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驅使致師生關係變味 博士培養過程被指功利化

2020-12-11 安徽網

       日前發布的「國內第一份有關中國博士培養質量的調查報告」——《中國博士質量調查》稱,5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博士培養質量「甚至有下降趨勢」。

       中國現行的博士培養制度是引進的、外在的制度,由於中國的博士生導師手中握有大量的資源和利益,因此,逐步衍化為目前中國的「老闆制」。在「項目」的推動下,博士與導師之間終於形成了類似於老闆與員工那樣的僱傭關係。

       有專家認為,在「老闆制」建立之後,作為培養創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博士培養過程日趨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為了學術不端的源頭

       「驕傲——拿到通知書的剎那,覺得祖墳都冒青煙了;

       有意思——剛進實驗室,面對儀器設備,覺得很新鮮;

       沒意思——搞科研也就是這麼回事,和以前想的不一樣;

       不想上了——身邊的朋友忙著升官發財,自己卻還在耗著;

       想自殺——家庭、事業、愛情樣樣不得志,房子、車子、票子要啥沒啥,還整天被實驗和文章折磨;

       無所謂——痛苦到極致反而不知道該去痛苦了,隨便吧;

       畢業了——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突然連為什麼要讀博都忘了。」

       這篇名為《讀博七個階段》的文章在網上被熱炒,不少博士網友紛紛表示「感同身受」。

       而近期,對博士這一人群的關注,正在不斷升級,已經從網上的自嘲、議論,上升到課題組的專項研究,直至國家有關機構的大規模調查。

       日前,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周光禮為首的課題組出版了《中國博士質量調查》。緊接著,另一項由國務院學術委員會主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主任陳洪捷牽頭的全國博士生調查結果也終於出爐。

       隨著《中國博士質量調查》——這本被稱為「國內第一份有關中國博士培養質量的調查報告」的問世,博士工——作為一個新近的熱門語詞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既成「博士」可謂精英,又何來「工」?

       「最牛導師」曾同時帶47名博士;60%的學生認為他們承擔著導師一半以上的課題任務,有些導師的課題100%由學生承擔……調查中得出的一系列數據,也許對這個問題作出了些回答。

       有業內人士認為,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中國的學術體制被附著太多的利益,而擁有「研究入門者」以及「學生」雙重身份的博士生,在很多時候正在徹底淪為利益的末端、學術的草根。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巨大的利益以及異化的制度推動下,在博士生的培養過程中,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潛流正在暗中湧動。

       調查結果顯示,5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博士培養質量「甚至有下降趨勢」,在對新進博士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佔68%

       根據權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博士生教育的規模已在世界排名第一。

       「早在2008年,我國教育部門就宣布,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根據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我國招收博士生6.19萬人,當年獲得博士學位的有4.87萬人,「很顯然,教育部門對這一教育成就是比較滿意的」。

       但是,對於這樣的成績,有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說,這樣的速度「太快了」。

       198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開始正式實施。條例第三條明文規定:「我國實施三級學位制度,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

       3年後的5月27日,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中國的第一批18名博士問世。

       此後,直到1992年,我國博士培養工作一直處於起步階段。1992年至1997年5年間,博士數量一直呈現平穩增長趨勢。

       但從1998年開始,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量就以每年23%的比例遞增。

       在《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的一系列數據卻揭示了問題的另一面:全國指導博士生在20人以上的導師不在少數,指導博士生最多的一位導師手頭上有110多名博士生。由於導師指導人數過多,與博士生交流不夠,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與導師交流過。每月平均交流3次以上(不含3次)的為50%,月均集體活動的次數超過2次的不到40%。

       在這種狀態下,博士培養的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調查結果顯示,5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博士培養質量10年來整體上沒有進步,「甚至有下降趨勢」,在對新進博士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佔68%。

       「《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的數據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第一博士生產地』,『產品』質量很成問題。或者我們可以這樣問,這個『第一博士生產地』是怎樣煉成的?」熊丙奇說,「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樣的調查結果,能對博士教育的發展產生多大觸動,即便有,也是『反觸動』。據我所知,還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認為博士教育發展速度不夠快、不夠大膽,以上的調查,正可為進一步快速發展博士教育,提供『經驗』」。

       中國大學科研中的「老闆制」是功利主義的產物,是師生關係功利化的結果。這是一種利益驅使和彼此回報的關係

       通過採用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框架,《中國博士質量調查》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國博士制度的異化路徑。

       調查將中國的博士生培養制度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以前的博士生培養制度;第二階段,1950年至1966年的博士生培養制度;第三階段,1977年以後的博士生培養制度。

