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鑿文】發掘教學價值 把握文本個性 ——以《故鄉》為例摭談小說的文本細讀

2021-02-07 語文溼地

語文教學,貴在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並準確把握文本個性。細讀是唯一的出路。細讀不僅要能解讀出切合文本的本意,還能創造性地解讀出文本的深意和新意。我們不妨以讀者的視角發掘文本;以作者的視角還原作者,從而去「識人斷文」; 以對比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中的異同等方面去發掘教學價值,把握文本個性。

教學價值 文本個性 細讀 讀者的視角 作者的視角 還原對比

為人師者在「傳道授業解惑」之前,不能為自己手中的「至尊寶」——教參所局限,尤其是作為一個善於思考的師者,我們要保持自己的個性,面對文本和教參,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建構,不僅要能解讀出切合文本的本意,還能創造性地解讀出文本的深意和新意。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之際,要有耐心、有細心、有慧心去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並準確把握文本個性。

那作為師者應該如何去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並準確把握其個性呢?細讀是唯一的出路。所謂細讀,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而是要學會打開解讀的視角。具體地說,就是用讀者的視角發現文本,用作者的視角還原作者。

‍‍一、以讀者的視角發掘文本教學價值,把握文本個性。

面對文本,我們就是一個純粹的讀者,無關為人師的身份。所以手持文本,我們應從讀者的視角走進文本,用敏銳的目光去發現文本的精彩之處。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必須十分自覺地將自己的心理預期保持在開放性的姿態。在對文本表層的顯性人物言行、事件過程、事物情態等不斷的感知中產生連續的問題,沿著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有可能進入文本的隱性深層,發現「作者潛在的『意脈』變化、流動的過程」,會有許多獨到的發現。

(一)、也說《故鄉》文中三次出現的「神異的圖畫」
 《故鄉》中,有一幅「神異的圖畫」多次出現,它實際是解讀《故鄉》的一把鑰匙。

1、「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幅圖畫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是在母親提到閏土的時候。 回憶中的故鄉色調明麗、絢爛——「深藍」、 「碧綠」、 「金黃」;回憶中故鄉富有童話色彩,如詩如畫——意境美;回憶中故鄉人物靈性,那美麗遼闊的天地間活躍著一位少年英雄,刺猹,毛茸茸的小動物。一場月下人猹大戰,童趣盡顯。難怪作者稱這記憶中的我的故鄉為「神異的圖畫」。

其實聯繫前後文,我們能很清晰地明了著不是我的故鄉,我的故鄉是在城鎮,我只能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而是閏土的故鄉,而且閏土家「我」根本沒有去過。也就是說,那個神異美麗的故鄉本來就是根據早年閏土敘述的,而「我」漂泊在他鄉時幻想出來的一幅神異的童年故鄉圖。那「我」為什麼要在漂泊他鄉時幻想這幅神異的故鄉圖?聯繫前文第一段「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我們知道「我」長年累月漂泊在距離故鄉兩千餘裡外的異鄉,這一別就是二十餘年,這二十餘年的異鄉生活用「我」自己的話來評價就是「辛苦輾轉」。而這幅幻想出來的「神異的圖畫」,一種希望,它搖曳在我辛苦輾轉的生活中,給予我的精神一絲慰藉。正因為如此,這幅畫一出現,「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案例回放】  

 心靈故鄉:

二十餘年塵與土,兩千裡路雲和月,唯有故鄉最令我魂牽夢縈。

【屏顯】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師:請個同學來讀一下這「我」記憶中的故鄉。

思考:說說記憶中的故鄉為什麼能讓我如此魂牽夢縈?

(深藍、碧綠、金黃——色彩明麗、絢爛

——富有童話色彩)——如詩如畫——意境美

——人物靈性(美麗遼闊的天地間活躍著一位少年英雄,刺猹,毛茸茸的小動物。咦?猹呢?卻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機靈如它。月下人猹大戰,難怪作者稱這記憶中的我的故鄉為「神異的圖畫」。)

師:可老師在備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

①我怎麼覺得這幅「神異的圖畫」,好像不是「我」的故鄉?誰能幫我解答這個疑惑。

(不是。我的故鄉是在城鎮,我只能看見院子裡高牆上四角的天空。)

②那是誰的故鄉?

