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簡單的中學語文課堂,也離不開文本解讀,只不過許多一線教師並不一定自覺地意識到這一點。傳統語文課要求解決諸如「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換一種表達好不好」的問題,現在往往被視為瑣碎枯燥的代表。其實它們何嘗離開了文本解讀,文本解讀又何可繞開這些問題而展現自身在教學中的價值?不過受風氣裹挾,不及細細思索罷了。
因此,一線語文教師,尤其是初中學段,往往有更多的困惑和挑戰:一方面,我們使用的文選型語文教材,決定了教學活動的相當篇幅是一個從課文抽象提煉語文知識的過程;另一方面,《課程標準》又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裡特別把文本解讀作為語文課的重要任務組成加以強調。語文課實際上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單方面地否認語文知識體系(理論)的重要性,和忽略文本理解,都違背了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質。
《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
陳思和 主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年1月
陳思和老師主編的《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一書,正是在編本教材已全面覆蓋初中學段,語文教學水準亟需提高,而對語文教師日益強調文本解讀能力的背景下付梓的。本書從教材中選出25篇對一線教師要求較高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課文,由陳老師和他的團隊成員完成編寫。這個數量在初中現代文選文中的佔比雖然算不上很大,但看一看這些篇目:朱自清的《匆匆》《春》,魯迅的《好的故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社戲》《故鄉》,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楊絳的《老王》……都是語文教師必然面對而時有困惑的課文,熟悉上海教材的老師會發現,其中還不乏一些過去高中的篇目。
本書編寫者雖然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專家,讀來卻並不難懂,頗「接地氣」。不同作者間或有專長和風格的差異,但在文本解讀過程中,運用術語、概念與中學語文基本「無縫對接」。換言之,中學語文中常用的知識體系和言說方式,也正是本書各位作者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習用的工具,並無隔閡。即以陳思和、王利娟兩位老師的《〈白楊禮讚〉的經典意義在哪裡?——茅盾〈白楊禮讚〉解讀》一文為例,對比分析、意象解讀、象徵手法等,都是中學教學經常提及的方法和知識點;本文甚至細化到反問句式、段落劃分、描寫手法等的細讀,恐怕會使許多一線教師既感到驚訝,又甚為欣喜。中學教師往往認為大學研究者具有更好更新的研究成果,卻容易忽略其實這種「高見」恰恰根植於細緻紮實的文本分析。
專業性從來就不僅限於複雜艱深的論述,如談話般輕鬆的解讀過程中,也能使一線教師獲見研究者的深厚功力和獨特見解。郜元寶老師的「魯迅精讀」課深受本科學生的喜愛,本書中他又承擔了大部分魯迅篇目的解讀工作。以《戲在臺下——魯迅〈社戲〉解讀》為例,圍繞孩子、「戲」和大人世界的關係娓娓道來,恰似課堂討論。其中「值得感謝的三個大人」一章,仔細分析「六一公公」、外祖母和母親三個人物對孩童快樂的成就意義,本於生活與藝術邏輯,反覆推究,入情入理。再引出對主題的討論,水到渠成,相當值得中學教師借鑑。《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又要求「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但這並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任何學生的閱讀體驗都要被毫無原則地接受與承認,那麼原則可能是什麼?竊以為上述基於文本與常識的雙重邏輯,就是一線教師在課堂對話中可以參照的選擇。
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文本解讀還涉及邊界問題,學術價值、討論價值並不必然等同於教學價值,而在這個問題上,本書以極高的水準拿捏「火候」,切中初中教師之需而不泛濫,展現大學專家之思而無炫技。相形之下,有些中學課堂教學風氣反倒值得反思。即以段懷清老師的《「一個幸運的人」與「一個不幸者」?——楊絳〈老王〉解讀》為例,這本是一篇初高中都入選的經典課文,在中學語文界引發過熱議,上海教育出版社還曾為此出版《十位名師教〈老王〉》一書,頗為罕見。但這篇解讀卻迴避了諸如「作者愧怍原因」「『多吃多佔』與『幸運』的版本比較」等熱點問題,更沒有去提中學教師往往更喜歡討論的諸如「楊絳與錢鍾書為人」等題外話,反而從標題中的稱呼「老王」切入,結合細節,分析特殊時代背景下的人際關係,樸實而深刻。針對意味深長的結尾,本文則從敘事分析出發——這本是中學課堂常做的事——自然地指出作者的反省是與老王之死密切相關,從而得出具有啟發性的結論。段老師此文的細緻與克制,給筆者帶來極大啟發和反省,因為在過去的實踐中也曾想到過作者的「愧怍」與老王之死的關係,提出過如老王未死則如何的設問,但在實際教學中都讓位於更熱鬧、更容易博取關注的其他方面了。
誠如陳思和老師在編後記中所說:「文本細讀不能代替語文教學。教學有自己的規律和要求。」對於初中一線教師,教的是「語文」而非「文學」的道理無須多言,但在新背景下,毫無疑問,厚積薄發,不斷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讀能力,用自己的「細讀」為範例刺激學生的模仿與思考,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而這本《初中語文現代文選講》,也是一部厚積薄發的作品,會成為你值得信賴的良師益友。
【來源:晶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