       在歷史地梳理了中國博士發展制度之後,調查認為,「中國現行的博士培養制度是引進的、外在的制度,並不是在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產生的,所以不十分適合中國,目前來說是一種有問題的制度」。

       而在調查中所指出的中國博士培養制度的外來與傳統的矛盾,集中體現為「導師制」與「老闆制」的衝突。

       所謂的「導師制」(或稱師徒制)源於歐洲,以科研和撰寫論文為主要任務,實行導師個人負責制;而「老闆制」源於美國,強調課程學習、實行嚴格的資格考試,實行導師小組負責制。

       但是國外的導師制引進之後,由於中國的博士生導師手中握有大量的資源和利益,因此,逐步衍化為目前中國的「老闆制」。

       據了解,「老闆制」的形成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研究經費以競爭的方式發放,並在研究經費中,把用於學生培養的費用計算在內,在科研中實現「教育功能」;二是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招收主要由導師掌握的研究經費決定,導師掌握的研究經費越多,招收的研究生和博士後也越多。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這樣的前提下,掌握在博士生導師中的利益,便以項目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們寫的書大都是國家或上級主管部門的課題或項目,有經費支撐的。當然,完全是因為我們導師的名氣大才能拿到這些項目的。」一名替導師「做過項目」的博士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據了解,這些項目包括:橫向項目,一般是指來自市場的項目,多見於理工科,一般是將已有的理論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因此產品直接與市場有關。在中國教育「產學研」一體化後,橫向項目便成為課題組的重要經費來源。

       與橫向項目相對應的是縱向項目,一般是指來自中國教育系統內部層層下達的科研任務。縱向課題多是理論研究,需要的是學術創新成果。由於中國的科研經費僧多粥少,縱向課題的經費,往往只包括購買儀器、設備、資料和差旅費,不允許用於人才培養。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在一些博士生看來,給導師「做項目」是件不錯的「活兒」。

       「首先,能夠得到一定的報酬,具體數目視『項目經費以及導師人品而定』;其次,自己能夠獲得學術成果,有時導師會把學生的名字加在自己名字後面,有時導師會在前言中註明某一章節是由誰來執筆的,最差的也能在後記中寫上,『感謝自己的學生某某為此書作出了貢獻』。」一名在讀博士生說。

       不過,並不是所有學生都「感恩」於導師的「栽培」,「有些老師自己一年拿幾十萬元,對一個學生一兩萬元都不願支付。」一名已經畢業的博士坦言,「我做了很多項目,出了很多差,但是回過頭來看,這和工作有什麼區別?讀博期間還做那麼多橫向項目,還不如出去工作」。

       不論評價如何,在「項目」的推動下,博士與導師之間終於形成了類似於老闆與員工那樣的僱傭關係。

       在《中國博士質量調查》中,作者就明確指出,「中國大學科研中的『老闆制』是功利主義的產物,是師生關係功利化的結果。這是一種利益驅使和彼此回報的關係」。

       39%的博士認為學術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諒」。博士培養過程日趨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為了學術不端的源頭

       有專家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老闆制」建立之後,作為培養創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博士培養過程日趨利益化功利化,甚至成為了學術不端的源頭。

       一名給導師「做過項目」的博士向《法制日報》記者描述了項目的「生產過程」:「我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馬不停蹄地寫出了數本關於某一研究領域的著作及教材,搭建起了某一分支學科的理論框架,而這些書的作者無一例外地掛上了我們導師的名字。」

       至於項目的質量,一名讀過上述項目中某本著作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那天晚上我越翻越覺得似曾相識,立刻跑到圖書館查閱,結果發現,和其他兩位學者的書有不少雷同之處,好幾個地方整整半頁都是完全一樣的,既沒有引號也沒有注釋。」

       最後,這名業內人士為該著作下了結論——「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抄的」。

       更有甚者,在師生關係異化為僱傭關係之後,一些看似荒唐的現象隨之出現:2006年,上海某高校就曾發生過幾名研究生不滿導師「剝削」而集體將其「炒掉」的事件;還有的導師讓研究生幫其著書,自己卻不進行任何指導或把關,學生為了表示「無聲的抗議」,竟連篇累牘地抄襲別人的著作,引發官司,讓導師的醜聞最終曝光。

       但是,在博士培養的「老闆制」在中國得到普遍建立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做「項目」的過程和方式。

       一名「做過項目」的學生告訴記者:「這不能算抄,我也付出了勞動,在網上找了很多資料,更何況,很多項目都是這麼做的。」

       此前,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博士趙延東曾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之託,主持過一項有關博士畢業生學習和就業情況的大型實證研究,「從調查結果看,目前學術不端行為的社會影響已呈蔓延之勢,受訪的接近2000名博士畢業生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聽說過自己周圍的老師或同學有過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趙延東告訴記者:「雖然這一比例並不代表學術不端行為發生的實際比例,但卻說明,學術不端行為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是非常大的。」