(閏土的)

(而且閏土家「我」根本沒有去過。也就是說,那個神異美麗的故鄉本來就是根據早年閏土敘述的,而「我」漂泊在他鄉時幻想出來的一幅神異的童年故鄉圖。而這幅幻想出來的「神異的圖畫」,是一種希望,它搖曳在我辛苦輾轉的生活中,給予我的精神一絲慰藉。)

2、「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

畫面第二次出現,是在昔日美麗端莊的楊二嫂瘋子般地躍出之後,是在昔日英雄少年木偶般的出現之後,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作品中的「我」,破壞的「我」對故鄉的美感。特別是中年閏土像一截扭曲了木頭謙卑地兀立在我面前,衝淡甚至完全取代了「我」記憶中的小英雄形象。所以,「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然模糊了。」

為何原本「十分清楚」的,卻又「忽然模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是因為畫面的主體人物——閏土已經完全失掉了靈氣,「從前紫色的圓臉,現在已變得灰黃」,銀項圈讓位於一頂破氈帽,一個活潑天真、勇敢多識的小英雄如今蛻變為一個木訥、畏縮、麻木的木偶人。因此,這一次的出現的這幅畫倒成了故鄉日見蕭條的佐證,成了現實故鄉的寫照。)

3、「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這幅畫第三次出現,是在作品的結尾,「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幅「神奇的圖畫」與第一幅「神異的圖畫」是何其的相似。但是細心的我們肯定會發現,也是必須要發現,第三幅與第一幅只是相似,卻又明顯的不同之處。既然有不同之處,我們必然要在比較重打個問號,問一問自己,問一問文本,問一問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按照教參的理解就是:前後兩幅圖同樣都提到了「碧綠」、「深藍」和「金黃」,那意思就是這一切在「我」離鄉時的朦朧迷茫的氛圍中,顯得是那麼的明晰和澄澈,它們一下子照亮了「我」當時的心境,驅散了人生的陰霾,讓自己和讀者感到:人生還是有希望的,還是有路可走的,故鄉將有一個黃金的未來。可靜下心來,細想,覺得不止這點,前後兩幅圖的對比中,應該還有另一種意味。那就是這幅畫缺了一個會呼會吸的靈動的主體人物,從而就少了一股靈氣,一縷生氣,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種悽惶、一種傷感。那位精神流浪者美麗的夢幻已被現實擊得粉碎,故鄉連一個夢都無法寄託,因此,「我」」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尋求希望之所在,尋找「我們未經生活過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幅畫及其靈性的喪失,又構成了「我」走出記憶中故鄉的幻影,走出現實故鄉的陰晦的一個契機和原因。

【案例回放】

憧憬未來

當我離開故鄉時——

【屏顯】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師:你能談談對這幅圖的理解嗎?

①同樣是「碧綠」、「深藍」和「金黃」,在離鄉時的朦朧迷茫的氛圍中,顯得是那麼的明晰和澄澈,它們一下子照亮了「我」當時的心境,驅散了人生的陰霾;讓自己和讀者感到:人生還是有希望的,還是有路可走的,故鄉將有一個黃金的未來。

【引導:【屏顯】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問:你能讀出這兩幅圖的差異嗎?(最後一幅故鄉的圖沒有了小英雄閏土)】

②那就是這幅畫缺了一個會呼會吸的靈動的主體人物,從而就少了一股靈氣,一縷生氣,使人感到的只是一種悽惶、一種傷感。那位精神流浪者美麗的夢幻已被現實擊得粉碎,故鄉連一個夢都無法寄託,因此,「我」」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尋求希望之所在,尋找「我們未經生活過的」生活。

(二)、也說《故鄉》文中三處寫「長煙管」 之妙

《故鄉》中,「長煙管」出現了三處,雖出場頻率不高,但也可以成為解讀「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一把鑰匙。

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   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他遲疑了一回,終於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

