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有一種習慣性的說話態度:關係越陌生,說話越客氣越有禮貌;關係越親密,說話越隨意越無顧忌,甚至以「互損」為樂。
師生之間,由於自認為相互了解,自認為老師永遠都是為學生好,自認為對方不會責怪不應計較,所以,很容易將「風刀霜劍」刺出去。
其實,師生間的關係並不是堅不可摧,往往需要精心呵護。那麼,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呢?
錦囊一、尊重優於指責
師生間相處幾年後,與對方說話的語氣和態度就顧及較少。原本關心愛護的話語,說出來卻可能變成埋怨與指責。這樣的現象次數多了,時間久了,關係危機和感情裂痕就產生了。
如果還不及時反省,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形成「塔西佗陷阱」,就像塔西佗評價一位古羅馬皇帝說話一樣:「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都同樣會引起人們對他的厭惡。」師生之間亦是如此。
當一個人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說假話,做好事還是做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就是說,一個人說話,如果長時間地用指責和不滿的語氣、語調、言辭、態度,再配上不好看的臉色,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師生間的任何小問題,如沒收手機、懲罰性作業、學習不達標不準吃飯、違紀違規挨批評時幾個小時不準上廁所等等,都可能變成影響相互關係的大麻煩。即使親密無間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個體,也會有各自的感受。所以,無論多麼親密的人,也會被言語刺殺得很不是滋味。
說實話,向學生發脾氣、說狠話,是最愚蠢和最懦弱的行為。你的「脾氣」和「狠話」,只是當時把他們唬住了,或者說他們只是在表面上產生了害怕感,而沒有打心眼裡產生尊敬感!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老師常常感嘆,「學生在校時,我把心都掏給他們了,可是他們離開學校才幾年,就不跟老師聯繫了!」
如果換一種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換位思考,少一些主觀臆斷,師生間的情緒會大不一樣。
面對學生,不要輕易動氣,遇到矛盾,不要輕易叫嚷,心平氣和就事論事,多考慮對方心理,不要因為自己面對的是天天相見的人,說話就不注意分寸。相互尊重很重要!當然,如果學生所做之事,從原則上都無法通過,那就得嚴格要求了!
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用尊重的方式說話,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影響可大了。
錦囊二、認可優於否定
帶有情緒的語言,既可給人溫暖,也可帶去傷害,就看是什麼情緒!
有形的傷痕是皮外傷,是表面的,幾句「好言」的膏藥就治好了。言語的傷害卻是無形的,是內傷,一般「膏藥」難以「到達骨髓」,所以言語的傷害比皮肉的痛苦更具有殺傷力!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這裡把「父母」換成「老師」,道理也一樣。
有不少老師喜歡「打擊」教育,喜歡用「過激過狠」的言語進行所謂的「激將法」教育,比如「你寫不滿1000字的檢討就去跳樓」「你幾何學不好,代數也學不好,你家真是幾代都學不好」,或者每次考試都出「怪題、偏題、難題、可左可右的題、讓人意想不到的題」,把學生「考得暈頭轉向永遠恢復不了元氣」……
這種「打擊式」教育不能從根本上達到「激將孩子」的目的,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之中,嚴重的會成為孩子輕生的誘因!
這種打擊所造成的傷害,不僅體現在當下,而且會透過綿長的歲月,時時刺痛孩子的心。就如三毛學生時代遭受數學老師的傷害一樣,幾十年都難以擺脫!
清朝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數過不改,也徒情傷;獎長易勸,也且全恩。」在孩子犯錯的問題上,更能體現老師的教育能力。更何況,孩子犯錯誤對於老師來說,並非一定就是壞事。老師可以通過這些錯誤,了解孩子的不足,發現孩子那些不易察覺的問題傾向,並及時糾正。
經常認可孩子,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與鼓勵,孩子會表現得越來越出色。
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認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讚美時,他便覺得社會在支持他,從而增強了自我的價值,變得自信、自尊,隨即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儘快達到對方的期待。
教育心理學中的翁格瑪麗效應也認為:在被表揚的情況下,受表揚者會不斷進步。
因此,老師與孩子說話時,站在認可的立場上,尊重、讚美、支持孩子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有錯誤,老師也不能馬上武斷地打斷他們的說話,而是在耐心聽完他們的說法後,再平靜、客觀、商榷性地說出不同意見或建議性地提出修正意見,這樣,師生關係才能和諧、幸福、快樂、美滿,學生才會打心眼裡記住並佩服老師的包容博愛和理性大度!
錦囊三、感恩優於抱怨
家長雖然給不了孩子所有,但所給的一定是他們力所能及範圍內最好的。
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父母都會傾其所有給予子女富足。因此,面對家長,不要說「爸爸應該是那樣的爸爸,媽媽應該是那樣的媽媽」,而要說「你們帶孩子真不容易,感謝你們的全力付出,我們還要共同繼續努力,讓孩子儘快變得更好!」老師這樣一說,家長心裡暖乎乎的,回家面對孩子一定是春風和煦,孩子也會信心倍增。老師、學生、家長都處於一個尊重、信賴、感激的氛圍中,再對孩子進行一些「可行」的「嚴格要求」,孩子很快就會好起來!
時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經歷不同,工作生活環境不同,老師與家長之間總有觀點、想法不同的地方。但是,不能嫌棄他們落後,不能埋怨他們老土,也不要屈服於權勢仰人鼻息,多一些尊重、理解和交談,多一些包容、理性與感恩。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為它能使父母獲得情感。」換做老師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不也是一樣嗎?
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們的不安,安撫他們的焦慮。與家長說話不要抱怨,不要「意氣爆表」給他們添堵,言語上多些體貼與感恩。和顏悅色平心靜氣真誠關愛,理解對方難處,這樣的以心換心相處,老師、學生、家長,沒有處不好的關係!
換一種說話方式,冷靜不冷漠,堅定不堅硬。
良好的師生關係,幸福的師生生活,需要好好對待愛你與不管你愛不愛的學生,因為心中有愛,你每句話都會有溫度也都有力度。
請改變說話方式吧!
尊重優於指責,認可優於否定,感恩優於抱怨……
(來源:中國教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