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一個極為普遍的願望,因此,人們也注重總結師生關係得以良好發展的經驗。綜合有關研究,我們總結出建設良好師生關係的基本建議。
1.確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認為教育不僅僅只是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分門別類的知識從而為未來做準備,而更重要的是在於彰顯並提升學生的生命意義與價值。這要求教師要眼中有學生,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來看待,把學生當作不斷主動生長、尋求意義的人來看待。
2.發揮教師的主體性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包括學科專業知識素養、心理學素養、領導力素養,在教學中樹立專業可靠的形象,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新鮮的、有趣的教育活動場域,了解與其交往對話的學生的身心特點,熟練運用民主的領導方式,熱愛、尊重學生,公平對待學生,主動並善於與學生溝通。
3.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良好的師生關係的建設單單依靠教師難以實現,必須有學生積極參與,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師生關係建設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學生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在與教師的交流中與教師一樣,儘量使用規範的語言,提高個人表達能力,師生雙方的對話能順利進行。
4.革除傳統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合適與否直接關係到師生關係的好壞,教育得當,則師生關係和諧;教育不當,則師生關係失和。首先,教育方式要多樣化。其次教學方式要優化。要從事實上構建「我—你」型師生關係,就必須依照具體教學情境選用相應的更加平等、開放,更加利於師生主體性生長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5.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師生關係構建往往受到周邊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例如課堂的組織環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學生的人數等,這些因素可通過改變師生交往的空間和交往頻率對師生關係產生影響。我國中小學傳統的課桌擺放格局多呈「秧田式」,隔斷了師生之間的交往及生生之間的交往,並不利於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此外,學校的人文環境也是構建良好師生關係,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6.遵循師生關係發展規律
師生關係的構建應遵循師生關係發展的規律展開,一般認為,師生關係確立與發展主要經歷「接觸、認識」「接納、認同」到「依賴、共鳴」幾個階段。「接觸、認識」指教師與學生最初的接觸、表層的認識;而「接納、認同」階段是師生在較多接觸中相互接受對方共同的價值觀、理念;師生關係發展最終境界是「依賴、共鳴」,師生在共同的信仰、價值認同基礎上形成心理上相互的依賴、情感上的共鳴,師生關係呈現和諧共生的狀態。
【小試牛刀】
1.【判斷題】在師生關係方面,「教師中心論」強調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權威地位,強調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控制和學生對教師的服從。( )
1.【答案】√。
2. 【判斷題】我國中小學課桌的排放多呈「秧田式」,但是這種格局不利於師生之間的交往以及生生之間的交往。( )
2.【答案】√。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