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了。

在研讀文本時,圈出「長煙管」,起初也只是覺得這三字平淡無奇,只是一個經歷生活各種苦難的莊稼人的一種借煙消愁罷了。可是後來越讀,覺得這個中年閏土已然是一個木偶人,,何謂木偶人?就是沒心沒肺沒感知。既然如此,何來「愁悶」,既然無有「愁悶」,也就談不上「借煙消愁」,只是麻木,麻木而已。這個「長煙管」只是更好地引出下文母親的評價「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那此處的「默默的吸菸」,也只是「默默的」,絕沒有其他。因為此時的閏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對於生活沒有任何的希望,只能忍受、只能承受、只能不反抗、只能不爭取——他的內心已然是一片漆黑,精神已然是一片荒蕪。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也盡顯無遺。

【案例回放】

【屏顯】

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了。

問:請同學們揣測一下此刻,「默默吸菸」的閏土內心在想些什麼?

【屏顯】   黑色幻燈片

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知道老師的用意嗎?請結合具體的句子詞語說說你的理解。

師:其實老師覺得閏土心裡的苦,已形容不出,那是「苦不堪言」的「苦」,所以老師覺得此時的閏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對於生活沒有任何的希望,只能忍受、只能承受、只能不反抗、只能不爭取——他的內心已然是一片漆黑,精神已然是一片荒蕪。

記得先生在《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一文中曾說:

【屏顯】

有些民族,因為叫苦無用,連苦也不叫了,他們便成為沉默的民族,淺淺地更加衰退下去。

                ——《而已集.革命時代的文學》 魯迅

而這種特性也烙在了「我」的髮小閏土身上。我想魯迅先生只能慨嘆:無法可想。

 

(三)也說《故鄉》一文中小人物——鄉鄰們

文本中的小人物也是不容忽視的,很有在這小人物中可能隱藏著作者深邃的大智慧。所以,備課從小人物著手去探索文本本身,會更進一步走進作者的心理空間,觸摸到文本的主旨。所以《故鄉》一文中的「鄉親們」的表現,也能窺見魯迅先生《故鄉》一文的一斑。如果說《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是美好人性被吞噬的個體,那些「鄉親們」就是喪失濃濃鄉情的一個群體。魯迅先生曾說過他的文章裡絕對不會多寫一個字,先生正是用這淡淡的筆調不動聲色地對人性進行了諷刺。人之勢利、貪小便宜盡現,哪裡有人與人之間溫暖的鄉情?人情既然薄如紙,故鄉又怎能成為理想之地呢?通過對這些「鄉親們」的品析,再次聯繫閏土和楊二嫂,我們便會發現他們被蠶食的不僅僅是美好的人性,還有鄉鄰之間本該有的那份濃濃的鄉情——這才是作者極力想要表現的。

二、從作者的視角來還原作者,發掘文本教學價值,把握文本個性

(一)走進作者獨特的心靈世界——「識人斷文」

《故鄉》中的「我」的精神世界並沒有被現實吞沒,保持著「我」只為「我」的獨立人。可閏土和楊二嫂已喪失自我,喚醒他們遙遙無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但「我」連對自己的希望也產生了懷疑——「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

 那麼希望到底在哪裡?難道只能在對童年對心靈故鄉的追憶中嗎?先生在文中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所有傳統的教參裡面都認為:這一句魯迅為我們指出,關鍵並不是路的方向和盡頭,而是「走路」。而這個「走」的含義是:這是一條全新的路非常渺茫,需要我們去探索,實踐,奮鬥,可能一路艱辛,但路得盡頭卻是無限風光,美麗無比的新生活。的確,那時是在一個日益接近,而又永遠達不到的理想目標激勵下不斷前進運動,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實現在這「走」的過程中,這樣,「我」最後的離去,就不是一種單純的絕望,而是為絕望所逼出的新的奮取、新的探索行動,也是「走」的具體行動。如此解讀,正確無誤,無可厚非。翻來覆去吟讀、玩味,我始終覺得此句中「走」是關鍵,但是「多」更可能是作者魯迅所呼籲的目的。記得先生在《<吶喊>自序》曾寫道「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言下之意,除了青年,先生當然更想喚醒幾千年來被封建觀念束縛、奴役的眾多中國人麻木的靈魂。希望自己能夠一呼而應者雲集,一起去探索、去奮鬥、去實現新的希望、實現新的生活。

【案例回放】

師:那這種新的希望如何才能實現?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① 朗讀。   

要求:對於新希望的實現最關鍵的是語句中的哪一個字?  (走)

②怎麼理解「走」?

