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教育部召開全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經驗交流視頻會議,總結交流《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頒布以來師德師風建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出席會議並講話。會上,華中農大黨委書記高翅代表學校作題為「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發言,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各相關職能部門及各學院主要負責人參加了視頻會。
▲華中農大黨委書記高翅在大會上發言(匡敏 攝)
高翅在發言中代表學校表達了對部黨組、領導和各司局、直屬單位的同志、兄弟院校的各位同仁在疫情防控中對學校真切關心和熱切幫助的感謝,並從「堅持價值引領,提升『師生融樂』的育人自覺」「強化文化涵育,營造『師生融樂』的人文生態」「豐富實踐載體,創設『師生融樂』的育人情境」三個方面介紹了學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特色做法。
孫堯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聚焦任務,精準發力,推動高校師德師風建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有力支撐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他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要胸懷「兩個大局」,深刻把握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戰略要義。二是要著眼「兩個關鍵期」,深刻把握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時代要義。三是要聚焦「兩個制高點」,深刻把握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引領要義。鑄牢師德師風建設使命意識。
孫堯要求,現階段各地各高校工作重點是在總結經驗、固化成果的基礎上,聚焦短板弱項,精準施策發力。一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加強學校黨委對師德建設的領導,壓實二級單位主體責任,特別是院長和書記的責任,加強理論學習和培訓實踐。二要厚植師德涵養,開展好師德傳統教育、師德榜樣教育、師德警示教育。三要嚴把師德師風關口,嚴把入口關、考核關、監督關、懲處關。四要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強化尊師教育,保護教師權利,關心關愛教師,提升教師地位。
作大會交流發言的還有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黑龍江省教育廳、山東省教育廳等單位。
高翅在全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經驗交流視頻會議上的發言全文
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
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師生融樂」是一流大學的魅力所在。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抓住「師生關係」這一師德師風建設關鍵點,著力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堅持育人者先自育,引導師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深度對話,探索「師生融樂」的場域從課堂教學拓展到學術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體育活動,做到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不斷深化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建設。
一、堅持價值引領,提升「師生融樂」的育人自覺
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崇尚學術」辦學理念,以「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為精神內核,不斷提升育人自覺。
一是牢記總書記囑託。習近平總書記先後給我校「本禹志願服務隊」、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號召師生「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兩封回信讓全校師生深受鼓舞,在學習踐行回信精神中形成了「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共同價值追求。
二是突出以文化人。學校提出校園文化與學術活動要堅持育人品性、學術品貌、文化品位,推動文化學術活動由數量型向品質型、展示型向參與型、娛樂型向涵育型、「品牌型」向常態型轉變,著力構建「師生融樂」的文化學術育人環境,實現優良師風與濃醇學風的互促共進。
二、強化文化涵育,營造「師生融樂」的人文生態
「師生融樂」,關鍵是融,只有師生相融,師德師風才能對學生產生涵化作用。為此,學校從有利於師生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著手,重點策劃「兩季三節」(畢業季、迎新季,獅山讀書節、獅山藝術節、獅山歡樂節),把高品質文化活動作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擴展課程思政渠道、創設情境育人課堂的契機和載體。
一是以平等關係促進師生融樂。師生關係首先應該是無阻隔無張力的平等關係,學校提倡、鼓勵、要求在文化活動中教師、幹部和學生打破身份界限,平等互動。「獅山讀書節」中,書記、校長與200餘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師生在線接力閱讀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畢業季中,教授、院長當司機,駕駛新型農機裝備載上學生在校園巡遊;校運會中,把領導坐的主席臺改為師生代表觀禮臺,把領導頒獎改為師生代表頒獎,把精神文明獎評委由領導擔任改為學生擔任。
二是以共同參與促進師生融樂。學校所有文化活動,不同部門、院系、社團、年齡、國籍的師生都可通過自薦、他薦以及邀約等方式,成為活動策劃者、組織者、參與者和獲益者。「獅山歡樂節」中,2000餘名中外師生自發策劃組織了204個創意項目,300多位教師參與籌備,或者跟學生一起組隊、或者指導學生、或者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共同守歲迎新年。迎新季中,師生共同策劃了118項迎新活動,一批教授帶領學生開展迎新學科文化體驗活動,12名富有學術建樹的青年教授與來自各專業的新生圍坐一堂,共同聊足球、聊馬拉松、聊攝影、聊有趣的大學生活。
三是以開放共享促進師生融樂。學校將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校園核心區建設成促進師生融樂的課程思政、情境育人的資源聚集地,稱之為「獅山文谷」。以「平等共創,開放共享」為理念,通過空間服務、條件支持、經費贊助、宣傳推廣等支持師生常態化開展小型多樣、不拘一格、重在互動的學術文化活動。今年,由師生自發發起、自由參與、自主組織的小成本、小場地、小眾參與的深度學術文化活動,已在「獅山文谷」開展100餘項。
教師在這些活動中,不僅以學識、才能吸引學生,更以優良的師德師風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學生在與老師的融樂之中得到「為中華復興而讀書」的涵育。與此同時,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互動交往中享受到教書育人的無窮樂趣,增強了「為中華復興而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豐富實踐載體,創設「師生融樂」的育人情境
堅持「三全育人」「五育並舉」,把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全過程。
一是融入思政育人。推進教工黨建與學生思政工作無縫對接,教師成長與學生成才融合發展。課程思政建設學院黨委有規劃、教工黨支部有計劃、黨員教師有方案,做到人人講思政、課課有思政。學校領導班子帶頭給學生講思政課,院士、國家教學名師紛紛走上「名師講思政」講臺,180名黨員領銜主持課程思政示範課230項。
二是融入學術育人。在「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早進團隊」的「三早」模式引領下,學校科學研究平臺面向本科生全面開放,院士、知名教授與本科生零距離交流,本科生可以到國家重點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由學生自主選題備賽、跨學院導師團隊指導的iGEM團隊先後7次獲得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金獎。
三是融入實踐育人。鼓勵師生共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今年3月,組織師生並肩就地幫扶春耕生產,師生共同製作的科技支農視頻閱讀量超過1億次。今年暑期,策劃開展「鄉村振興荊楚行」,300餘名教授帶領4600餘名學生共同助力湖北農業農村疫後重振、災後重建。
今後,學校將持續推動「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往深裡走、往實裡走,引導教師潛心育人,涵育新時代師德師風。(以上發言內容刊載於教育部網站)
文 | 匡敏
原標題:《高翅: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