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薦讀|提高文本解讀能力,用「細讀」刺激思考

2020-12-15 瀟湘晨報

即使再簡單的中學語文課堂,也離不開文本解讀,只不過許多一線教師並不一定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傳統語文課要求解決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換一種表達好不好」的問題,現在往往被視為瑣碎枯燥的代表。其實它們何嘗離開了文本解讀,文本解讀又何可繞開這些問題而展現自身在教學中的價值?不過受風氣裹挾,不及細細思索罷了。

因此,一線語文教師,尤其是初中學段,往往有更多的困惑和挑戰:一方面,我們使用的文選型語文教材,決定了教學活動的相當篇幅是一個從課文抽象提煉語文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課程標準》又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裡特別把文本解讀作為語文課的重要任務組成加以強調。語文課實際上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單方面地否認語文知識體系(理論)的重要性,和忽略文本理解,都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質。

《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

陳思和 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1月

陳思和老師主編的《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一書,正是在編本教材已全面覆蓋初中學段,語文教學水準亟需提高,而對語文教師日益強調文本解讀能力的背景下付梓的。本書從教材中選出25篇對一線教師要求較高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課文,由陳老師和他的團隊成員完成編寫。這個數量在初中現代文選文中的佔比雖然算不上很大,但看一看這些篇目:朱自清的《匆匆》《春》,魯迅的《好的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社戲》《故鄉》,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楊絳的《老王》……都是語文教師必然面對而時有困惑的課文,熟悉上海教材的老師會發現,其中還不乏一些過去高中的篇目。

本書編寫者雖然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專家,讀來卻並不難懂,頗「接地氣」。不同作者間或有專長和風格的差異,但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運用術語、概念與中學語文基本「無縫對接」。換言之,中學語文中常用的知識體系和言說方式,也正是本書各位作者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習用的工具,並無隔閡。即以陳思和、王利娟兩位老師的《〈白楊禮讚〉的經典意義在哪裡?——茅盾〈白楊禮讚〉解讀》一文為例,對比分析、意象解讀、象徵手法等,都是中學教學經常提及的方法和知識點;本文甚至細化到反問句式、段落劃分、描寫手法等的細讀,恐怕會使許多一線教師既感到驚訝,又甚為欣喜。中學教師往往認為大學研究者具有更好更新的研究成果,卻容易忽略其實這種「高見」恰恰根植於細緻紮實的文本分析。

專業性從來就不僅限於複雜艱深的論述,如談話般輕鬆的解讀過程中,也能使一線教師獲見研究者的深厚功力和獨特見解。郜元寶老師的「魯迅精讀」課深受本科學生的喜愛,本書中他又承擔了大部分魯迅篇目的解讀工作。以《戲在臺下——魯迅〈社戲〉解讀》為例,圍繞孩子、「戲」和大人世界的關係娓娓道來,恰似課堂討論。其中「值得感謝的三個大人」一章,仔細分析「六一公公」、外祖母和母親三個人物對孩童快樂的成就意義,本於生活與藝術邏輯,反覆推究,入情入理。再引出對主題的討論,水到渠成,相當值得中學教師借鑑。《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又要求「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但這並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任何學生的閱讀體驗都要被毫無原則地接受與承認,那麼原則可能是什麼?竊以為上述基於文本與常識的雙重邏輯,就是一線教師在課堂對話中可以參照的選擇。

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文本解讀還涉及邊界問題,學術價值、討論價值並不必然等同於教學價值,而在這個問題上,本書以極高的水準拿捏「火候」,切中初中教師之需而不泛濫,展現大學專家之思而無炫技。相形之下,有些中學課堂教學風氣反倒值得反思。即以段懷清老師的《「一個幸運的人」與「一個不幸者」?——楊絳〈老王〉解讀》為例,這本是一篇初高中都入選的經典課文,在中學語文界引發過熱議,上海教育出版社還曾為此出版《十位名師教〈老王〉》一書,頗為罕見。但這篇解讀卻迴避了諸如「作者愧怍原因」「『多吃多佔』與『幸運』的版本比較」等熱點問題,更沒有去提中學教師往往更喜歡討論的諸如「楊絳與錢鍾書為人」等題外話,反而從標題中的稱呼「老王」切入,結合細節,分析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人際關係,樸實而深刻。針對意味深長的結尾,本文則從敘事分析出發——這本是中學課堂常做的事——自然地指出作者的反省是與老王之死密切相關,從而得出具有啟發性的結論。段老師此文的細緻與克制,給筆者帶來極大啟發和反省,因為在過去的實踐中也曾想到過作者的「愧怍」與老王之死的關係,提出過如老王未死則如何的設問,但在實際教學中都讓位於更熱鬧、更容易博取關注的其他方面了。