(這是一條全新的路非常渺茫,需要我們去探索,實踐,奮鬥,可能一路艱辛,但路得盡頭卻是無限風光,美麗無比的新生活。)

③如何才能讓「走」的人「多」起來?

用先生的話來說:

「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吶喊>自序》

除了青年,先生當然更想喚醒幾千年來被封建觀念束縛、奴役的眾多中國人麻木的靈魂。希望自己能夠一呼而應者雲集,一起去探索、去奮鬥、去實現新的希望、實現新的生活。

(二)要學會對不同作家的同類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通過對不同作家同類作品進行比較,我們更容易看出「這一篇」小說文本的個性及優缺點。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活躍著一群這樣的文人:他們恣意揮灑熱情,他們放任自己的精力,他們毫無顧忌地追求理想,他們在時代的掙扎中,他們為夢想、為青春、為民族和為國家奮鬥著。其中以魯迅、茅盾為代表的作家,常常用城市文明的目光審視故鄉、農村生活。他們每每用悲涼而悽婉的筆觸再現農村的破敗與凋零,展示閏土們、老通寶們可嘆可悲可憐的艱辛生活,以「引起療效的注意」。所以我們在分析《故鄉》中閏土: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見多識廣,是當年我心中的一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窮困潦倒、愁苦不堪、麻木遲鈍,成了母親口中的「木偶人」。小英雄的消失,還有楊二嫂的蛻變,這都意味著美好人性的消失,意味著人的異化,是魯迅文章中「吃人社會」的真實寫照。《故鄉》描寫的是人的異化和被吃。這,才是魯迅作品應有的深度,這,才是魯迅先生高出同時代人並且昭示後人的地方。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絕不可忽視這一點,或者有意省略這一點。

不妨,我可以在課後,拓展學生的閱讀時,及時地介入茅盾的《秋收》。然後,適時適度地將《故鄉》中的閏土與茅盾《秋收》裡的老通寶進行比較,讓學生看到老通寶的「大熟年」的「肥皂泡整個兒爆破」幾乎送掉他一條老命時,他身上還有多多少少存在著的守舊與迷惘。由此,可以類推出閏土和老通寶,是「被毀滅掉的一代」或「被亞垮掉的一代」。但是《故鄉》中的閏土不是等同於老通寶,閏土在中國文學史上僅此一人,就是老黑格爾說的「這一個」,閏土就是麻木,一直麻木,深受封建禮教、封建制度的毒害而不自知。而老通寶則不同,他的內心雖然有較多的舊中國幾千年積弊而成的古老而落後的民族劣根性,但他畢竟已經覺醒,已經起來反抗。對比比任何的說理更有說服力,不僅讓學生認識了閏土與老通寶的異同,更有助於我們《故鄉》一文教學中學生對閏土被吃掉的真切感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讀魯迅先生之文,感先生之感觸,教學的歸屬感也就體現在這兒。

所以說,在教學《故鄉》時,適度得延伸到課外,與同類型同時代的作品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發現文本的異中有同和同中有異,在比較中使我們發現了《故鄉》藝術上的獨創之處和其經典所在。

解讀文本固然要根據教參,定位好文本教學。但作為一個「有想法的師者」,定然要走出教參,從讀者的視角發現文本,從作者的視角還原作者,形成自己的都有獨特的見解,從而對文本進行重新建構,準確把握「這一篇」小說文本的個性並發揮其核心教學價值。而要想實現這份願望,文本細讀是時下唯一的途徑。只有撐好「文本細讀」這支長蒿,才能讓我們自己的思維向青草的更深處漫溯,才能牽引學生的思維走向充滿詩意的遠方。

【參考文獻】

1.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故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參考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張一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J]《初中語文教學通訊》,2014(11B)

4.周金平.有效閱讀教學設計中的一線貫穿法.[J].《文學教育下》2012.

