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妻子許鹿希33年不願搬家,因為…… | 共和國記憶

2020-12-16 北青網

1964年10月16號下午3點,在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當天晚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放了《新聞公報》,《人民日報》也印發了號外。當人們聞訊湧上大街小巷,敲鑼打鼓、歡慶勝利的時刻,北京西郊一間普通公寓裡,36歲的許鹿希還不能確認,這樣震驚世界的消息,和自己的丈夫鄧稼先有著怎樣的關係。

1953年,鄧稼先和許鹿希在北京結婚

她後來回憶,過了好多天,父親許德珩拿著報紙,指著上面「中國原子彈成功試爆」的消息,問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誰這麼有本事把中國的原子彈都搞出來了?」嚴濟慈笑著說:「這要問你的女婿啊!」這時許鹿希才得知,鄧稼先真的是在搞原子彈。

1950年8月,攝於美國普渡大學,26歲的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

1924年,鄧稼先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國學大師。1945年,他從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鄧稼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兩年後,他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回到國內。

「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

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鄧許兩家是世交。鄧稼先與許鹿希1953年在家人們的祝福下結為夫妻。此時,鄧稼先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做副研究員,許鹿希從北京醫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他們像所有的小夫妻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日子。

許鹿希:「那時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很小,許多詞還不能連得很長的時候,他就教他: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極端好爸爸…… 他給加了一長串(形容詞)。」

鄧稼先喜歡把孩子放在自行車上,帶著他們兜風,工作雖然忙,但一有時間就會陪孩子們玩。許鹿希有時候覺得鄧稼先自己看起來也像個孩子。

許鹿希:「他性格非常活潑,非常的隨和,而且非常愛玩。我兒子平平天黑以後,就拿個手電,跟著一幫小朋友,到牆根兒上,把磚頭一翻過來,底下就有蛐蛐,逮蛐蛐。鄧稼先一看小孩去逮蛐蛐,他也去,他還教他……」

1958年 鄧稼先一家四口合影

人生的轉折在不經意間到來。1958年的一天,鄧稼先接到了一項絕密的任務。許鹿希記得,那天晚上,鄧稼先失眠了。

許鹿希:「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不能說。我問幹什麼?他說不能說。我說去幹什麼?不能說。我說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的號碼給我,我給你寫信。他說不能寫信,不能通信。他說這個家以後都靠你了,他說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他這句話說得非常堅決,他說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1967年鄧稼先(右二)在新疆核試驗廠區,地面為枯乾千年的樹木

唯有一次,

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氣了

後來的一些報導,曾用28年「杳無音信」來形容鄧稼先從事原子彈研製後的家庭生活,這並不準確。28年裡,鄧稼先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青海和四川的研製基地,但偶爾需要回北京匯報工作時,他會回到北京西郊的家裡,和妻兒短暫團聚——用鄧稼先的話說,是「回北京出差來了」。

許鹿希從事的是神經解剖學,她是博士生導師,自己的科研任務很重,還要照顧老人、孩子。但她在鄧稼先面前,從不提自己的辛苦,全力支持丈夫。唯有一次,她是真的和丈夫生氣了!

1979年鄧稼先(左)在新疆核試驗基地的戈壁灘上

那是70年代末,在一次氫彈試驗中,飛機空投下氫彈,降落傘卻沒有打開,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正在現場指揮的鄧稼先不顧大家的阻攔,決定進入預定的沙漠爆心去找那枚核彈。作為科學家,他當然知道彈頭裡裝的鈽239的輻射有多厲害,但他也知道,這一顆核彈頭花了國家多少錢!作為理論設計負責人,他心裡沒有自己,只有責任。

許鹿希:「當時是防化兵沒找著(彈頭),鄧稼先親自去找。到今天你去問別人,人家還在反對,說是鄧稼先根本不該去找,說科學家自己去趟那個彈坑是不明智的,可是鄧稼先這個人,必定會去!」

幾天後的身體檢查中,許鹿希知道了,鄧稼先的尿液裡查出了很強的放射性,白細胞內染色體已經呈粉末狀,幾乎所有的化驗指標都不正常。

這一次,許鹿希真的發火了!身為醫生,她知道身體受了這樣大劑量的輻射已不可逆,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鄧稼先能離開工作崗位,休息一段時間!

