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兒子行善積德,母親吃齋念佛,結局都不如一乞丐

2020-12-20 人間故事燴
圖片與故事無關

奉天府裡有一座劉府,裡面住著一位劉員外。劉員外年輕時跑南闖北掙下億萬家財,現如今年紀大了就在這奉天府安心養老。

劉員外平時會客宴賓十分豪爽。若遇落難之人必出手相助,遇不平之事也盡力周璇。而且每逢天災之時必定慷慨解囊賑濟災民,所以奉天府的人都尊稱他為劉大善人。

有一次酒樓裡議論誰是這奉天第一善人,大家都說非劉大善人不可,唯獨有一人不同意。

那人說他是劉府家丁,這劉府之中還有一人比劉大善人還善。這人就是劉大善人的母親劉老婦人!

他說劉大善人母親每日吃齋,早晚念經各一個時辰。每逢佛誕還要買來動物放生,如此已有二十餘年。一定是菩薩轉世才能如此虔誠。奉天百姓這才知道劉老婦人之善,一時間劉老夫人的善行傳遍了整個奉天府,百姓都說劉大善人母子定時佛陀轉世,將來一定會去西天極樂世界。

圖片與故事無關

後來奉天府尹府知道此事,上奏朝廷。皇帝欽賜牌匾「積善之家」。為了恭迎牌匾,劉老婦人又買來一萬條魚,一萬隻鴿子放生。一時間「奉天魚貴」「鴿子絕跡」。

掛匾那日,劉大善人和劉老夫人一起出席。只見那劉大善人滿面和氣為人謙遜,劉老夫人慈眉善目白髮童顏。百姓紛紛說這真是兩位活菩薩!

正當要掛匾之時,一個老乞丐卻出來阻止。他指著這牌匾說:「你這新牌匾比舊牌匾要大,正好會擋著屋簷下的鳥窩,如今你大張旗鼓掛匾,驚走這窩裡大鳥,小鳥恐怕要活活餓死」

劉大善人和劉老夫人聽了,連忙稱是。安排家丁將小鳥取下好好餵養,又為這老乞丐送上好酒好菜。這才將匾掛上。看到這一幕的百姓都交口稱讚。

又過了兩年,秋天時奉天連降暴雨,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這雨竟下了三天三夜不停,河水倒灌入奉天城。奉天百姓連夜撤離。在撤離路上又遇山洪,劉大善人和劉老婦人與數十百姓被困在一座小山包上,眼看就要被大水衝走,百姓紛紛跪下磕頭祈求菩薩保佑。

這時就見水中浮起一大龜,竟然開口說了人話。

「我已修煉千年,只差一步就可得道成仙。如今正好馱一人脫離險境!積這善果!」

一時間百姓為馱誰脫險爭論不休,一老者說指著站在岸邊低頭不語的劉大善人說道:「劉大善人,活人無數奉天百姓無不感激,還是馱劉大善人脫險吧」

老龜卻說:「這劉大善人,年輕時在外地專做走私搶掠的勾當,他所施捨出去的財富不及他搶來的十分之一,我若救他恐怕天理難容」

百姓這才知道這劉大善人的真實面目,一時間議論紛紛。

「我所做之事,我母親從不知情。她這幾十年來吃齋念佛,放生無數,還請仙龜馱她脫險啊」

劉大善人雖然作惡但是個孝子,跪下向著大龜連磕三個響頭。

老龜卻說「你母親吃齋念佛,是為虛名!而她放生之前百姓紛紛捕魚來賣,她放生之後魚兒又被百姓抓回去吃掉。那日的小鳥她安排下人來養,自己卻是不聞不問!如今早已餓死!她雖念經卻是害人不淺,救她無用」