作者介紹:

羅雲斌,浙江省溫嶺市第三中學語文老師。從來熱愛語文,熱愛孩子,熱愛課堂,熱愛探索。只想在語文的這方溼地,做個純粹簡淨的語文者,永遠熱愛,永遠熱淚盈眶。

編輯:陳淨淨



相關焦點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既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走進文本,概括事件,通過品味語句深入文本,賞析人物形象,分析社會現象,鑑賞小說的審美藝術特徵,又能在文本的啟發下走出文本,思考自己,關注現實。所以,在文學類文本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理解性閱讀,還要關注鑑賞性閱讀,更要關注評價性閱讀。所以,在引導學生閱讀的層次上,教學《變色龍》可從以上三個層面進行分層設計。三、內容的取捨上,化長為短,長篇短教。
  • 王元華:文本細讀的含義與方法
    無論疑難層級的文本細讀,還是精妙層級的文本細讀,中小學語文教學所用的文本細讀與文學批評所施行的文本細讀,存在著方法論上的明顯差異。根本的一條是:同是文本細讀,前者要求字字落實、自圓其說,後者更講究興會和理論「照會」。我們看一個具體例子。贈劉景文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 《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薦讀|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用「細讀」刺激思考
    其實它們何嘗離開了文本解讀,文本解讀又何可繞開這些問題而展現自身在教學中的價值?不過受風氣裹挾,不及細細思索罷了。——茅盾〈白楊禮讚〉解讀》一文為例,對比分析、意象解讀、象徵手法等,都是中學教學經常提及的方法和知識點;本文甚至細化到反問句式、段落劃分、描寫手法等的細讀,恐怕會使許多一線教師既感到驚訝,又甚為欣喜。中學教師往往認為大學研究者具有更好更新的研究成果,卻容易忽略其實這種「高見」恰恰根植於細緻紮實的文本分析。
  • 【溼地課堂】文本教學內容應儘量單純
    一個文本作為教學資源時,它的教學價值是多元的。一節課上,應選擇什麼教學內容來體現教學價值,參考依據是《課標》及學生的認知層級和能力水平。《父母的心》是一個可以在不同學段都能使用的教學資源,其教學內容也因學段實情的不同而迥異,對「教什麼」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怎麼教」才能最有效。本課例,在「教什麼」的方面所做的選擇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 Close Reading 文本細讀 (小說精讀)
    關於小說精讀的方法,請參見 小說精讀關於小說精讀的備選書目,請參見 小說精讀書目美國Close Reading
  • 鄧彤|細讀對話:小說教學的重要抓手
    細讀對話:小說教學的重要抓手 鄧彤 語文教學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歷史:用一套固定的程式應對所有的課文教學,用幾個固定的術語作為某類文本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 以小說為例,「人物、情節、環境」基本成為教師確定教學內容的基本原則。
  • 觀點 曹愛衛:第三學段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價值取向——以陳俐伶老師《技術與社會》一課教學為例
    第三學段非連續性文本教學的價值取向——以陳俐伶老師《技術與社會》一課教學為例曹愛衛摘 要:學會從非連續文本中獲取所需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閱讀能力。第三學段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起步學段,本文以臺灣地區陳俐伶老師的課堂為例,探究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在綜合運用閱讀策略習得新知、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推論、解決實際問題指導生活等方面獨特的價值取向。
  • 馬忠,原霞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文本分析法探究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文學評論中常見的一種分析方法,基本內涵是從文本表層深入到深層,從而挖掘不能被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含義。[12]這種對話式理解模式有助於突破傳統灌輸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高教學互動性,這些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  4.文本細讀法  細讀即詳細的詮釋,文本細讀是英美文學新批評的術語,其基本內容就是對詩歌進行分析性細讀。英美文學新批評式細讀法肇端於20世紀上半葉,主要以燕卜遜、蘭色姆、艾略特、韋勒克、文薩特、瑞恰慈、布魯克斯等為主要代表人物。
  • 文本意義教學中對「空白」和「未定點」的填補 ——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為例