許鹿希:「後來他不聽我的話,馬上要走,要回去!多少年以後我才知道,當時他們在突破中子彈,非常需要他,所以我只好放他回去。」

鄧稼先最終沒有答應妻子的請求,他選擇回到梓潼的大山裡,回到核武器研製基地。

1985年,鄧稼先親自指揮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後,終於回到北京,在解放軍301醫院的病房裡和妻兒再次團聚,此時他已是直腸癌晚期。

28年後,中央軍委決定

對他的事跡解密

1986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他的事跡解密,6月24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長篇報導《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在「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中播發了這篇通訊,人們這才知道他的名字。

1986年7月17號鄧稼先在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病房中,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和證書

1986年7月,鄧稼先在病房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獎章。十二天後,與世長辭,享年62歲。

許鹿希:「所以他在病情非常重,癌症擴散的時候,就是拼了命,在他去世前三個月,1986年4月,才把建議書寫好。」

鄧稼先去世前,曾忍著身體的劇痛,和同事于敏一起遞交了《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建議書》。此後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正是按照他們所提出的建議,在日後達到可實驗室模擬水平。

「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時候,你就來

看看我吧,到我的墳前來看看我」

遊澤華是鄧稼先生前的警衛員,當年鄧稼先口中的小遊如今已是頭髮花白。遊澤華常常回憶起鄧稼先做完第二次手術後的一個下午,他們一起去了一趟王府井外文書店,隨後鄧稼先突然提議,到天安門走一走。

遊澤華:「我們先到書店,他看了一會書。我都不曉得他要去那個地方,他說我們到天安門廣場去,他說我想去看看。那天天氣好,人很多……」

遊澤華記得,他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坐了下來。鄧稼先看著他問,等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的時候,你多大了?小遊回答,86歲。鄧稼先笑著說:「那到時候,你這個86歲的老人家可別忘了來看看我,給我說說國家的變化。」然後他馬上又改口說:「不用等到100周年,50周年的時候,你就來看看我吧,到我的墳前來看看我。」

如果鄧稼先還活著,今年95歲。

鄧稼先的兩個子女,女兒鄧志典定居國外從事醫學工作,兒子鄧志平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他們幾乎沒有公開接受過媒體採訪,一家三代人唯一的公開「露面」,可能就是2015年出版的一本《鄧稼先傳》。在這本書的封面上,鄧稼先黑白照片下,並列寫著作者許鹿希、鄧志典、鄧志平和鄧稼先未曾謀面的孫子的名字。一家三代以這樣的方式照了一張「全家福」。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出版《鄧稼先傳》

許鹿希近幾年已很少出門,家裡推選了許鹿希的侄子許進做對外「聯絡人」。

許進:「我的表哥他不願意出來出頭露面做這些事情,我表哥不是軍人,他原來在電子部的研究所(工作),現在已經退休了。」

如今60歲的許進和56歲的遊澤華經常保持聯繫,有時還會一起回到梓潼「兩彈城」裡的「鄧稼先舊居」,他們都在自己工作之餘全身心投入到鄧稼先的事跡宣講中。

在綿陽市人民公園,他們曾一同出席鄧稼先銅像落成儀式。如今綿陽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離家前父母會帶著孩子到鄧稼先像前拍張合影,作為一種標誌,鼓勵年輕人在學業上攀登高峰。

許進和遊澤華在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50周年時,一起來到北京八寶山鄧稼先墓前,他們一前一後站立著,擦拭著骨灰盒上的塵土,遊澤華沒有忘記他和鄧稼先的約定:

遊澤華:「鄧老我來看你來了,你現在還好吧,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四川你工作的地方,每天很多孩子們去看你,孩子們都以你為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

鄧稼先和許鹿希

許鹿希:人生的33年+33年+……

鄧稼先去世時,許鹿希58歲,如今她已經91歲高齡了。她和鄧稼先結婚33年,此後她守在他們的老房子裡,到今年也正好33年了。這棟50年代建的沒有電梯的老房子,上下二樓已越來越不方便,但許鹿希卻堅持不搬家。只有60多平米的屋裡,一切家具、擺設盡力保持著鄧稼先在世時的原貌:那對70年代買來的沙發,上面鋪著一層又一層的墊子,因為彈簧已經老得快失效了;書桌上一部大紅色、老式的撥盤電話機早已不用,但還是擺放在原來的位置,和屋子裡很多鄧稼先不同時期的照片一樣,被套上了透明的塑膠袋,每個袋子裡都有一張許鹿希用毛筆寫下的紙條:「鄧稼先使用過」,許鹿希希望這一切都可以一直留存下去……

在新中國70年披荊斬棘、奇蹟般前行的歷史深處,鐫刻著許多閃光的名字:焦裕祿、王進喜、時傳祥、鄧稼先、吳運鐸……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功勳,共和國會永遠銘記,人民會永遠銘記。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共和國記憶》,選取他們中的五位,探訪他們的家人、戰友,從他們普通卻註定並不平凡的人生,去感知英雄的精神傳承。