除去這劉大善人和劉老婦人,剩下之人爭論不休,眼看大水將至。

老龜指著人群中老乞丐說:「這老乞丐雖無善行,卻有善心,我還是救他吧」

說完就馱著老乞丐走了。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淨土念佛法門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而橫出三界,靠的是他力,而不是自力。這不是說眾生不需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就等著別人幫助。而是因為自己在了生脫死的大事上做不了主,所以才依靠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幫忙。總有好事之徒或閒著沒事之人譏諷念佛人,說有念佛的工夫還不如去行善。他們哪裡知道,念佛就是積德,教人念佛就是行善。
  • 佛學:敬佛無定法,積德行善就是佛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有一個乞丐來找李當心禪師哭訴:「大師,我的妻兒已多日粒米未進。我想盡我的一切努力給他們溫飽,可是始終無法辦到。連日來的霜雪使我舊病復發,我現在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兒都會餓死。大師!請您幫幫我們吧!」
  • 「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這啥意思?其實是老祖宗的智慧!
    有的總喜歡吃齋念佛,想藉此為以後積德,但我比較喜歡隱於山林的道人,他們仙風道骨,有著超凡脫俗的氣息。說起吃齋念佛和行善積德,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古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寫下心得給大家一起分享下。「寧可葷口念佛,不可素口罵人」,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意思就是,可以不戒葷腥的去念佛,絕不可以每天吃齋念佛,卻是張口閉口都是罵人的話,(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主要的意思就是說誠心遠比形式重要的多!我們都是普通人,想要戰勝口腹之慾非常的難。而且並不只有戒掉葷腥才能夠證明出自己潛心向佛。
  • 佛說「行善積德」,其實還有你不知道的下一句,跟家族興衰有關
    希望人人都自覺自愿的做一個行善積德之人。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損人利己的,坑害別人的,幹壞事的有哪一個能逃脫命運的懲罰。國家需要安定,民族需要團結,大家都做利於他人的事,自然就會得到認可,就是所謂的「好報」。三字經中有這樣的四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寥寥四語,足以勸世勵俗。
  • 天天吃齋念佛的王夫人是一副菩薩心腸嗎
    紅樓夢中信佛的女性不少,可是真正信吃齋念佛的卻只有賈寶玉的母親王夫人,那麼王夫人果真就有一顆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嗎?我看未必。如果說金玉良緣的陰謀從她個人的角度來說還情有可原,畢竟作為母親在古代她有權為兒子挑選妻子,在其他方面,她就經不起推敲了。
  • 【每日故事】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行善積德,自得天佑
    為了節省這位熱心朋友尋路的麻煩,筆者只好騎機車前往車站接他,這位讀者在見面寒喧之後便表示最近非常麻煩,因為不久之前曾經被人倒了兩千多萬,而且由於對方是近親,因此也無法向對方採取強硬的態度,所以一切都感到很無奈,也很困擾,不過這次來此卻希望能夠參加行善堂的一些布施活動,筆者問他既然目前生活已很困難,為什麼還要拿錢作善事呢?
  • 吃齋念佛二十年的老居士往生失敗,墮落畜生道!
    這位居士吃齋念佛二十年,始終如一,眾善奉行,諸惡不做,大家都認定她備足了往生資糧;沒想到臨終業障現前,神志昏迷顛倒,七位居士不停為她誦經念佛,師父一直為她耐心開示,她就是不清醒。她的兒女還嫌我們煩,一直在趕我們走。
  • 行善積德100句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 人類圖|智慧|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
    從一個人個體的角度來說,同樣一張圖,有三種呈現狀態:每個人的人類圖設計都是立體和完整的,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制約,功課和挑戰,當然也有自己的天賦才華和優勢。下面我們談更重要的問題,行善積德能夠改變命運嗎?我看不一定。
  • 行善積德的人,生死的恐懼就少
    有些老人家,一輩子辛苦過來,養兒育女的任務都完成,他覺得自己盡責了,心安了,念念觀音菩薩,病了也不怕,死也不怕,死了再來過,因為他行善積德後,靈性就產生這個光芒,生死無懼的光芒。  法華經講,人都是死不了的,死了再來,因為壽命無量啊。你想死,都困難。羅漢才是真的死,入涅槃。其他都是假死。但你明白了,如果功德不夠,行善能力不夠,你還是會有恐懼。
  • 故事:母親給乞丐跪下
    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通過多掙點錢來解決。過去回不去,未來還沒來,珍惜眼前,把握當下。起床奮鬥。感謝生活,有剝奪也有饋贈。不屬於自己的就放棄,珍惜自己擁有的,即使那天失去了,也不要留有遺憾。今天分享個故事:女兒婚禮上來一乞丐,公婆要把乞丐趕走,母親卻給乞丐跪下喬媛媛在市裡打工時,認識了市裡的小夥子胡格。兩個人情投意合,見了雙方家長。
