍋火鍋推薦,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