誠如陳思和老師在編後記中所說:「文本細讀不能代替語文教學。教學有自己的規律和要求。」對於初中一線教師,教的是「語文」而非「文學」的道理無須多言,但在新背景下,毫無疑問,厚積薄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讀能力,用自己的「細讀」為範例刺激學生的模仿與思考,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而這本《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也是一部厚積薄發的作品,會成為你值得信賴的良師益友。

【來源:晶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在文本解讀中探訪心靈的世界——淺談《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在...
    多年以後,面對《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我將會回想起初次遇見這本書的那個下午。陽光正好,我戴著口罩,徑直去取心心念念的圖書快遞,耳機裡傳來一則報導:有一位躺在方艙醫院的男孩,在生死一線,手裡捧著一本美國哲學家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靜地閱讀。好的作品,可以帶來心靈的平靜。
  • 王元華:文本細讀的含義與方法
    無論疑難層級的文本細讀,還是精妙層級的文本細讀,中小學語文教學所用的文本細讀與文學批評所施行的文本細讀,存在著方法論上的明顯差異。根本的一條是:同是文本細讀,前者要求字字落實、自圓其說,後者更講究興會和理論「照會」。我們看一個具體例子。贈劉景文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 招教考試初中語文教材教法十一:語文教師要讀的三本書
    語文老師要想教給孩子東西,首先自己的桶裡要有水,就是自己要有一定的語文知識、文學常識、文化知識。而這些都要從閱讀中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對一本中外經典名著的精讀、細讀來將書中蘊藏的語文知識、文學常識、文化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語文素養。在中外名著中我最喜愛讀《紅樓夢》。
  • 中學語文老師應該讀哪些書?
    我們常常感嘆,教十年小學成了小學水平,教十年初中成了初中水平,教十年高中成了高中水平。這樣感嘆雖然難免以偏概全,但大體上是可以反映實際情況的。俗話說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中學老師只有中學水平,小學老師只有小學水平的尷尬顯然會影響教學水平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 第100期【華平專欄】以語文科的名義走進文本解讀學 ——語文科文本解讀學構建宣言
    其實,「傳道」(人文教育)是所有人文學科的基本任務之一,而每個學科又都有「獨當其任」的「任」,語文學科的獨當其任是培養、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即以讀寫聽說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正如葉聖陶先生所指出的:「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鬥膽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⑨]。
  • 《昭明文選》講讀之一(音韻和文學的外在氣質)
    敬請關注,點擊上方藍色「shashalula」,長按文末二維碼序前一段時間的教學中,已經發現今天的學生在閱讀方面非常單薄。中小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除了24本教科書以外,根本沒有看過什麼好作品,更沒有看過原著。其結果,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持續下降;閱讀不行,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得好呢?
  • 語文教師必備能力——文本解讀(1)
    於漪老師說:文本解讀的能力是語文老師的硬功夫,只有跨過這個「坎」,語文老師才能真正立起來。而徐傑老師更是犀利的指出:一個語文教師文本解讀有多深,他就能走多遠!只相信專家的所謂「教參」只會千人一面,把課上「死」,把書讀「死」!這兩句話令我醍醐灌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第1160期【語文名師·蔡肇基專輯】 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 ——語文教育「千萬不可忘記」之三
    那就是文本解讀能力。 一、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為什麼是文本解讀?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是文本解讀,這是由閱讀的特定意義和地位決定的。(一)於「人」而言,必須具有相當的閱讀能力現代流行兩大概念:「終身閱讀」和「全民閱讀」。
  • 曹剛:探索文本解讀的路徑
    語文課程的核心是學習語言。語文課程的價值是指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言素養。語言素養包括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激發、語言的積累、語言能力的提高、文化修養及審美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並掌握語言知識,理解語言運用的基本規律,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提升其語言素養。掌握文本解讀路徑是提高文本解讀能力從而提升語言素養的基本路徑。
  • 薦書丨如何有效掌握大量文本藝術技巧和創作理念?
