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機電工程學校每個班級都新添置了手機保管櫃,不僅給每部手機配備了單獨的存放區域,還能夠充電。
今年伊始,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2月23日,教育部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要按照「有限帶入校園、禁止帶入課堂」的要求,細化手機管理措施,可見教育部對中小學生手機管理的重視程度。
實際上,對於教育部這一舉措,我市已「先行一步」。記者從市區多所中小學了解到,雖然對學生手機的具體管理方式各有不同,但「禁止手機進教室」已實行多年。3月1日,我市數萬名中小學生迎來新的學期,也迎來手機管理的新校規。
特色管理隨春到
新春已至,萬象更新。吉林機電工程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學生們返校井然有序、熱情滿懷。進入教室,學生們發現一個嶄新的手機保管櫃赫然在立,每個走進班級的學生都把手機放入其中。
該校辦公室主任劉成志說,中職學生有時需要使用手機完成一些課後練習或查閱信息,學校正在進一步完善校園手機管理措施,在做好管理的同時,引導學生科學合理使用手機。
市第五中學在開學前發布《關於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的通告》,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定具體處罰措施。通告要求,學生因特殊原因需要帶手機進入校園,需由監護人到校填寫學生處制定的情況說明與申請表,經學校批准後方可帶入校園,但禁止帶入課堂,帶入校園後要將手機主動交給班主任保管。
值得注意的是,各校在管理學生手機時,更注重合理合法。在發現學生違規使用手機時,多數學校採取暫時保管的措施,而不是沒收。
吉林毓文中學對學生手機管理「不過夜」。高三(9)班班主任趙冬冬說,學校幾年前就明確規定,學生帶手機進校不能私自使用,要交由班主任保管。學生手機不在學校過夜,放學後老師及時歸還給家長。
「惡魔」與「天使」並存
記者走訪發現,教師談起學生使用手機,常形容「百害而無一利」,但學生和家長對此有不同看法。
在走訪中,許多學生表示,手機並非只有遊戲,也可以助力學習。他們的手機裡安裝了作業幫、學霸君、小猿搜題等學習軟體,不會做題時及時搜索,知識獲取因此變得更加容易。父母輔導不了的題,他們依靠手機也可以獨立解決。
而部分家長也表示,孩子有了手機,在家可以自行點餐,外出可以導航定位,方便了雙職工父母。還有家長認為,現在是智能互聯時代,手機在未來不僅是一個打電話的工具,而是順應時代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加強家校聯動的一種方式。
一方面,學校對中小學手機從嚴管理,一方面,家長和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日益加深。如何讓手機成為孩子學習、生活的有益助手,確實是一門學問。
「手機課」不該缺席
市第二十三中學副校長王雪峰說,對自控力較差的學生來說,手機有較大的危害,但對學習主動性強的孩子來說,手機就是利器。學校對手機嚴格管理不是禁止學生使用手機,而是杜絕使用手機的不良行為。中小學時期,正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什麼時候該用手機,什麼時候不該用手機,這是必須要養成的良好習慣。
市第七中學初二年級主任馬國強表示,現在不少家長甚至老師簡單地用沒收的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在激化矛盾而不是解決矛盾。教育方法要入情入理,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
另外,正確引導學生對待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家長要以身作則。許多孩子使用手機成癮,就是因為父母已經成癮了,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玩手機。這樣是教育不好孩子的。關於合理使用手機的這門課,不但需要學校嚴格教育,還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作為智能互聯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手機或者電子產品將伴隨他們一生,而教育不該在這一環節缺席。
江城日報社記者:單汝鋒
編輯:張麗穎
此文刊發於《江城日報》3月2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