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民安,國泰民安,無數中國人挺身而出,用鮮血和生命撐起祖國發展的天涯海角,在他們的心中,只有大國才能沒有小國,這樣的民族覺悟驚天地泣鬼神!
人們溫飽,領土完整,民族強盛,這背後是無數專業人員的辛勤勞動,也有許多人為此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在過去的70年裡,新中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和民族的強盛,這是沒有祖國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的,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就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最能威懾四方的武器當屬「核武器」,我國自主研發的原子彈和氫彈,讓祖國的軍事力量真正強大。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必須提及中國核武器之父鄧稼先及其團隊對此作出的巨大貢獻。由於長期受到核輻射的影響,鄧稼先在人生最後一年經歷了5次手術,痛苦不堪,臨終前一個月才宣布自己的身份。
鄧稼先生於1924年6月25日,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最艱難的時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完成了大學學業。他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醫科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父親的影響下,他明白了學科學的重要性。鄧稼先於1947年考入美國普渡大學,第二年考入美國普渡大學,兩年內完成學業,獲博士學位。
在求學期間,生活非常艱難,經常吃不上飯。鄧稼先也看到了美國政府所取得的成就,積極遊說他留在美國,受到同學老師的挽留,都被他婉言拒絕。他希望回到需要他的祖國,與其優越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相比,他更願意用自己的知識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回到祖國後,他與王淦昌教授、彭桓武教授等老師一起,馬不停蹄地致力於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並與何祚、徐建銘、于敏等人合作,在《物理學報》上發表了多篇與核理論研究有關的文章,為中國核理論研究作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鄧稼先於1953年與許鹿希結婚,婚後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度過了五個幸福的日子。天降地降,政府把關係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交給了鄧稼先,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就像在沙地誓死戰鬥的戰士一樣。
這個重大事件是作為原子彈理論的設計者,因為這項工作必須嚴格保密,他跟妻子承認,他新的工作將不再能夠照顧家人和孩子,通信也非常困難。他的妻子知道他有很大的事要做,表示全力支持。
就在這時,有關鄧稼先的一切都消失了,這一去就是28年,與妻子也徹底斷絕了關係。那時防護條件十分有限,鄧稼先等科研人員十分了解核輻射的危害,但都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道路。
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在祖國大西北戈壁沙地上的國家和小家之間,一待就是28年。她們迎面風霜飛沙,日日夜夜不停地工作,克服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困難,依靠團隊的摸索,頑強地贏得了榮譽之戰。
不了解情況,缺乏試驗條件,鄧稼先帶領大家一邊努力學習理論,一邊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試驗環境,自己擔任理論部主任,最後升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每一次升任都意味著肩上的重擔又多了幾分。
一九六四年十月,在他們日夜不停的堅持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舉世震驚,全國歡騰。1967年6月,又過了兩年零八個月,中國首枚氫彈爆炸成功。做兩次交鋒之間間隔最短的國度,這一切都離不開鄧稼先等人的無私奉獻。
就是這些優秀科研人員的無私奉獻,視死如歸的堅持不懈,兩彈一星的成就,讓世界不敢小看中國。而且鄧稼先一直在危機四伏中奮勇前進,讓許多年輕人得以生存,他用生命向世人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理。
由於長期受核輻射的影響,鄧稼先的身體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這些不舒服他一直忍著不說,等到他堅持不去醫院檢查,病就把他折磨得病態滿面。
1985年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在隨後的一年裡,他接受了5次手術,癌症使他疼痛不止,用來緩解疼痛的杜冷丁,從一天一針到一小時一針,為此身上到處都是針眼,在此期間的痛苦無人能真正體會。鄧稼先於1986年7月29日病逝,享年62歲。在他死前一個月,人們才知道他的英雄事跡。
但他的付出自始至終與名利無關,為了祖國的強大,為了中國的科學研究事業,他默默地奮鬥了28年。行行風華正茂歸去,病態滿面春風,如此崇高的奉獻,應該為世人所敬仰。
西方人很難相信中國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兩彈一星。鄧先生生前摯友楊振寧曾有意詢問此事,在請示總理後,鄧稼先寫信告訴楊振寧:「不管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看完信後楊振寧淚流滿面,他明白其中的艱辛和困苦,正是鄧稼先等人勇於奉獻、捨我其誰,才挺起了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