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很多教學方法,是和家長有異曲同工的。只是教的內容不同,情境不同,學習方法就決定了認知方式和效果。比如小孩子在馬路上,家長要看著,會給孩子說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然後告訴孩子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其實,家長在告訴孩子的時候,也是在親身示範,給孩子做榜樣。所以,當語言和情景結合的時候,語言就代表了情景。當身臨其境的時候,也能夠想到語言的指導。課堂上,孩子跟著老師模仿和互動,在發音上,通過讓孩子嘗試出來,然後不斷糾正。只有表現出來了,老師或家長才能發現不足,給予糾正和引導。有的家長說,孩子只要能夠應對學科英語,就可以了。其實,學科上的英語,老師更多在傳授知識。但在考核的時候,卻考核的是綜合素質。就是靈活應用能力。考核的英語問題,是和教學上不同的。但是思維是相同的,是藉助於課本,鍛鍊英語思維,並在實踐中表現自我,從而駕馭英語溝通。
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是通過表面現象來鍛鍊內在的思維。所以表現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思維形成的過程。很多時候,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在閱讀中能透徹理解,在聽力上能抓音到位,在口語上流暢應對,在寫作上文採飛揚。其實呢,這些都是外在表現;而外在表現,都是依從於思維,而支配聽說讀寫。並不是隨便去思考的,而是面對情景,才會有思維。那情景是什麼呢,課本上的圖片,視頻中的畫面和動作,以及課堂上老師,惟妙傳神的示範,誇張的動作,幽默的發音等,這些都是情景。孩子參與其中,是跟著模仿和互動,如果能夠表現自己,也就掌握了英語了。越是專注於英語,認真模仿,積極參與,在情景中能夠教會孩子怎麼去玩,如何表達。當脫離了情景,孩子英語思維已經形成了。因為環境和條件,就是情景。在情景中實踐,就是情景中鍛鍊思維。思維中有了情景,孩子就知道怎麼去完成對話,如何互動了。
孩子在學習中,總是循序漸進的。所以,要想孩子逐漸的進步和成長,就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夯實基礎,啟蒙興趣,鍛鍊思維,增強能力,提升認知,擴展視野,溝通順暢,表達到位。這些都是要在具體事情上來練的,而目的是讓事情理解清楚,正確,合理有效地完成。學習英語的過程,老師示範,孩子模仿,參與互動就是在教孩子,如何在情景中,去認知物體,學習表達,在溝通中完成事情,表現自己。其實呢,在認知物體的時候,就是在學習名稱。英語單詞,就是在參與互動中,認知了單詞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互動了,就是思維參與了;完成了,也就形成語境了。在過程中,藉助於英語聽說讀寫,來掌握技能。此時,有了語境,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有時候,家長跟孩子說一句話,孩子馬上就知道做什麼了。這一句話,在孩子思維中,已經形成了語境,能夠準確的判斷和選擇,合理的去處理事情了。
在英語理解中,不就是為了展示語境嗎。有的家長說,課堂上教的,課外讀物上未必能懂。怎麼辦呢?讀物上,可能是通過一連串的故事,通過英語形式來表現出來。所以,孩子看到英語單詞或句子,學習通過單詞,來完成對語境的掌握。英語句子呢,一般是由事和物來組成的。事情呢,就是在情景中去表現自己的過程。而物體呢,就是情景,是環境和條件。英語單詞就是條件,在英語環境中參與表現,就是在英語環境中鍛鍊思維。從而在情景中有了英語思維。所以,思維是離不開情景的。
情景是在學習中形成的,就像學習離不開思考,而思考也離不開學習內容一樣。只有藉助於物,才能完成自己的事。明白了物體,就記住了單詞。通過練習聽說讀寫,讓記憶能夠生根發芽。在閱讀中,是單詞的應用,是事情和物體的碰撞,思考和學習的綜合。能夠把英語中的物體搞明白了,事情也基本上解決了。很多時候,家長一直讓孩子學習,就是做事。沒有教會孩子怎麼去把物體,理解清楚。能夠把單詞在實踐中理解透徹了,就可以把事情搞明白了。面對單詞,就有了情景,孩子就知道如何去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