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由中國青年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新青年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正式播出。王洛勇、劉琳講述關於「兩彈一星」的故事《等待》。湖南衛視供圖
「如果讓你再一次選擇你的人生,你還會義無反顧地走已經走過的道路,奉獻到傾盡所有,奮鬥到致死方休,用盡一輩子做一件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情,你從不覺得這是犧牲。」念到這段臺詞時,臺上的表演者劉琳哭了,臺下的大學生觀眾也淚流滿面。
這是由中國青年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新青年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上,演員劉琳在節目《等待》中的一段獨白,她飾演的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
節目中,表演者王洛勇、劉琳分別扮演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景演繹。兩位表演者站在幾張頗有年代感的照片下,時而娓娓道來,時而慷慨激昂地表達自己內心的聲音。
故事從兩人分別前的一張合影開始。鄧稼先1958年接受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夫妻二人便開始聚少離多的生活。那時候,他們有一個4歲的女兒和一個兩歲的兒子。
鄧稼先與許鹿希分別的28年間,令人驚喜的消息一次次傳來: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許鹿希並不清楚,這些成功幕後的奉獻者有自己的丈夫。
兩人能夠再長久相守時,鄧稼先已是61歲的白髮老人。而鄧稼先已因核輻射身患重病,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363天。
如今,年輕人可以在初中課本裡看到鄧稼先,這篇文章裡講述他對國家的貢獻。但這個與等待相關的故事,多數人還是第一次聽聞。
為什麼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晚會上選擇鄧稼先和他妻子的故事?一開始,晚會的製作團隊王琴工作室就把目光鎖定在「兩彈一星」的元勳身上。
導演組的謝劉家潤負責線索搜集,在圖書館裡,她和另一位工作人員翻出了一本名為《英雄大愛》的書,那是鄧稼先和許鹿希的愛情故事,第一次觸摸到歷史背後的細節,兩個90後一起哭了。
長期以來,在公開的資料裡,鄧稼先多以英雄的形象出現,作為他的夫人,許鹿希卻似乎「被隱藏在了歷史的深處」。幾個版本的《鄧稼先傳》中對兩人的故事沒有過多提及。
在晚會總導演王琴看來,在宏大敘事的背後,其實兩人的愛情故事更為動人——這種傾盡一生追尋對方的質樸,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價值觀。
謝劉家潤搜集了整整3版資料,整理了上萬字的故事背景。她還找遍了包括紀錄片在內的所有影像資料,整理出關於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的小傳,包括兩人相識相守以及生命逐漸交疊的所有過程。
拿著這份小傳,總導演王霞、執行導演柳文恬和團隊的成員一起討論、商議,幾經討論,最終以兩個演員的講述加情景表演,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也是這場晚會的創新點。
因為突發情況,演員劉琳接到許鹿希的角色時距離登臺不到3天。沒有過多的時間準備,可念著許鹿希的獨白時,她落淚了。
從最初成形到正式錄製,核定了16次劇本過後,這個將近10分鐘的超長節目最終形成。當有人質疑節目會不會太長時,導演組堅定地回答,「一秒也不能減」。
編劇李翬說:「過去我們總喜歡講『國』,似乎話題宏大才能動人,但國家的背後一定有每個人的悲歡離合,這種宏大背後的渺小才最貼近生活。」
長沙師範學院學生楚文旭說,以往書本裡的鄧稼先對他來說過於遙遠,但這個故事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變成了真切的人。
節目播出後,鄧稼先和夫人的故事在網絡刷屏。「凡人不煩」是個70後,她說,我和正讀高二的00後學生們一起看晚會,大家都看哭了。
一個叫「新軍」的網友表示,正因為有老一輩科學家的付出,才有祖國的強大。
節目的尾聲,是鄧稼先簡潔有力的吶喊:「為了祖國,犧牲值得;為了人民,奉獻值得;為了明天,奮鬥值得。」另一旁的許鹿希緩緩回應:「為了你,等待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