責任編輯:劉琰(EN004)

相關焦點

  • 【為你讀黨史】《「兩彈元勳」背後的故事——鄧稼先與許鹿希》
    ,作為他的妻子,許鹿希卻似乎被隱藏在了歷史的深處。 這是一張拍攝於1957年的全家福,一張分別前的合影。年輕的妻子不知道丈夫要去哪裡,要去做什麼。她本以為分開可能就是幾個月,最多也就一年。可他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匆匆一別,就是整整28年的聚少離多。 這位妻子名叫許鹿希。當時是北京醫學院的老師,她的丈夫是我們熟知的「兩彈元勳」鄧稼先。
  • 許鹿希:苦等丈夫28年,緊守60平老房,花28年寫下《鄧稼先傳》
    「兩彈之父」隱姓埋名28年,最後因為受到致命的核輻射,罹患癌症不治病逝,年僅62歲。在這363天,卻是妻子許鹿希陪伴丈夫最多的日子,在那保密期的28年裡,他們夫妻倆聚少離多。攜手33年,鄧稼先最後對許鹿希說:「對於事業,我死而無憾,唯有對你,滿心虧欠。」
  • 鄧稼先什麼都沒告訴妻子,就離開她25年,而背後的原因讓人敬佩
    鄧稼先生活的時代正是發生戰爭的時代,那時候國家的經濟是非常落後的,所以鄧稼先就一直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之後的鄧稼先一直在努力學習,當初美方很希望鄧稼先能夠留在那裡,而且他的朋友也勸他不要回國,但是鄧稼先卻毅然決絕然的回到了國家,因為鄧稼先想用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國家的經濟與現狀!
  • 鄧稼先人生最後一年,5次手術痛苦不堪,臨終前一個月才公布身份
    她是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圖|晚年許鹿希1985年7月31日到1986年7月29日,是鄧稼先和妻子許鹿希相伴的最後一段時光。他們結婚33年,真正朝夕相伴的只有6年,鄧稼先真正屬於許鹿希的也就只有這一年。
  • 追憶中國脊梁鄧稼先:輻射患癌全身出血,疼痛難忍死在妻子懷裡
    當主管核工業的二機部找到鄧稼先,徵詢他的意見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就參加了。離別的前一晚,鄧稼先和許鹿希徹夜未眠,他看了看家中熟睡的孩子,略帶歉意對妻子說「希希,以後這個家就靠你了,我陪不了你和孩子們了,我的生命獻給未來的工作了,這件事情做成了我一生無悔,哪怕為它去死也值得!」許鹿希問道「你要去哪裡?可以寫信聯絡嗎?」鄧稼先回答「不能說,更加不能聯絡。」
  • 「兩彈元勳」夫人追憶鄧稼先:這輩子嫁給他,我等了28年也值得
    這個走了28年的男人,是「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這個等了28年的女人,是他的妻子,許鹿希。許鹿希得知鄧稼先的診斷結果後,她很鎮定的走過去,緊緊扶住蹣跚的丈夫,她說:「我知道,我都知道,你什麼都不用說,好好養病。」鄧稼先點點頭,看著同樣蒼老的妻子,他默默流淚,因為他的確診結果是:結腸癌,醫生說最好的結果,還有1年時間。
  • 鄧稼先夫婦的《等待》故事令人動容
    這是由中國青年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新青年耀青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文藝晚會上,演員劉琳在節目《等待》中的一段獨白,她飾演的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節目中,表演者王洛勇、劉琳分別扮演鄧稼先和許鹿希,兩人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景演繹。
  • 「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夫人,苦等丈夫28年,如今92歲依舊健在
    鄧稼先告訴妻子許鹿希,他要去做一件關乎國家安全與未來的大事,這件事需要絕對保密,不能對外透露任何信息。此後鄧稼先就如人間蒸發般消失了28年,在這28年裡,許鹿希一直為這個家默默付出著。鄧稼先肖像當時的許鹿希在北京大學醫學部念書,鄧稼先在物理系擔任助教,兩人因一節物理課相識。或許因為鄧稼先十分年輕,並不像那些年長的教授一般嚴肅古板,學生們都很喜歡和他交流探討,許鹿希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兩人之間擦出了愛情火花。
  • 鄧稼先的故事不僅看哭全場,還有更多人
    1958年,鄧稼先接受國家最高機密任務—秘密研製原子彈。隨後他人間蒸發,隱姓埋名,進入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28年間,他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他的夫人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痴情等待。28年後的1986年,夫妻再度重逢,鄧稼先卻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一年後在妻子懷中離開人世。至今,許鹿希依然以對丈夫綿延無盡的柔情,演繹著一段人間少有的高濃度的至愛。
  • 「普通人」鄧稼先