  • 積德行善有用嗎?我行善有用,你行善沒用,掌握規律,才能飛黃騰達
    我馬上用樹枝在他前面五十米位置攔住,怕他二次受傷害,然後打電話報警,好幾次都差點被車撞到。直到警察救護車來到我才走,這算積德行善嗎?可為什麼我的人生卻過得那麼悽慘?我不信了,真的!我46歲了,殺雞都不敢,救過幾個落水的人,05年大年初三兩臺摩託車相撞6個人躺在路中間,好多人圍觀就沒人救人,最後我和侄兒一齊全送醫院,後來聽說兩父子沒搶救過來,同年8月11日我自己車禍雙腿斷了。
  • 西善橋姚氏家族:崇德孝義、行善積德
    &nbsp&nbsp&nbsp&nbsp[家訓解讀]&nbsp&nbsp&nbsp&nbsp明清以來,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姚村之姚氏家族,遵循「崇德孝義、行善積德」之家訓,修德養性,敦厚重義,在當地救窮濟困、樂善好施。數百年來,其家族事跡被廣為傳頌。
  • 民間故事:兒子滿月被道士算出活不到成年,二十年後祖宅現乞丐
    清朝道光年間,在濰州城外的一座大山有一夥以陳霸為首的土匪,陳霸為人兇狠,殺人不眨眼,經常下山劫道,官府剿匪剿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當地的百姓對土匪敢怒不敢言。知府跟陳霸本是故交,搖身一變陳霸成為濰州城地主豪強,欺男霸女無惡不作,妻妾成群,這一年陳霸為自己新生的兒子舉行滿月酒,廣邀賓客。陳霸請了當地的道士為自己兒子祈求好運,開席前,道士布好法壇,正要作法之時了,問了下陳霸兒子的姓名跟八字,道士吃了一驚。「你兒怕是活不到成人禮!」
  • 普通人怎樣行善積德?六位高僧大德為我們做出了典範!
    作為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行善積德、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眾生的行為,我們理應效仿隨學。 禪師每天早晚都去問候病人,親自煎藥,嘗藥後才拿給病人吃。每到天氣稍冷時,禪師會撫著病人的背說:「衣服夠嗎?」天氣熱時,觀察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對於去世的病人,不論有沒有錢,常住都一律照禮數送終。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如經中說的「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裡說的、手上做的,都不要損害眾生,唯一應當真誠慈愛。
  • 佛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隨緣行善,方能收穫大福報
    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行善是可以為我們積累功德福報的。但是,很多人卻不了解因為我們行善的方式方法不同,最後得到的功德福報也會有所不同。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做了善事之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產生,但是這些心態也就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做了善事,不求人知,是發自內心中的善;第二種,做了善事,喜歡廣而告之,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也恰恰是因為心態的不同,得到的果也就有了區別。
  • 老祖宗智慧:「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教你如何正確積德行善
    比如書中的"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這句話就通過一個故事表達出了祖先們對於人初性善的總結,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深意?諺語中後半句的"不如暗處一燈",意思就是說,不如在某一個貧困家庭中,為其點亮一盞燈,帶來真正的溫暖。古人的普通家庭中,夜晚裡只能挑燈,燒燈油,而一貧如洗的家庭根本買不起燈油,所以他們的夜晚永遠都只有黑暗,而這樣的家庭中也無法學習功課,家中貧窮狀況一直都無法改變。
  • 為什麼有些人一邊怙惡不悛,一邊吃齋念佛
    一個直男癌老公,突然給老婆送了一束鮮花,畢業後就沒再聯繫的同學,突然邀請你共進晚餐,一向惜財的老闆,突然宣布發獎金,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想到什麼?想必是一句俗語,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好事背後定有蹊蹺!生活中有很多人,一邊偷稅漏稅,一邊投身公益,一邊怙惡不悛,一邊吃齋念佛,都是應用儀式化心理防禦機制的高手!你有類似的經歷嗎?
  • 一個一直在行善積德的人,為何會口出惡言?
    一次是駕駛在長塘山路上,一小學生從路邊停的車旁串出,跑著橫穿馬路,差點與車相撞。老謝大聲罵道「畜生」。此情此景,我心為之一顫。還有一次,也是坐著老謝的車,突遇電動車主橫穿馬路,老謝拉下車窗,頭部伸出車外,吼道「想死啊」。
  • 1950年,蘇州民樓抓一吃齋念佛老頭,很快行刑他有多大的罪?
    二七慘案的真兇趙繼賢在躲避了二十幾年後終於被警方抓住,就算在在二十幾年中每天吃齋念佛,也依然無法洗刷他所做過的惡,正義的審判或許會遲到卻不會缺席,就算是二十幾年後,趙繼賢也終究不會逃脫法律的制裁。後來直奉戰爭開始之後,趙繼賢為了幫吳佩孚籌集所用的軍費,便剋扣工人的工資,將工人工資剋扣三分之一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