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武器事業、選擇你

2020-12-18 澎湃新聞

「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武器事業,選擇你!」

這22個字讓億萬網友淚目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了祖國多少優秀年輕人為此隱姓埋名。

近日,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鄧稼先生前的警衛員遊澤華回憶,鄧稼先去世前對愛人許鹿希說了這番話,這句話飽含著對祖國的深情,對愛人的真情。正如他自己說的:「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

在西南聯大,我遇見了你

鄧稼先,出身書香門第,畢業於西南聯大,後來赴美留學。在西南聯大這段時間,他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兩個人,一位是北大醫學院學生許鹿希,在許鹿希從醫學院畢業後,兩人結為夫妻,相伴終生。

另一位是物理系大二學生于敏,兩人邂逅在北大校園,卻相見恨晚,時隔二十年之後兩人再度相逢,攜手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東方,有他的祖國和愛人

1948年,短暫的北大助教生涯結束,鄧稼先遠赴重洋進入美國普渡大學就讀物理系。從入學的1948年10月算起到獲得博士學位的1950年8月,鄧稼先的學習和研究時間只有22個月。1950年8月20日鄧稼先以《氘核的光致蛻變》一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這一年他26歲。

如此勤奮、聰慧的學生,導師德爾哈爾教授十分欣賞,有意帶他去英國繼續深入研究,但鄧稼先婉拒導師的好意,拿到學位的第九天,他登上回國的輪船。東方,有他的父母和愛人,還有一個嶄新的中國。

「我的生命從此獻給未來的工作了」

歸國後的鄧稼先生活平穩、輕鬆、愉快。1950年10月他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年與許鹿希成婚。

1958年8月的一天,鄧稼先來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 「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樣?」

鄧稼先沒有猶豫,義無反顧地同意了 。

回到家,他對妻子許鹿希說:「我要調動工作了。」

「調到哪?!」  「這不能說。」「做什麼工作?!」  「這也不能說。」

鄧稼先只說了兩段話,「我今後恐怕照顧不了這個家了,這些全靠你了。」

「我的生命從此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生命就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 飛禽絕跡的新疆羅布泊

這一天起,鄧稼先的身影從眾多好友的視野裡隱去,鄧稼先的名字從學術刊物中消失,結婚五年的一對夫婦開始了他們聚少離多的人生,從第一次到第三十二次!

1964年10月16日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多,法國用了8年多,蘇聯用了4年多,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這是鄧稼先為國家搞的「大炮仗」,這也是他寫給家人的「家書」,直到1984年第32次核試驗圓滿成功,鄧稼先告別了羅布泊。

∆ 左邊是鄧稼先,右邊是趙敬璞副部長。在研製核武器的工作中,鄧稼先從來沒有主動邀請別人合影。這是他工作中唯一一次,想要留作紀念。

「你的血流盡了!」

然而,研製核武器有一個最可怕的惡魔,就是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傷害。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鄧稼先也不幸受到了輻射,1985年8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病情十分嚴重。

許鹿希在病床邊看著鄧稼先的身體縮成一團,她知道晚期癌症疼痛的頻繁複發像個惡魔一樣,又開始折磨自己的丈夫了。而作為醫學教授的她,卻束手無策。

 ∆ 拍攝這張照片時,鄧稼先距離生命的盡頭,只剩四個月的時間。

1986年7月29日,兩彈元勳鄧稼先逝世。許鹿希緊緊地抓住丈夫鄧稼先的手悲痛地說:「你的血流盡了!」在她絕望的哭泣中,丈夫鄧稼先的手慢慢地冰涼了。

有人說,看到鄧稼先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

有人說,敬佩那個年代的人,他們有篳路藍縷的拼勁,有報效祖國的赤忱,有隱姓埋名的堅守,更有歲月無改的深情。

而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的中國,正是得了這些人純粹的付出。如今,當你眺望更遼闊的星空之時,別忘了,你腳下已抵達之處,是他們曾傾盡所有為之奮鬥的詩與遠方。

向鄧稼先致敬!向中國脊梁致敬!

