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生關係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師生關係的概念
師生關係是指在教育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教師與學生之間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係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是有效實施教育的前提。
(二)良好師生關係的作用
第一,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
第二,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集體凝聚力的形成,促進教育任務的有效完成。
第三,良好的師生關係是提高師生學校生活質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學秩序的基礎。
二、師生關係的內容★★★
(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係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於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規定意義上看,在知識上,教師是較多者,學生是較少者;在智力上,教師是較發達者,學生是較不發達者;在社會經驗上,教師是較豐富者,學生是欠豐富者。
(二)師生關係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係
建立在有利於學生發展意義上的嚴格要求和民主的師生關係,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係。在這種關係下,不僅師生關係和諧,而且學習效率高。
現代的師生關係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要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指導。
(三)師生關係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教育工作者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種精神上的、社會道德上的影響並不是靠說教就能產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於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同樣,學生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作出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作出反應,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的評價和態度。
三、師生關係的構成
(一)以年輕一代成長為目標的社會關係
第一,師生之間存在代際關係,即反映人類的經驗及其發展與個體經驗及其發展的關係。第二,師生之間存在政治關係,是國家、集體與個人關係在教育中的反映,權威與服從關係是師生政治關係的外部表徵。第三,師生之間存在文化的授受關係,即人類文化歷史與文化現實關係的直接反映。第四,師生之間存在道德關係,即人類現實利益關係在教育教學中的反映。第五,師生之間存在法律關係,即現代社會人們之間的責、權關係的具體體現。
(二)以直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教育關係
首先,從教育過程的主體作用來說,教師和學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係。其次,從教育作為一種組織來說,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在學校、班級、教室等社群中,構成組織和被組織的關係。再次,從教育活動的展開來說,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平等的交往關係和對話關係。
(三)以維持和發展教育關係為目的的心理關係
師生間的心理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維持和發展教育關係而構成的內在聯繫,包括人際認知關係、情感關係、個性關係等。師生心理關係的實質是師生個體之間的情感是否融洽、個性是否衝突、人際關係是否和諧。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一種使彼此感到愉悅、相互吸引的、融洽和睦的關係。
綜上所述,師生關係可分為社會關係、教育關係和心理關係。其中,教育關係是基本關係,其他師生關係皆服務於這一關係。
四、師生關係的模式
師生關係的模式有:放任型、專制型、民主型。
三種師生關係模式的比較表
01
五、良好師生關係的特徵及建立★
(一)影響師生關係的因素
1.教師本身是影響師生關係的最主要因素。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人格魅力、知識水平、教學方法等是影響師生關係的最主要因素。
2.學生是影響師生關係建立的重要因素。學生對師生關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教師的認識上。
3.家長和社會對教師的評價與態度也是影響師生關係的一個因素。
(二)良好師生關係的特徵
1.民主平等。
2.尊師愛生。
3.教學相長。
4.心理相容。
(三)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
1.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並積極採納他們的合理建議。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平等和民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
2.採取正確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教師對待個別學生的言行態度,對師生關係影響很大。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應充滿期待,鼓勵學生知識和技能、能力和人格的發展。管理和教育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教師民主的領導方式,能形成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3.加強自身修養。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角色心理和行為定勢,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主動接近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以自己的形象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