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學校課內就會要求寫作文。所以跟兒子同齡的孩子有不少已經被家長送去了作文班。
家長之所以對作文這麼上心,多半因為它是將來中考和高考的拉分項。通常在重要的語文考試中,作文的佔分比從50-70分不等,這樣一來會寫作文的孩子明顯比不會寫的更佔優勢。
我沒給兒子報作文班,有人可能以為是父母從事文字工作,所以孩子寫作文有天賦,所以不用操心,其實並非如此。在寫作文這件事上,兒子一如既往地懶和不感興趣,而且覺得要寫那麼多字很麻煩,所以班上任何小記者的活動,作文的徵文,他從來都沒想過要參加。
之所以沒給孩子報作文班,是因為擔心一個孩子在自身積累不夠的前提下,學了一堆寫作的技法,寫出來的東西會一身匠氣,靈氣全無。所以排斥的不是孩子上作文班這件事,而是排斥那些只給孩子教授一些華麗皮毛的作文班,讓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只學到了行文的技巧,卻失去了文字的靈魂。
就算不報班,作文依然將來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麼就得自己想辦法去」套路「孩子,讓他一步步走到這條路上來。
今天我想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來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培養孩子寫作文的能力。
按道理來說,只要會認字就會寫作文,至於作文的好壞高低其關鍵就是「輸入」和「輸出」兩個方面。所謂的」輸入「,就是孩子作文素材的積累,所謂「輸出」,就是孩子所寫的文章。
一、首先來說說輸入的方面。
提到作文的輸入繞不開孩子的閱讀。閱讀對孩子有多重要,我不再多做說明。對於寫作文而言,多讀書孩子的詞彙量就多,寫作文就更順暢更容易。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至於孩子的閱讀培養則又跟家庭環境息息相關。我文字圈裡的作家朋友們,無論自家的孩子成績好壞,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閱讀。這是因為寫文章的人,家裡肯定都有一堆的書,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書也會比其他家庭的孩子看得多。教師家庭,父母有閱讀習慣的家庭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先天的條件,那麼平時抄寫的好詞好句,也可以變成孩子寫作的「蓄水池」。這學期兒子班上的語文老師給孩子就布置了這個作業,其目的還是引導孩子真的去看書。不要小看這種方式,包括我自己在內好多文字圈的人,都有類似的好詞好句本。如果抄寫的句子都可被自己靈活運用,那麼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提升。
除了閱讀,孩子自身的經歷也是積累素材的方式之一。
因為光有閱讀,而不去經歷,也沒辦法寫出生動的文章。比如,孩子可以在書上讀到「小白兔毛茸茸」這樣的句子,跟孩子真的摸到小白兔毛茸茸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沒辦法體驗到「毛茸茸」到底是種什麼感受,跟自己抱著布娃娃又有什麼不同。
缺乏生活經歷的孩子學習了寫作的方法,可能會寫出工整的作文,但未必能寫出動人的文章。就像如果沒到過廬山,沒看到飛濺而下的瀑布,可能我們也讀不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千古名句。而這句詩,古往今來又吸引著多少人想要去廬山現場看一看。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那如何讓孩子有經歷呢?簡單來說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觀察這世界的紛繁複雜,去體味這人生的酸甜苦辣。
比如,老師曾經布置了一篇「印象最深刻事物」的作文,兒子班上有個小朋友,用了比較流行的「五感」法,卻通篇只寫了一片薯片。兒子對這篇文章的印象特別深,同時老師也覺得寫得特別好,為什麼?因為薯片從形狀、氣味到味道、感受,每一條都是小朋友自己的體驗,寫出了一個孩子最真摯的真情實感。
二、說完了輸入再來說說輸出。
輸出可以理解成孩子最後完成的作文成品。
在有了一定的素材積累之後,孩子有了想法就可以進行輸出。比較小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練習說故事,把對一件事,一個物體的感受和思考說出來。我會在兒子說的時候進行錄音,然後加以整理,這樣就是一篇精彩的小作文。
讓孩子講故事也是說的練習之一,兒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每天午睡和放學前老師都會選孩子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儲備量大的孩子就能派上用場。
當孩子開始寫作文的時候,要讓孩子養成動筆之前先列提綱的好習慣。列提綱的好處是文章會一直有明確的主題,不容易跑題。不要覺得列提綱很難,簡單的腦圖就可以完成。假如以上文的薯片為例,用五感法就可以簡單地將形狀、顏色、味道、感受這些方面列成一個提綱,孩子根據它的每一個點,各寫一兩句話,一篇兩三百字的作文輕輕鬆鬆就能搞定。
三、學會這些方法之後,作文還要多練。
學校課內的作文大概是一星期寫一篇,如果只完成這種程度,對於一個想要寫出高水平作文的孩子來說遠遠不夠。
練習不一定非得正兒八經寫篇作文,每天寫日記一樣有很好的效果。
我是從二年級的暑假開始,有意識地讓兒子開始寫日記。起初也很簡單,就是把他這一天的經歷寫下來。不要怕孩子寫流水帳,如果流水帳能寫得事無巨細,那也是本事。如果記不下來一天發生的事,那麼就挑一兩件他印象最深的,並且一定要附上當時自己的感受。