       在趙延東的調查中,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現,那就是——「39%的博士認為學術不端『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諒』」。

       「博士生對周圍學術不端行為的感知和認識是影響他們對學術不端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越是感覺周邊環境中學術不端行為比較普遍,就越可能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同情和原諒的態度。」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範』效應。那些在充斥著這種不良風氣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學子們,很容易受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引導,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即使那些已經掌握學術規範、形成正確科學價值觀念的人,也很容易被『拉下水』,逐步認同學術不端行為。」

       「博士生是未來科研力量的主力軍,如果他們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範的知識都熟視無睹甚至習以為常,我們怎麼能夠希望他們會在未來的科研工作中嚴格遵守規範,自覺地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向記者坦言。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論文被指抄襲

       2008年12月,第二屆全國智能製造學術會議在汕頭大學舉行。在此次會議發出的光碟版會議論文集裡,題為《使用雙饋感應機器的柴油發電機》的英文論文,排在30號,第一作者為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祖德,另一作者為周祖德的博士生謝鳴。這篇論文被指是國外5位科學家所著論文的刪節版。

       據了解,這篇被指為抄襲的論文出自謝鳴之手。謝鳴描述了這樣一個慣例:「論文由我來寫,我肯定把指導我工作的老師擺在第一位。我發論文的時候他是不知道的,但是審核的時候他是知道的。」

       上海大學博導論文抄襲事件

       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湛勻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及其跨國投資戰略》階段性成果之一《我國製造業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研究》,發表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全文約9100字,其中抄襲2300字,抄襲率約為25%。為此,上海大學決定免去陳湛勻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職務,其相關行政職務也被撤銷。

       有網友爆料稱:「事情的真相應該是陳的學生圖省事,接到老師布置的作業後,直接百度谷歌了。陳的業務比較繁忙,也沒把關,直接籤了名就把稿子交上去。」

       遼寧大學副校長發表文章被指抄襲

       國內哲學界權威學術期刊《哲學研究》刊登的署名「陸傑榮、楊倫」的文章《何謂「理論」?》,被指涉嫌抄襲雲南大學講師王凌雲的一篇講稿《什麼是理論(Theory)?》。據了解,陸傑榮系遼寧大學副校長,楊倫為北京師範大學在讀博士。王凌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他對《何謂「理論」?》一文比對後發現,全文除了將他寫的《什麼是理論(Theory)?》開頭和結尾部分稍微修改、添加一些句子,並在某些句子上稍作局部修改之外,陸、楊合著的文章80%以上內容抄襲自他的文章。本報記者杜曉 本報實習生鄭小瓊

