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教孩子學少兒英語,課堂上會創造氛圍,表達會創造語境;或通過遊戲,或通過故事戲劇,或通過角色扮演,或通過互動對話,繪畫,拼圖等形式。讓學習過程更多彩,就少兒英語口語來說,口語表達是有主體和對方的。就像提問題,總是為了讓大家回答的。老師提問的時候,或預想到孩子能知道,或已經學過。從而調動孩子對問題的敏感性,從而及時有效合理的回答。在回答的時候,鍛鍊孩子思考和表達能力。如果只會回答別人提問的問題,就是依附於別人所創造的語境,才會激發表達思維。就像平時家長教孩子走路,要藉助於工具才可以走,嘗試讓孩子去提問,就是教孩子獨立表達,也是學習掌控局面,創造氛圍和語境的能力。
面對課本或教具,孩子未必有足夠的思維去支撐教學活動;但有老師的帶動,會逐漸形成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在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上會逐漸熟悉,通過詞彙來訓練方法。當孩子對英語熟悉了,其實也是對詞彙熟悉,對教具和環境熟悉了。是通過聯想的方式,來完成對單詞的學習。當老師提問之前,會把詞彙發音,詞義,使用方法都會悉數交給孩子;通過反覆模仿和練習,才會掌握。而此時的重複是懸空的,機械的重複發音,拼寫;讓孩子跟隨練習。但互動中,提問和回答,就是實踐。就是教孩子怎麼表達;聽到問題,就能記住問題;聽到發音,就能記憶發音。老師的提問,家長未必會;但孩子是記憶的了,鍛鍊的是回答的口語或詞彙。在複習階段,嘗試讓孩子多去分享和提問,以提升對英語的興趣。分享和提問的過程也是需要思考的。
課堂上老師的表現,會成為孩子的學習的對象。老師的教學過程,會成為孩子的思維中的記憶,從而形成學習能力不可或缺的階梯。對事物的認知,採用什麼角度和方法,都是從啟蒙階段開始的。日常生活中,家長教孩子表達和行為規則,課堂上老師教孩子認知,提升技能,培養興趣。家長和老師的輔助是通過孩子來銜接的,在課堂上孩子的表現,是平時家長所教的過程的縮影;家庭環境中孩子複習的表現,是課堂上老師教學過程的印象。所以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教好了就能學好。但學好的過程是離不開耐心地教,真誠付出,良好的品德和活潑生動的教學模式。
彰顯孩子的學習成果,對繼續參與培訓和學習會促進作用。但不必過於展示,學習過程中需要表達,不必為了學習英語,而養成另外的缺點。教孩子學少兒英語,也是教孩子的一部分;不能為了英語培訓,而忽略了進步和成長。就像帶孩子走路,是有目標和方向的,不能因為路邊有好玩的就放棄了目標。所以孩子學英語,不僅是在對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的掌握,詞彙和語法,句型的理解和應用;更是教孩子如何正確對待新的事物,藉助於英語,教孩子為人處世,交際和表達,品德和文明禮儀,互動和尊老愛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