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是安徽懷寧人,出生於1924年。26歲時獲得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他拒絕了導師德爾哈爾教授要他留下來繼續深造的好意,拿到學位的第九天,他就登上了回國的輪船。歸國後鄧稼先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這期間他和許鹿希結了婚,女兒和兒子先後出生,一家四口其樂融融。但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極為敵視,動不動就對我們進行核訛詐和核威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596計劃上馬了。當主管核工業的二機部找到鄧稼先,徵詢他的意見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參加了。
離別的前一晚,鄧稼先和許鹿希徹夜未眠,他看了看家中熟睡的孩子,略帶歉意對妻子說「希希,以後這個家就靠你了,我陪不了你和孩子們了,我的生命獻給未來的工作了,這件事情做成了我一生無悔,哪怕為它去死也值得!」許鹿希問道「你要去哪裡?可以寫信聯絡嗎?」鄧稼先回答「不能說,更加不能聯絡。」這一年鄧稼先34歲,妻子許鹿希30歲,兩個孩子大的4歲小的只有2歲。從此以後,鄧稼先的名字就從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了。許鹿希以為,也許幾個月,也許一年,丈夫就會回來了,可是她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分別,整整就是28年的歲月!
和家人分別後鄧稼先帶著一腔熱血投身到新中國核武器研究的事業當中,他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帶著22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以手搖計算器和算盤為工具,夜以繼日地計算著一個又一個龐大的數值。計算的紙張從木板到天花板,然後用麻袋捆裝,堆滿了整整一房間。當所有的數據都計算出來後,他們還要找核物理學家核對,為了確保準確無誤,他們一連計算了十次,每一次的數據都一樣,才確定了這是正確數據。
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終於爆炸成功。這一聲巨響,不僅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也讓所有的炎黃子孫揚眉吐氣。之後鄧稼先又同于敏等人繼續投入到更為艱難的氫彈研究中。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了氫彈,這比美國、前蘇聯和法國都要快。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就研製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 ,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問鄧稼先說:「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製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總理後,寫信告訴他:「無論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 楊振寧看後激動得流出了淚水。中國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但不幸的在1979年的一次核試驗中,鄧稼先受到了輻射,但他依然帶病堅持工作。1985年8月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病情十分嚴重。住院期間,他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止疼藥也從一天一支,變成了一小時一支,誰也不知鄧稼先到底承受了多大的痛苦,許鹿希心疼地看著病床上的丈夫,只有默默流淚,一直等待的人,沒想到是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她的眼前。
鄧稼先從事核武器研究這些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研究工作都是親手參與、把關、最後拍板的,很多方案都是他親筆寫的,但他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在我國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鄧稼先32次親歷現場,15次擔任現場總指揮。為了我國的原子彈和氫彈事業,鄧稼先付出了一生的心血!1986年6月,中央軍委做出決定,鄧稼先為了研製核武器隱姓埋名一輩子,做了一輩子的犧牲,不能讓他就這樣走了,國家決定對他解密,公開他的身份,宣傳他的光輝事跡。這時候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鄧稼先的名字,知道是他是「兩彈元勳」,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1986年7月29日,忍受了363天病痛折磨的鄧稼先,在妻子許鹿希的懷裡永遠閉上了眼睛,臨死前他還在關心國家的發展,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鄧稼先還叮嚀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鄧稼先去世後,他的好友楊振寧專門寫了一篇紀念文章,文中稱:「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並稱鄧稼先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很好地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