 原標題《「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你!」》

相關焦點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他去世前曾說: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
    鄧稼先院士去世前,曾對愛人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武器事業,選擇你!」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
  • 1986年天安門廣場,鄧稼先一口血吐在英雄紀念碑旁,7天後與世長辭
    次日的生日宴會上,鄧稼先強撐著身體僅有的一絲精神氣,對妻子許鹿希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物理事業,選擇你。」021965年,中國第一枚可用於實戰的核武器試驗成功。1966年,兩彈結合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一枚中國製造的氫彈產生的蘑菇雲在荒漠裡緩緩升起。
  • 用一生奉獻詮釋中國脊梁——鄧稼先先進事跡激勵科技工作者愛國奮鬥
    新中國啟動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防尖端科研試驗工程後,鄧稼先參加、組織和領導了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9年,鄧稼先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兩彈元勳」夫人追憶鄧稼先:這輩子嫁給他,我等了28年也值得
    孩子們也大了,她也老了,她想,鄧稼先是不是快回來了。只可惜,鄧稼先還是沒有回來,他繼續在沙漠,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核試驗。他說:「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 美國人寒春幫中國造了核武器?鄧稼先一封信,楊振寧哭了
    而且,寒春還是楊振寧的同學。1948年,寒春來到了延安。至於她為何在那個時候到延安,有一種說法是:寒春對於自己的老師幫助美國製造原子彈,有點不滿,因為當時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造成了很大的殺傷力。寒春自己也意識到,核彈的破壞性太大了。因此,帶著一種自責,她來到了中國。
  • 鄧稼先真實的28年
    許進:那是1958年8月,新中國成立快9年了,鄧稼先34歲。有一天,錢三強把鄧稼先找到了辦公室。他們彼此很熟悉,但錢三強講話還是先繞了點彎子。他說,國家準備放個「大炮仗」,準備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麼樣? 鄧稼先聽到「大炮仗」,馬上就明白是搞原子彈,他只問了一句:「我能行嗎?」
  • 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漢族,安徽省懷寧縣人;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的「兩彈」元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及氫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核武器研製工作的奠基者和領導者之一。在中國一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參加過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親自現場指揮。    28年的默默無聞,換來的是中國在世界上響噹噹的核大國地位。這一聲聲巨響的後面,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 兩彈元勳—鄧稼先
    鄧稼先立刻就明白了,由於事情過於重大,一時有些惶恐,「我能行嗎?」回家後他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鄧稼先一生的命運隨之發生改變,他的名字在公開發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直至他離開人世。 鄧稼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原子彈理論設計是幾大研製環節中的的龍頭,被排到最前沿,責任重大。
  • 鄧稼先教案
    ……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生命垂危之際,他所想到的仍然是祖國的國防事業,他對祖國、對科學的熱愛至死不渝,至死不懈)(示例2:「這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整容。」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動得熱淚盈眶,表現出作者對中華民族的至情,對有著50年友誼的老朋友的至情。「洋裝雖然穿在身,可心依然是中國心。」)
  • 鄧稼先為中國核事業奉獻一生,臨終前對妻子說了一句話,令人敬佩
    他們刻苦鑽研,終於研發出了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讓中國徹底站起來了。鄧稼先也是其中之一,一生都在為中國地核事業做貢獻。1950年,鄧稼先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隨後計劃回國。美國政府早已經注意到了鄧稼先,並打算用更好的生活條件、科研條件留住他,鄧稼先的老師、同學都勸他留在美國。但他婉言謝絕了,因為他要回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 1 鄧稼先