    IB中文講堂每周薦書(二)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繫IB中文講堂授權在我們日常的IB中文教學活動中,最常被學生和家長提問的是:「老師,請問我們可以看哪些書快速提高論文寫作水平?」入選頻率最高的幾位作家,例如魯迅、林海音、沈從文、張愛玲、老舍等創作年代皆在1918年之後。IB教學中,集中學習的10~13部作品相對於2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言顯得量大,再加上穿插的各種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課時很難做到文本細讀或手法精講。 學生如何有效掌握大量文本藝術技巧和創作理念?這本書的優勢就在於解決我們上面提到的問題。
  • 語感養成是細讀文章的重要目的,對聽讀寫能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想要學生能夠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理解能力能夠極大化的提升語文的品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學生閱讀的時候可以通過細讀文章進而學習到大量的詞彙。時代在發展,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進步,需要有符合時代的詞彙進行精準表達,學生通過廣泛的讀書,在此過程中積累大量的詞彙。
  • 中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致勝法寶——讀《三悅文摘》,贏美好未來
    一、發展契機在初中語文統編版教材正全面推廣使用的今天,如何讓初中生擺脫題海又能輕鬆提高語文能力呢?(四)新語用培養初中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國學素養。其中的「國學館」版面,是該板塊的一個特色。「國學館」關注課標推薦詩詞及文化常識,對接中考,縱向解析,橫向拓展,對提高初中生的國學修養,大有裨益。
  • 孩子初三,語文成績總是七八十分怎麼辦?試試「文本解讀」訓練法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雖然每次考試都不及格,但是也有七八十分,說明學生在「態度」上並不完全是「放棄」的態度,主要問題可能在「興趣」和「方法」兩個方面。二、相關建議:我曾教過多個學生,初中時語文能考120分以上,到了高中,甚至都考不及格,常常維持在八十幾分。
  • 【山海鑿文】發掘教學價值 把握文本個性 ——以《故鄉》為例摭談小說的文本細讀
    語文教學,貴在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並準確把握文本個性。細讀是唯一的出路。細讀不僅要能解讀出切合文本的本意,還能創造性地解讀出文本的深意和新意。
  • 暑期薦讀 ▏一本搞定高中英語單詞
    UVWX Y Z附錄 常用前綴、後綴03獲取方法識碼閱讀暑期薦讀初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實踐與研究作者:王淑霞出版年份:2018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內容概述閱讀教學在初中英語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閱讀是奠定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文化鑑別與欣賞的能力。本書是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經驗總結,挖掘文本的核心價值和文本的語言學習價值。本書具有教學創新意義,為初中英語教師進行教學工作提供了參考。
  • 說語文 | 馬紅民:文本的教學解讀不能「跑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踐中,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解讀能力直接影響閱讀和教學效果。文本解讀一定要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通過教師正確、精準解讀文本並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閱讀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閱讀素養。  但在實際教學中,文本解讀卻存在很多影響教學真實性、有效性的做法,導致課堂無效閱讀或效果不佳的情況。
  • 孫紹振經典作品推薦,《解讀語文》最受讀者歡迎
    孫紹振的《解讀語文》,《名作細讀》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解讀語文》豆瓣評分:8.8作品簡介:當今中學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這樣的怪象:學生對課文感到「一望而知」,老師卻在學生已知的話語上糾纏不休,甚至人為製造混亂。雖然多年來教學改革五花八門,然而未能改變「語文課上和不上一個樣」的普遍抱怨。從根源上反思,語文教學的弊病主要在於文本閱讀的無效與低效。
  • 培養語感、提高高二語文的素養的技巧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最豐富的語言,鼓勵學生讀背一些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1、聽說結合,感受語言魅力,培養語感。  「聽話是憑藉語言、理解說話者所講的意思。聽的言語活動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和簡單重複反映信息,而是積極主動思考,重組語言材料,創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
  • 【山海鑿文】細嚼慢品方知味 ——語文閱讀教學之文本細讀
    ,從文本表面沉入到文字底層,細嚼字詞知景致,慢吟語句知情韻,玩賞特色知風味,領略語言文字鮮活的美,濡養語感和鑑賞能力,使學生汲取表達的智慧,領會悠長的情韻,體悟思想的光芒。【關鍵詞】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涵詠品味朱熹曾論: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詠,切己省察。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忌一個「死」字,最寶貴的是要「活」。要教活學生,就要教他們細嚼慢品、涵詠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讀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