相關焦點

  • 討論:高校如何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係(圖)
    而且從整個高校的師生關係來看,該事件所體現的師生關係是高校師生關係中一個方面,即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問題,尤其是理工科專業的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種師生關係相對一般意義上的師生關係,有著某種獨特性,那就是過多地夾雜了利益關係,尤其是個別導師利用研究生的勞動價值,包括金錢和智慧財產權(如署名權或署名順序等方面)。
  • 建立和諧師生關係需加強自律和他律(圖)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和諧的師生關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需要。面對新時代高校師生關係的種種變化,我們不僅應當追問其背後的價值和行為模式結構,更應當探索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途徑。為此,記者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高洪源。
  • 解析經濟利益驅使下「殺熟」心理,教你衝破「熟人」煙霧的重圍
    「殺熟」是經濟利益驅使下的「產物」,殺熟是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進而從熟人身上獲取一定的金錢「報酬」。那麼「殺熟」是如何形成並得以運轉起來的呢?接下來我將從三個方面切入,並剖析。個人利益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個人利己主義開始膨脹。 個人利益的驅使逐漸淡化了傳統的文化交易和規範,「殺熟」現象開始產生並逐漸增多。
  • 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人應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第一指標,立德樹人,一定是德行、智慧、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過程。這裡的人,既是受教育者,又應該是教育者,確切地說就是老師和學生。  好的教育,一定是通過教師和學生良好的互動關係產生的。
  • 怎樣的師生關係才叫良好師生關係?
    在一些人員比較多的地方,比如學校,都推遲開學,在疫情緩解後,部分校園開學了,但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又再次休息,現在又過上了暑假,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幾乎少之又少,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與學生還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麼?
  • 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
  • 師生關係補充知識
    一.概念: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學生尊重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使教師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增強工作的責任感、榮譽感,發奮搞好教育工作,更好更多地培養人才。學生在教師的愛護中,感受到了教師殷切的期待,奮發向上,不辜負老師的培養和期望。
  • 媒體: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怎麼樣 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公私分明、人格平等。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當教授 不使喚學生幹私事迄今已培養出26名教授弟子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陽教授是太陽能電池行業聞名遐邇的「學術大牛」。
  • 教育現代化,從良好的師生關係開始
    從這種情況來看,師生關係還是比較複雜的,不是說教師單方面付出,就會獲得比較好的師生關係,還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教育藝術,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和學習的快樂。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師生關係的含義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
  • 第一調查|聚焦美國高校師生關係:教授不能讓學生幹私事
    師生,特別是導師和研究生,應該是一種互信、傳承、教學相長的關係。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師生關係扭曲蒙垢的現象。美國高校師生關係也存在灰色地帶和諸多問題,但總體而言,講求人格平等、公私分明。這種師生關係不僅約定俗成,而且受到制度保障。3月20日,在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人們經過盛開的櫻花樹。
  • 從師生關係的意義及穩定性來看師生關係的類型
    師生關係的類型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成很多不同的類型,勒溫、李皮特和懷特對師生關係的劃分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從師生關係的意義及穩定性等方面綜合分析,看看師生關係的類型。1.以年輕一代成長為目標的社會角色關係師生之間的社會關係是教師作為成人社會的代表與學生作為未成年的社會成員在教學過程中結成的代際關係、政治關係、道德關係、法律關係等。師生的社會關係是規範性的,是人與人的各種社會角色關係在教學中的反映。
  • 高中發800萬獎新生被指「功利化」
    據溫州當地媒體報導,近日溫州市蒼南縣樹人中學給中考成績優異的高一新生發放了近800萬元的獎學金,該舉引發部分網友質疑過於功利化。對此,校方回應,發放的標準不只是公布的按照考試成績排名,學生進校之後也進行了綜合測評,綜合考慮決定了獎金發放對象。
  •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導師和學生的關係為何如此扭曲
    博士生之死不能直接指嚮導師,但這段師生關係已然扭曲自殺去世的博士叫楊寶德。按常理推斷,他本應該有個至少過得去的前程。去年12月26日,他被發現溺亡在西安灞河中。生死是大事,指控和生死有關的事,更是大事,如果想證明自殺博士的死因和老師的「變態驅使」有直接關係,目前的信息量是不夠的。根據穀雨實驗室的報導,楊博士以前就有過自殺行為,曾帶著一包蟑螂藥奔赴秦嶺,「藥喝了,發現自己沒死。」而楊博士女友表示,他尋短見的那天下午,曾被導師周某批評了很久。
  • 原來,美國高校師生關係這麼處——
    健康的師生關係,是健康學術生態的土壤,對實現可持續、有活力的學術創新至關重要。當教授 不使喚學生幹私事迄今已培養出26名教授弟子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楊陽教授是太陽能電池行業聞名遐邇的「學術大牛」。
  • 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構建新型師生關係
    1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要想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就需要對過去的那種師生關係進行更變,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一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 培養和諧師生關係之我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繼續深入,很多教育專家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前提是要在校園裡建立一種健康和諧的師生關係,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當朋友看待,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使學生真正能成長為一名社會所需的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要培養師生之間的這種和諧的朋友關係,應以平等、民主著手,愛是根本。
  • 母親把3歲娃硬餵到70斤,是無知還是利益的驅使?
    最近一個3歲的「小網紅」佩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原因是母親為了培養孩子當「小網紅」賺錢把自己三歲大的孩子養成了70斤,這遠遠超出了正常的孩童體重成長範圍,實在是太誇張了,引發眾多網友思考這到底是無知還是利益的驅使?
  • 博士研究生培養被指良莠不齊 導師同時帶40名學生
    致30年前的青春  11位「新中國第一代博士」聚會在大學校園裡,個個神採飛揚。30年前的5月27日,經歷過了十年「文革」,中國的學術界開始在一片百廢待興中漸漸復甦。繼教育部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後,這一天,18位中國國內培養的「土博士」,在經歷了論文評審和答辯之後,終於師成出山。
  • 師生能否做朋友:一次大學師生關係調查結果
    顯然,教育部的著力點在於「師德建設」,但其對師生交往劃出的「紅線」,實質上涉及到師生交往的界限問題,準確的說是職業界限——指一種看不見的結構(invisible structures),是可為和不可為的分界,由法律法規、倫理道德和行業規範所限定,其目的是讓專業人員和被服務對象能夠在一個安全範圍內互動,以保護和尊重各自的權益。
  • 教育丨小文策案:師生關係
    一、師生關係的概念及其作用(一)師生關係的概念師生關係是指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教師與學生之間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