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不同,氣候差異大,進補也各有側重點。
像西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用溫熱之味,像牛肉、羊肉等,補品如參茸等,禦寒助陽的功效好;
但是長江以南地區,氣溫相對較暖和,宜清補,吃些雞、鴨、魚類是不錯的選擇;
而像地處高原山區,雨量少氣候偏乾燥,宜潤補,如燉銀耳百合、冰糖雪梨等。
北方吃水餃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愛吃餃子。老北京人說:「立冬補冬,不補嘴空。」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所謂「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河東水西是「老天津衛」的聚居地,有立冬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非常地道,再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在東北立冬進補也吃餃子,主要吃酸陷的,這主要與東北寒冷的氣候有關。另外東北人在冬至後還喜歡吃小雞燉蘑菇、亂燉等家常菜。小雞燉蘑菇是一道東北名菜,用幹蘑菇、雞肉和粉條一同燉製而成。榛蘑燴著雞肉的鮮香,真是名副其實的山珍野味。亂燉是東北比較普遍的家常燉菜之一,是將豆角、豬肉、土豆、西紅柿、茄子依次入鍋,先炒後燉,風味獨特,馨香無比。
很多北方地區的人們立冬後人們還喜歡吃涮羊肉。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用炭火燒得鍋裡清湯滾熱,拿著筷子夾著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裡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裡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為一,格外有味道,而且是大補。
南方吃雞鴨魚肉
在我國南方很多城市,立冬要吃雞鴨魚肉,因為天氣逐漸的寒冷,人們需要補充更多的能量,而肉類是富含蛋白質的,所以認為吃肉是最好的選擇。中醫認為,立冬進補適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雞肉、羊肉、蝦等。寶島臺灣這一天,人們愛吃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食。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南京人立冬喜歡吃蔥。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老南京人認為吃生蔥可以抵抗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因此,南京人還總結出了「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的俗語。南京人不僅是生吃蔥,燒肉、燒魚裝盤後也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讓新鮮的蔥花一起下肚,既吃了美食,那青白玉般的蔥兒又帶來冬季裡的健康。
在福建很多地方,立冬要吃甘蔗。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中國幅員遼闊,從北到南無論氣候、風俗都差異很大。立冬時節,北方往往已經草木凋零、寒意逼人,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而南方很多地方卻依然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冬至進補方法,但只要健康、合理,都是值得推崇的。
進補需吃肉 南北各不同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為「四立」,自古就受到老百姓的重視。民間有立冬進補的習俗。吃肉當然是進補的一個重要選擇,那麼應該吃些什麼肉,南北方有何差異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北方選擇溫補畜類
中醫裡的立冬進補也有個地域原則:南方清補、北方溫補、高原潤補。具體來說就是,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肉等。
羊肉
羊肉營養豐富,其中含蛋白質10%-20%,脂肪10%-30%,無機鹽0.6%-1.1%,無機鹽中以鈣、鐵、磷含量豐富,且鐵和磷在人體內利用率較高,維生素中以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含量較多,含糖量較淺。總體來說,羊肉性溫熱,補氣滋陰、暖中補虛、開胃健力,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適時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溼氣,避寒冷、暖心胃。
燉、燜、蒸是羊肉最營養的吃法。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營養成分不丟失,滋補效果最佳。燉時,營養成分部分溶入湯裡;燜、蒸時,營養成分基本還在肉裡,適合嗜肉族。燉湯時先用一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燉半小時成奶白色湯,撈出湯骨,再將洗過的羊肉放入鍋中,加入蔥、姜小火燉製。如果用砂鍋燉,風味更好。
牛肉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其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和修復組織等方面特別適宜。中醫食療認為: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為寒冬補益佳品。中醫認為: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能。適用於中氣下陷、氣短體虛,筋骨酸軟和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牛肉適合與某些素菜一起燉著吃,可以酸鹼中和,口感效果都會更好。例如牛肉和白菜、土豆、粉條燉一起味道極佳,和南瓜也是不錯的搭配。值得一提的是,牛肉遇到番茄後,可以使牛肉中的鐵更好地被人體吸收,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
南方選擇清補禽類
入冬後,南方氣溫較北方地區要溫暖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主,比如雞、鴨。
雞肉
雞肉含有維生素C、E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另外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傳統醫學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
雞肉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烹調。為了保持其低脂肪的優點,最好選擇較為清爽的烹調方式,如白斬雞、清燉雞。相反,香酥雞、辣子雞、炸雞等經過油炸,不僅損失營養成分,熱量也比較高,不利健康。
鴨肉
鴨是餐桌上的上乘餚饌,也是人們進補的優良食品。鴨肉的營養價值與雞肉相仿。但在中醫看來,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除癆熱骨蒸、消水腫、止熱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在南方冬季清補最為適宜。
鴨肉+酸菜:鴨肉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B族維生素等。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利尿消腫的作用。酸菜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D,具有開胃利膈、殺菌、治寒腹痛等功效。鴨肉+山藥:老鴨既可補充人體水分又可補陰,並可消熱止咳。山藥的補陰功能更強,與鴨肉伴食,可消除油膩,還可起到滋陰補肺的作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