    34歲那年,他回家告訴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明天走。妻子問他:你要去哪兒?你要去做什麼?你要做多久?他卻回答:不能說。61歲那年,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設計的總負責人,他一共獲得了國家獎金20元。其中,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他是鄧稼先。鄧稼先是誰?
  • 國士鄧稼先,最後彌留之際的一句話,表達了他對這個國家的愛
    回國之後,鄧稼先一邊進行物理理論研究,一邊陪伴許鹿希,兩人在1953年結婚,之後他陪伴了她四年時間。可能鄧稼先自己也不會知道,她陪在自己妻子身邊的時間總共都不會超過十年,兩人結婚之後,度過了四年時間的蜜月期,留下一兒一女,鄧稼先就開始了長達28年的徵程,一去28年,青絲變白髮,留給許鹿希的不是匆匆的背影,就是匆匆的腳步。
  • 鄧稼先真實的28年
    對於那28年,有些媒體是這樣寫的:「鄧稼先與妻子分開28年,沒有和妻子通過一次電話,也沒有寫過一封信。」「整整28年,鄧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夫人許鹿希無怨無悔痴情等待。」「許鹿希在家苦等28年後,才見到了纏綿病榻的鄧稼先,最終等來的卻是離別。」
  • 她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鄧稼先的夫人,父親是副國級,現仍健在已90歲
    這28年裡,鄧稼先帶領團隊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這28年裡,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的承諾,始終無怨無悔地等待,可是在等到夫妻團聚的那一天時,鄧稼先已經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苦等28年只換來一年的相處時間,隨後鄧稼先便離開了人世。
  • 兩彈元勳鄧稼先:用28年經歷一段特殊愛情,臨終留1句話讓人淚目
    1964年9月的一天,在北京的一家醫院裡,一位老婦人躺在病床上已經生命垂危了,她的嘴裡反覆叫著自己兒子的名字,但是她的兒子卻遲遲沒有出現。在一旁照顧老人的是她的兒媳婦,她也不知道老人的兒子去了哪裡,因為他們已經六年沒有聯繫了。這個老人的兒媳婦就是許鹿希,她的丈夫叫鄧稼先,病床上躺著的正是鄧稼先的母親。
  • 民族脊梁鄧稼先,臨終前對楊振寧說了一句什麼話,令無數人感動和敬佩
    ,共和國之楷模。正是因為錢學森,鄧稼先等等科學家的犧牲奉獻,所以他們寫進了歷史教科書,這就是民族的靈魂!!人這一生太短暫了,做些有意義的事,遠比榮華富貴相更值得!楊振寧寫進歷史教科書了嗎,沒有。能寫進教科書的,想想就牛得很。
  • 1986年天安門廣場,鄧稼先一口血吐在英雄紀念碑旁,7天後與世長辭
    次日的生日宴會上,鄧稼先強撐著身體僅有的一絲精神氣,對妻子許鹿希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物理事業,選擇你。」1986年,楊振寧回國探望自己的老友鄧稼先,在談起此事的時候,鄧稼先終於說出了這件事的真相:「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 民族英雄鄧稼先:輻射患癌,經受1年折磨,62歲在妻子懷中離世
    由於長期受到核輻射的影響,鄧稼先在人生最後一年經歷了5次手術,痛苦不堪,臨終前一個月才宣布自己的身份。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最艱難的時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完成了大學學業。他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明白了學科學的重要性。
  • 鄧稼先的事跡
    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是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
  • 鄧稼先為中國核事業奉獻一生,臨終前對妻子說了一句話,令人敬佩
    鄧稼先也是其中之一,一生都在為中國地核事業做貢獻。1950年,鄧稼先獲得了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的博士學位,隨後計劃回國。美國政府早已經注意到了鄧稼先,並打算用更好的生活條件、科研條件留住他,鄧稼先的老師、同學都勸他留在美國。但他婉言謝絕了,因為他要回國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同年10月,他和200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了中國。
  • 鄧稼先夫婦的故事看哭無數人 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談及鄧稼先,大家都知道他為中華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兩彈元勳」。鄧稼先從1958年接受研製原子彈任務開始,與妻子許鹿希便聚少離多了整整28年……這一次,王洛勇、劉琳跨時空演繹《等待》,全場觀眾被感動得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