    這一理論對於文本各層面都充滿不確定的詩詞曲意義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首先是最表層的對於語言結構與語音語調的把握,其次是對於意象的感受,再次是對於內在涵義的理解,最後是象徵意蘊的探索。馬致遠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 ·秋思》,其末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對探討文本意義教學中「空白」和「未定點」的填補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山海鑿文】細嚼慢品方知味 ——語文閱讀教學之文本細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涵詠品味朱熹曾論: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詠,切己省察。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忌一個「死」字,最寶貴的是要「活」。要教活學生,就要教他們細嚼慢品、涵詠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讀死書。
  • 諸定國:敘述視角下的敘述性文本閱讀
    從小說教學來說,表現為長期在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與主題等方面打圈,而對決定作品「這一篇」獨特性的因素,如敘述者、敘述角度、敘述方式、言語風格等則不大關注,致使以小說為代表的敘述類文本教學沒有發展,甚至可以說是處在「千篇一律」的教學狀態。這樣的教法,使本應形式多樣的小說閱讀教學趨向程式化、同質化。此種狀況與教材建設大有關係。
  • 《孔乙己》文本解讀綜述與教學案例分析
    據統計分析,以上課例教學內容的實踐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通過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徵,走進文本,從不同角度選取教學內容,感受孔乙己命運變化,從而幫助學生達到理解小說主題的目的。這一類的教學案例在其中佔大多數。從對小說故事情節的梳理入手整體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明白孔乙己是一個好吃懶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卻也是內心善良的舊時代讀書人。
  • 高考語文 · 小說類文本閱讀題超實用答題模板
    把握小說情節,賞析人物形象 考點一:把握小說情節 小說情節是在小說提供的特定環境中,由於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人與環境間的矛盾衝突而產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發生、發展直至解決的整個過程。
  • 文本細讀 | 實踐策略(二)字斟句酌,品味精微的詩意
    我覺得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細讀。在我看來,文本細讀是方法,文本詩意是目的。讓文本細讀指向文本詩意,在文本細讀中開掘文本詩意,使文本細讀成為文本詩意的實現過程,這是詩意語文走向實踐的重要策略。南帆先生有本書,題目叫《沉入詞語》。我覺得這個題目取得非常傳神!什麼叫字斟句酌?借用這本書的題目做個參照,就是「沉入詞語」。
  • 《冬陽·童年·駱駝隊》文本解讀與教學構想
    3.文本在課堂學習中的價值有哪些探討文章題目獨特性的同時,也梳理清楚了文本裡有什麼、文本是什麼樣子的以及林海音為什麼要這樣寫。接下來要弄清楚的是,《冬陽·童年·駱駝隊》在課堂上,學習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兒。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說文論語│曹茂昌:指向核心文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以《短歌行》為例
    【摘   要】統編教材的選文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文本。群文閱讀教學在強調外延式遷移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量的同時,理應重視指向核心文本的內聚式群文閱讀,強化核心文本的閱讀和鑑賞。群文引讀、群文聯讀、群文比讀等策略有助於對核心文本的感知、理解、鑑賞。【關鍵詞】群文閱讀    核心文本    聚焦    策略群文一般是指圍繞一個議題或一個任務,有一定關聯性的並已結構化了的一組文本。一個文本群內的文本可以是並列的關係,也可以是圍繞核心文本的聚焦的關係。當前群文閱讀教學中更多強調外延式遷移閱讀,意在拓展學生的閱讀量。
  • 現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和實用類文本的閱讀知識與技巧
    →→⑶舍末逐本,歸納要點,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圖是什麼)→→⑷按照題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題型5:探究類(含評價)   第一類:文學類文本的閱讀:   考綱陳述:閱讀鑑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觀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
  • 例談小說閱讀方法指導教學
    教學價值定位於「具有普遍意義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以表達方式為文本解讀的路徑,推敲語言,細讀文本;回到整體,深度解讀。筆者以執教鄭振鐸的《貓》一課為例,來說明小說閱讀教學如何讓學生知道「讀什麼」,學習「怎麼讀」。第一步,知道「讀什麼」——文本的教學價值。小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體,據筆者觀察,學生的興趣點往往「浮」在「好玩有趣」的情節上,卻不能深究之所以過目不忘「是因為寫得好」。頗為尷尬的是,學生可能讀了很多書,語文素養並未水漲船高。
  • 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