除了日記之外,看了電影之後可以寫影評,讀了書可以寫讀後感。當時的感動和體會如果能用文字記錄下來,那麼那一刻就會成為他記憶中閃光的那個點,當下次他需要用到的時候就可以被當作素材拿出來用。
(兒子看《憤怒的小鳥2》之後的影評,雖然有錯字,雖然寫的不怎麼樣,但值得鼓勵的是他能有這份心)
四、學習寫作的「鐵三角」。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其實總的說來,培養孩子寫作文,跟任何學科的學習一樣,都是啟發興趣、學習方法、鞏固練習這三個步驟。
第一,引起興趣。
孩子在最初懵懂的時期裡,對一切都是未知的,他最早接觸什麼,就自然會對什麼發生興趣。這時的孩子,有遠見的父母就已經開始帶著孩子一起親子閱讀了。
孩子的童書閱讀,一般都是按全圖—多圖少字—少字多圖—全文字這個規律發展的。不過圖多的書雖然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但同時也會限制孩子的想像,所以我是讓孩子以聽故事的方式開始閱讀的,聽能激發想像,在心理上會更加期待。等一個故事已經聽得滾瓜爛熟,再對應圖書上的形象,會給孩子打開另一扇世界的大門。
堅持給孩子讀童書,講故事,目的只是引孩子進入文字的那扇門。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認識一點字,會在爸媽讀故事的時候,不停地追問「後來呢,後來呢!」孩子想要知道更多,自然就會願意自己學著去認字。識字量上去了,就完成了啟發興趣的第一步。
第二步,學習方法。
聽了一肚子故事的孩子到了要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茶壺裡煮餃子」的感覺。怎樣把自己的想法恰當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通過學習一定的寫作方法來完成。這種方法也不一定非得去學固定的模式,而是更需要孩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找到適合的表達方式。
第三步,鞏固練習。
有積累懂方法,接下來的就是練習。跟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一樣,作文的能力也需要練習。通過練習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這又將激發孩子的興趣,進而投入下一個循環。
五、正向反饋,保持孩子寫作的興趣。
兒子現在對作文感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且他看到班上同學的作文上了報紙還有稿費拿,突然間就覺得有了動力,加上我和老師的肯定,讓他自得己的作文也不差,也想要試試,所以自己主動找老師報了小記者的名。
目前兒子的作文還談不上寫的多好,但每次都被老師當範文在班上表揚這件事還是讓他挺得意,他開始嘗到了一點點寫作給他帶來的甜頭,這種甜頭對於他就是一種正向的鼓勵。其實肯比別人多花時間,就一定會有所收穫。就像我曾問過我的作家朋友,是怎麼做到上稿率那麼高的,她就回答了兩個字「多寫」。她說你看我上稿多,但沒看到我廢稿更多吧。如果寫十篇能有一篇通過,那麼寫一百篇就有十篇了啊,而且在不斷的學習和練習當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都會得到提高。
之前分享過一篇關於兒子放棄培訓班的文章,收到不少朋友的批評,說我們不夠堅持。說即便孩子沒辦法堅持,家長也應該幫助孩子撐下去。大家說的有一定道理,但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和理念,不同的孩子還是需要對症下藥。
通過這些年的選擇和放棄,我知道兒子身上有不少問題,但同樣也能發現了他身上的一些特質。比如,他的領悟力和感受力都很強,所以學什麼東西,入門都非常快。網上流行的家長陪作業視頻中,孩子理解不了把爸媽氣哭的事情,在他身上基本沒有發生過。這種感受力強,愛表達的孩子,其實是適合寫東西的,讓他愛上作文,愛上文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而且通過不斷的正向鼓勵,我希望能把寫作變成他的一項特長。
就像一個當老師的朋友說的,哪怕孩子成績不夠好,但一定要讓他有一兩個拿得出手的特長,就是在班上一有這方面的活動,老師能第一個想到他的那種特長。幼兒園大班的暑假,那個朋友在家讓孩子練出一手漂亮的鉛筆字。開學後,當別的孩子寫字都東倒西歪的時候,有一手漂亮書法的一年級孩子,真的可以讓老師眼前一亮。
最後想再說一說應試作文和文學寫作的問題。兒子不想再繼續學畫畫,不是因為他不喜歡,而是他覺得畫畫課很枯燥,總是畫他不想畫的東西。應試作文也是這麼個道理。同樣是寫文章,應試不可能是你想寫什麼就考什麼,而是考什麼你就必須寫什麼。只有擁有強大素材庫的和過硬基本功的人,才能靈活地把要寫的東西變成自己想寫的東西。文字都是互通的,正如文字圈流行的一句話「作家不靠靈感來寫作」那樣,文章寫的好的人,讓他去寫自己不擅長的體裁一樣能拿得起來。如果你喜歡它,熱愛它,更應該花時間去研究它練習它。所以我對兒子畫畫的處理是先幫他保留這份興趣,等哪一天他又想撿起來認真去學也可以立刻撿起來。
所以應試作文雖然是有套路有技巧,也無法與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相比較,但深入地研究和嚴謹對比,這些都是後話。孩子寫作文最最根本的還是文字基礎要打牢,素材積累要達標。
當然還是那句話,每個孩子性格不同,所以教養方法還得對症下藥。以上所說的那些方法,適合我的不一定別人就得全部照搬。最了解孩子的還是父母自己,多看多學,最終也是為了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方法。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