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野生的教育「技術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學士,瑞典隆德大學政治學碩士,加拿大南阿爾伯塔理工電氣工程文憑,自學鋼琴(沒有級)。在歐洲挖過煤,在加拿大搬過磚,在中國有十餘年醫藥企業從業經歷。先後分別接受過中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我的眼中,中西教育沒有誰是完美的,也沒有誰是鐵板一塊。中國教育並非像傳說中的那麼不值一提。
敬請關注,點擊上方藍色「shashalula」,長按文末二維碼
序
前一段時間的教學中,已經發現今天的學生在閱讀方面非常單薄。中小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除了24本教科書以外,根本沒有看過什麼好作品,更沒有看過原著。其結果,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持續下降;閱讀不行,文章又怎麼可能寫得好呢?
我的高中語文老師(記不清究竟是盛老師還是陳老師)曾經講過:一國的語言文字水準是這個國家最高水平的作家所奠定的。如中國就必然是司馬相如、李白、韓愈、蘇軾等等頂級文人,而英語世界就是莎士比亞,古希臘則必推荷馬,這是一樣的。當你看的頂級作品多了,有樣學樣,自然水平也會水漲船高。反之,如果只看低水準的,那是啥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現代把文學形式分為四大類: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從我的日常觀察(並不一定準確),相當多的人閱讀以小說為主。我認為,一國的語言文字水準最高的文學形式,一定首推詩歌,其次是散文,在中國尤其如此。因為詩歌受到的格律和篇幅的限制遠遠大於其他類型,即使是長篇樂府,如《孔雀東南飛》,比之同代的很多散文都短了不少,所以詩歌必然要在詞句和技巧方面更加凝練。而小說是受到限制最少的,所以它在文學技術方面的水平也就很難於詩歌相比。
從純文學的角度,我個人非常推崇對詩歌和散文的閱讀,儘管我的詩詞水平很稀鬆平常。這一系列的文章也就只是從純粹的文學角度,對《昭明文選》做一個淺顯的導讀,目的僅僅是拋磚引玉,給讀者提供一種閱讀的思路和框架,也為未來做語文的教學做一個嘗試。
文學的研究水平有多個層次:
最高級如韓愈這樣的,能別開天地、另創一家,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
次一等的,就是做一些學術研究,引經據典,人家諸葛亮就不惜的做。
再次一等,就是能感受和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我才疏學淺,只能做到這第三個層次,從不敢奢望邁入大學問家或者大文豪的層次。所以這裡的目標,也就是幫助讀者體會漢語的語言之美吧。
由於水平不足,打字倉促,沒有點校,難免有些錯字。不到之處,就當是「通假字」吧。不過呢,漢字是有個很大的好處的:
哈哈!
-
《文選》又被稱為《昭明文選》,編纂者是南梁武帝蕭衍的太子——昭明太子蕭統。
我是馬鞍山人。初中的時候,學校發過一本《馬鞍山歷史》的小冊子,也是考試的內容,裡面介紹了一則關於昭明太子編纂《文選》的故事。由於馬鞍山在南京周邊,所以他當時住在今天馬鞍山北部靠近南京的地方完成了這項工作,也就成了家鄉的一段歷史吧。
蕭統並非這些文章的作者,只是編選了一些他認為優秀的文學代表作,體裁也非常廣泛。後世受到廣泛的推崇,留下了「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文選》大約相當於高中及成人的閱讀水平,所以就感受一下吧。
我的這份導讀的思路,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外在到內在、由整體到結構再到整體的順序,分析文選及相關的作品。今天的第一部分,介紹的是文章的聲韻和外在氣質。
《聊齋》裡面有一個盲眼和尚,能通過文章的氣味辨別其好壞。他燒了文章,聞了一聞,便讚許王平子的文章有造詣。說是用脾臟來品的,並且這文章可以考中。餘杭生不相信,燒了大家的著作,沒想和尚真的品了出來,並說是用心來品的。當他燒自己的文章時,和尚咳嗽不止,說:「莫再燒了,我勉強讓胸膈把它承受了,再燒我便要作嘔了!」
這篇故事叫《司文郎》。雖然是個故事,但是文章的好壞確實可以說是一種氣質,儘管不能聞出來,卻可以聽出來。這種聽覺的感受,就是文章的第一氣質。
閱讀文章時,除了視覺刺激,還有就是聽覺刺激。在所有的文體中,可以說詩歌的音韻性最強,所以我們可以先從詩歌入手,來體會這種感覺。
詩有六義,既指六種體裁,又指六種表現方法。《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 ,曰頌。」所以除了詩詞,漢賦這種也是詩,是一種散文化的詩。
詩和賦都是押韻的,今天有些不押韻的地方,用當時的語言來念一定是押韻的。以前我經常奇怪《詩經》中「關關雎鳩」的關關是什麼意思,解釋說這是鳥的叫聲。可是用普通話來理解,根本就不搭,哪有鳥這麼叫的呀。實際上,這首詩用上古漢語來念就明白了。
可惜我現在找不到廣東話或者福建話朗讀的《文選》,只有普通話版的。這裡選了一篇曹植的《洛神賦》,感受一下文章的音韻感,也感受一下四字和六字的氣勢差異,感受平仄起伏,感受抑揚頓挫,把漢語的音樂性找回來。
所有的詩歌都是有音樂的,無論是詩經、唐詩、宋詞,都是配樂的。押韻也好,平仄也好,格律也好,都是體現這種音樂性。一篇好的文章,它的聲音一定是好聽的,無論是體現在氣勢上、音韻上。現在我們拋棄一切對文字的理解,單純從聲音上去聽。
事實上,也有很多糟踐好作品的例子,比如陳建斌在《新三國》裡的《短歌行》:
他分明是在喊叫啊!
而且還有很多技術性問題:有些地方前長後短,後面兩個字發輕聲,非常草率。
這種感覺就像,就像——
某一位領導,具體是誰我就不說了。早年在念報告時候,他念到:
我們要————堅決————向————老幹部————發放————一次————
此時他喝了口茶……
「性生活補助」
我們第一步的學習,就是不要看任何解讀,不要看任何文字性的東西,也儘量不要任何裝逼的配樂。就是聽讀,用自己的耳朵聽,用心去感受純文字的音樂性,感受文字的外在氣質。
最後,以老版《三國演義》的《短歌行》來結束我們的第一步的學習(這首音樂確實太好了,所以還是留下吧)。
下一期,《文選》講讀將繼續,敬請收看。
-
喜馬拉雅FM上,有一位「白雲出岫」朗讀的《昭明文選》相當不錯,可以下載喜馬拉雅的APP,特此推薦。(微信號:baiyuncx,http://www.ximalaya.com/zhubo/422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