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園園營養師
最近又有一則關於「菌類與茄子不能一起吃,否則會中毒,甚至要人命」的傳言,在朋友圈被「高速」傳播。這種「性命攸關」的傳言總能立即吸引住大家的眼球。
不少朋友被其「情真意切」的語言打動,信以為真,決定以後再也不一起吃了,還「善意」地轉發擴散;不過也有很多朋友將信將疑,表示自己經常一起吃也沒有什麼不對勁兒。這種傳言到底是真是假呢?如何識別傳言呢?
一、茄子與菌菇類蔬菜完全能一起吃,好嘛
茄子和菌類蔬菜都是常見常吃的「大眾」蔬菜,傳言中所說的茄子與菌菇類蔬菜不能一起吃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茄子味美、烹調花樣多,雖然算不上深色蔬菜,不過頗有人氣。茄子含有一些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如VB1、 VB2,、VPP(也叫煙酸)、VE、VC等,礦物質(尤其礦物質鈣、鉀含量比較好),花青素,少量的蛋白質以及脂肪之類的常見成分。
菌菇類蔬菜家族龐大,天生味道鮮美,深受大眾喜愛,例如蘑菇、黑木耳、銀耳、香菇、口蘑、雞腿菇、杏鮑菇、金針菇、白玉菇、猴頭菇等等都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這類蔬菜營養「亮點」很多,除了水分之外,蛋白質與膳食纖維含量在蔬菜家族屬於名列前茅類的,還含有一般蔬菜中所缺乏的維生素D,尤其是幹制的菌菇類含量更高。更為其加分的是,這類蔬菜中的功能性多糖含量較為豐富,例如香菇多糖、木耳多糖、銀耳多糖等,不僅可吸附腸道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加速其排出,而且還有一定的改善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抵抗力等保健價值。當然,菌菇類也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等「常規」成分。
所以總體來看無論茄子還是菌菇,營養成分都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都是人體經常「打交道」的常見成分而已,只不過不同類別蔬菜中的營養素傾向與含量有所不同。謠言中所傳的「一起吃中毒」的反應基礎根本找不到,「吃了喪命」更是無稽之談,大家生活中的實踐也早已經驗證了這一點。
二、不熟的茄子最好不吃
不熟的茄子味道更鮮嫩,很多朋友喜歡這口。可是,這樣的茄子中茄鹼(也就是就是龍葵素,對,就是發芽土豆中的有毒物質)含量更高。
雖然茄子中的茄鹼含量並不算高,但是如果吃的量太大,也可以導致不適,甚至出現咽喉部瘙癢、腹瀉、頭暈、噁心、耳鳴、脫水、昏迷等中毒症狀。按照最高的品種來算,每次大概吃 450 克這種高茄鹼茄子,有可能發生噁心嘔吐等不適反應。雖然一般人每次吃的量難以達到這個量,不過特別喜歡吃的人要注意。
即便真的由於吃茄子太多而出現不適,那麼也不能把原因歸結在「茄子與菌菇一起食用所致」。無論是否與菌菇一起吃,茄子選擇不當、再加上吃得量太大,本來就可能招來不適
三、野外的菌菇類不要採
市售的菌菇可放心吃,但不是所有的菌菇都對人類「友好」,那些能夠引起人體中毒的菌菇其實很多,統統被稱為「毒蘑菇」。
毒蘑菇中的毒素極為複雜,但都性質穩定,耐高溫、耐乾燥,一般烹調或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藥物,導致病死率較高。所以提醒大家,無論外出還是旅遊,野外的菌菇類植物切不可隨便採摘,儘管很多模樣長得很「似曾相識」。
如果因為誤食了「毒蘑菇」而出現中毒,那麼與茄子也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相反,如果本身吃得是「友好」的正常菌菇,也絕不會因為跟茄子一起吃就變得「有毒」。
四、「食物相剋」早已破除
類似的食物相剋謠言總是此起彼伏的散步著。其實「食物相剋」論早就被批判了多年了,現在營養主流觀點都沒有那些食物相剋之說,早在80年之前,中國老一代營養學家就做過諸如柿子和酒,大蔥與蜂蜜等食物搭配的試驗,證明對健康人而言,根本不存在食物相剋的問題。
倒是,有些營養素之間搭配合理可以更好的促進吸收(例如維生素D促進鈣,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等),有些搭配不合理會一定程度妨礙營養素吸收(例如草酸/植酸妨礙鈣吸收)等。再就是有些食物吃了後的身體反應與個人體質、食物的烹調方式、食物新鮮程度等都有關係,切不可把某些「個案」誇張到「全民皆忌」的程度,這是非常不科學不嚴謹的。
所以不必因為那些食物相剋的謠言而讓膳食結構的平衡受到影響,在保證食物安全衛生的前提下,在適合自己的基礎上,保持食物多樣化更有利於健康。
五、如何識別類似的朋友圈謠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朋友圈類似的謠言很多,分析下會發現這些謠言大都有這樣一些特點:
1、信息不詳,讓大家無證可查,例如本則出現醫大,醫生同學等含糊字眼。
2、沒有任何原因解釋,只是對結果誇大其詞。這類謠言壓根就是沒有理由、沒有證據的「亂說一氣」,所以總是莫名其妙、沒有緣由、沒有徵兆的突然出現。
3、涉及到的大都是那些大眾化食物,吃的人群很多,這樣讓幾乎每個看到的人都能聯想到自己,可能的「傳播」價值更大。
4、經常涉及「食物相剋」,缺乏辯證思想。具有此類特點的傳言,大都不必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