    他以曾經接受中國文化的薰陶為傲,那年他們在接受諾貝爾獎獎金的時候,由他代表致辭,最後一段,他說:「我深深察覺到一樁事實,這就是:在廣義上說,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物,又是雙方衝突的產物,我願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於現代科學。」目標導學二: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1.有人說,這是一篇至情文,作者的感情表現在哪些方面?
  • 梁植:希望鄧稼先的精神能夠感染更多的年輕人
    原標題:梁植:希望鄧稼先的精神能夠感染更多的年輕人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吳楊洋)8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第六屆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銅獎獲得者@梁植 做客人民微博微訪談,就「我的偶像為何是鄧稼先」這一主題與網友進行交流。
  • 追憶中國脊梁鄧稼先:輻射患癌全身出血,疼痛難忍死在妻子懷裡
    當主管核工業的二機部找到鄧稼先,徵詢他的意見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參加了。離別的前一晚,鄧稼先和許鹿希徹夜未眠,他看了看家中熟睡的孩子,略帶歉意對妻子說「希希,以後這個家就靠你了,我陪不了你和孩子們了,我的生命獻給未來的工作了,這件事情做成了我一生無悔,哪怕為它去死也值得!」許鹿希問道「你要去哪裡?可以寫信聯絡嗎?」鄧稼先回答「不能說,更加不能聯絡。」
  • 「普通人」鄧稼先
    26歲那年,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的第9天,他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34歲那年,他回家告訴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明天走。妻子問他:你要去哪兒?你要去做什麼?你要做多久?他卻回答:不能說。61歲那年,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共獲得了國家獎金20元。其中,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 「兩彈元勳」鄧稼先有哪些令人敬佩的小故事呢?
    當我們的民族處於存亡之際,總有一些英雄站出來,鄧稼先便是其中的一位。鄧稼先的故事,從頭敬佩到尾,革命前輩的價值觀與巨大的能量,至今震撼著我的心靈。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個新興的政權遭遇到西方列強的排擠,原子彈強大的威力已經在長崎與廣島得到驗證,那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動不動便將核武器掛在嘴上。
  • 楊振寧問鄧稼先研發兩彈獎多少錢?鄧老答:原子彈十塊,氫彈十塊
    在這些人中,有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叫鄧稼先,是中國近代著名核物理學家和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被譽為「兩彈元勳」,去世時才62歲,他的英雄事跡應該讓更多人知曉和銘記。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幫助建設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拿到博士學位僅僅9天後,鄧稼先就毅然決然的放棄了國外優厚的待遇,和錢學森、錢三強等科學家一樣,突破阻撓回國。回國以後,在物理方面極有天賦的他被錢三強看中,負責籌備組建核武器研究隊伍。
  • 鄧稼先:為了那一柱耀眼的蘑菇紅雲
    除了拼盡全力,鞠躬盡瘁而為之,還能有什麼別的選擇呢?!同時,對於自己能否勝任這項無比艱巨的任務,又感到有些忐忑不安。當晚,他通宵未眠。雖然因為有保密的規定而不能直說,可他還是按捺不住向妻子婉轉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聲:「我要調動工作了,以後家裡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 課堂教學 | 七下《鄧稼先》課堂教學實錄
    因為它概括了鄧稼先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不辭辛勞、捨生忘死的精神。  師:這個詞原來寫誰的?怎麼解釋?還有瘁?已?  生:諸葛亮。這個詞形容人幹事非常勞累辛苦。瘁:勞累;已:停止。  生:我發現「忠厚樸實,沒有私心」是關鍵詞,因為它寫出了鄧稼先的性格。  師:這樣的性格對鄧稼先在十年動亂中領導研製原子彈有什麼作用?
  • 朱光亞:我這輩子就一件事 搞中國的核武器
    對這位「莫逆之交」,李政道評價說:他十分精心地組織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程開甲、鄧稼先、陳能寬、周光召、于敏、黃祖洽、陸祖蔭等成千上萬的傑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了「兩彈」研製,他在「兩彈」的研製中是「科技眾帥之帥」……  「我這一輩子主要做的就這一件事——搞中國的核武器」  從20世紀50年代末投身於核武器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