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討論和溝通,也是在切磋;如切如磋,也是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孩子總是能夠在溝通和交流中獲得收穫,增加見解,提升認識,學習或被學習,取長補短。當看到不足的時候,是因為看到別人優秀的地方;所以知道了不足就要去彌補,才是真正知道;知道自己不足之處,而不去彌補,只是自欺。學少兒英語,啟蒙階段更多在於老師的教。老師教得好不好,不在於老師水平和教材的好壞,而在於能不能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但過於追逐技巧和方法,會讓學習藉助於教材和老師,脫離了課堂,在現實生活中就不能及時應用和實踐,而學習的過程也只是空耗精力和時間。英語學習,要了解英語,如何了解少兒英語呢,先要認知它,和它交朋友,參與到英語教學和互動遊戲中;參與到語境中,掌握其中的方法和規則,從老師帶領完成熟悉和掌握,到自主自覺能完成熟悉和掌握。從而鍛鍊英語聽說讀寫的認知思維和完成學習的步驟。
啟蒙少兒英語階段,老師更注重於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還在於學習能力和質量的培養,也就是夯實基礎。基礎也就是根本,學習的方法和思路,掌握知識和能力的過程。所以對於英語的學習,並不是簡單讀讀寫寫;當然聽說讀寫是要先學會,就像要孩子跑,就要先學會走,要先學會走,就要先掌握動作,讓孩子體會在平衡中掌握動作。所以體會平衡是要靠孩子自身的經驗和體會。教孩子學少兒英語也是如此,教得是動作,發音,外在的口語表達,拼寫和閱讀,外在的教是很多的,關鍵的地方在於孩子親自去體會,去領悟和掌握。就像家長在孩子面前比劃半天,目的是讓孩子能主動模仿出來,從而和家長互動中得到鞏固和掌握。量變的過程是靠耐心,而質變的過程是靠孩子能力的自我體現,在陪伴中引導和啟發,從而形成英語思維,激發興趣,從而觸動孩子善於表達,樂於學習的心態。
英語學習中方法比較重要,當孩子在參與少兒英語培訓中,課堂上,孩子並不是一直聽老師講,也不是一味跟著老師模仿。這樣的教學,只是為了記憶。但記憶並不是教學的方法。教的過程不僅是給予知識和方法的傳授,還是在於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現場的遊戲互動,教的就是生活常識;在遊戲中教孩子表達和行為,比如烘焙,繪畫,和拼寫,工藝玩具,飾品製作,塗鴉等;當教孩子重複的多了,就能有印象,比如孩子看動畫片中,人物表達和情景中出現的多,孩子對這個動畫人物就了解得更深入和透徹;看到圖片,聽到聲音,就能叫出來它的名稱,也能模仿出經典的動作或表達。教孩子學英語,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遊戲或道具,或互動活動,導入英語的聽說讀寫,從而達到認知和記憶;並在活動中掌握語境中的實踐能力。
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中,要了解為什麼要輔導;輔導中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接受,並善於聽,樂於分享,達到溝通的效果。只有能溝通,才會將家長的見解和引導,啟發和思考的思路,傳授給孩子;只有能溝通,孩子才能將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分享給家長,讓家長更清楚孩子學習進度和感受。教學過程,離不開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如何才能互動,怎麼做才算有效溝通呢;就像流水一樣,希望孩子都將精力傾注於教學中,學會並掌握學習方法和知識。老師就要學會放低姿態,就要學會包容,容納孩子所有的對和錯,這樣孩子才會更傾心並圍繞在老師身邊。孩子學著嘗試做一次,勝過老師講過千萬遍。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上也應該注重方法和心態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