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師生關係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宏(長沙理工大學教授)

  教育共同體是師生在共同願景與共識價值的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交往而促進共同成長的學習組織。它是一個倫理實體,體現了集體教育原則與共生文化,反映了師生之間互尊、平等、交融、協作的主體間性關係。踐履立德樹人職責使命,就應充分優化並發揮其價值功能,推動構建師生教育共同體。

  德性養成:認同、真誠、仁愛

  在師生教育共同體中,師和生必須具備認同、真誠、仁愛的德性。這些主體的德性,即是共同體的交往之道。有道則氣正,合道則心安。主體德性,要求有三:

  首先是價值認同。這包括身份認同、思想認同、規則認同等。它要求主體之間要明大道、同信念,要以共同的需要與利益為基礎,恪守共同的價值規範與交往法則,言行正當,舉止恰當,確保主體交往的平等、公正、有效。

  其次是態度真誠。教師主體在傳道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言語發自肺腑、情感出自內心、知識來自實踐;同時,學生主體應本著「知之為知之」的態度,予以真誠的回應,同時又要敢於大膽質疑,以適當的方式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

  最後是內心仁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應該是充滿愛心和信任的,在嚴愛相濟的前提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好老師要用愛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通過真情、真心、真誠拉近同學生的距離,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和貼心人。」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在教育共同體中實現傳播思想、傳播知識、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教育功能。

  機制共建:共商、共治、共享

  共建機制是師生教育共同體治理的載體,其本質是共商共治共享,其目的是要達到管理、服務與教書中的「三育人」以及全方位、全過程與全員的「三全」育人。為此:

  一是要在學校事務管理中引入協商機制。充分尊重學生的正當權利,尤其是關涉學生切身利益的獎懲、資助等事務,要通過主體之間的協商機制,保障學生參與學校事務的民主管理,落實其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

  二是要在學生教育管理中完善服務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說:「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此,學生教育管理要拋卻管治觀念,樹立服務意識,理順部門之間的治理關係,站在學生的立場視角,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心理與發展需求,把握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共同創建科學、人本、高效的服務體系。

  三是要在教學中多運用「對話—辯論」的新方法。要超越傳統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層級差距,多採用平等對話、尊重差異、有序辯論、共同分享的教學方法,使教而有思,思而有新,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道德教育中,可以通過設計兩難問題或多難問題,激發受教育者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然後按照需要將受教育者進行分組,使每個參與者都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運用邏輯推理與現有的道德知識進行辯論,最後將各種觀點予以歸納分享,共同明晰道德觀點,強化核心價值,提升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與價值塑造能力。

  協同育人:關係、模式、環境

  面對「被動接受沉默式」的傳統師生關係,教育共同體倡導的是教育關係和諧、教學模式交互、全媒環境的育人,強調師生自由、自主的交往。為此:

  第一要構建師生尊重、理解、寬容的和諧關係。和諧的師生關係勝過任何教育,和諧的師生關係源自於相互的尊重、理解與寬容。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師還要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離開了尊重、理解、寬容同樣談不上教育。」於是,師生教育共同體就應置於這樣一個公共話語空間:以尊重、理解、寬容為對話前提,以平等、真誠為交流方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身在教育成長中的主體地位與自主作用。

  第二要構建師生靈魂對話的交互模式。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所以,在教育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與心交流,既是思維碰撞與知識創新的過程,也是情感交融與道德實踐的過程,更是靈魂對話與人格塑造的過程。通過這種交互式的碰撞、交融與對話,可以不斷增進師生的理解、互信與互認,從而達到淨化心靈、回歸純粹、提升境界、增長智慧、健全人格的教育功效。

  第三要構建師生全媒體交往的育人環境。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全媒體發展迅猛,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給師生教育關係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全媒體具有的多元性、開放性、共享性與平等性,加速了知識、信息、思想、觀念的交鋒、融合與分享,促進了師生交往方式與形式的變革。因此,師生教育共同體就要因勢而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要線下線上同步構建、精準引領、全面服務,通過點到點、點到面的價值傳輸、釋疑解惑、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營造全天候、全覆蓋、全過程的師生交流語境情境環境。

  由是觀之,德性養成是教育共同體的倫理基礎,機制共建是教育共同體的建構路徑,協同育人是教育共同體的價值旨歸,其「三位一體」,就構成了師生教育共同體的倫理要素結構,同時也彰顯了新型師生教育關係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18日 15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新型師生關係的倫理向度與價值追求-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共同體是師生在共同願景與共識價值的團體情境中,通過有效交往而促進共同成長的學習組織。它是一個倫理實體,體現了集體教育原則與共生文化,反映了師生之間互尊、平等、交融、協作的主體間性關係。踐履立德樹人職責使命,就應充分優化並發揮其價值功能,推動構建師生教育共同體。
  •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一、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1.尊師愛生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與信賴,學生對教師的這種尊敬與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
  • 我們追求咋樣的新時期師生關係?
    我們追求咋樣的新時期師生關係?學校文化是以校內師生為主體創造並形成共識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範等構成的體系,是一個學校精神與氛圍的集中體現。學校文化的產生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以及在活動中形成的關係。
  • 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 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師生融樂」是一流大學的魅力所在。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抓住「師生關係」這一師德師風建設關鍵點,著力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堅持育人者先自育,引導師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深度對話,探索「師生融樂」的場域從課堂教學拓展到學術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體育活動,做到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不斷深化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建設。
  • 用傳統養分潤澤新型師生關係
    與其緬懷過去時代的師生關係,不如向新時代致敬,並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特徵的師生關係。這種新型師生關係可能並不以哪方為中心,而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地共處於一個生態系統中。
  • 加強行政倫理研究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圖)
    點擊進入>>>   由中國行政管理學會、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共同舉辦的全國行政倫理與行政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哈爾濱召開。  與會者認為,行政倫理是一個新興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從公共行政的發展歷程來看,特別是在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行政倫理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當代行政倫理的內在價值向度表現為行政責任倫理。
  • 高翅: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高翅在全國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經驗交流視頻會議上的發言全文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引導教師潛心育人 「師生融樂」是一流大學的魅力所在。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抓住「師生關係」這一師德師風建設關鍵點,著力構建「師生融樂」新型師生關係,堅持育人者先自育,引導師生平等交流、自由互動、深度對話,探索「師生融樂」的場域從課堂教學拓展到學術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體育活動,做到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不斷深化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建設。
  • 如何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
    民主型的師生關係正是我們當前所倡導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化為強大的力量,激勵學生的自我完善,為教師運用各種教育教學的手段提供條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要求,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
  • 2017安徽教師教師招聘考試: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一、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1.尊師愛生尊師與愛生是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換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與信賴,學生對教師的這種尊敬與信賴又可激發教師更加努力地工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和學習條件
  • 師生關係補充知識
    師生關係在考試中是一個常見考點,考試題型較為多樣,考察方式也較為靈活,可以做全題型的備考,如單選題判斷題填空題可能考察師生關係的地位,簡答題論述題可能考察新型師生關係特點、師生關係類型以及如何建立等。除此以外也有個別題目會超出講義所給的範圍,本文是對講義材料內容的一個補充,希望對大家理解師生關係有幫助。
  • 「高效課堂」新型教學關係與師生關係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叫「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推」,這也是重構後的高效課堂構建的新型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傳統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在開始給大家介紹什麼是「學生主體、學情主導、教師助推」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之前,我們先來聊一聊傳統課堂的教學關係、師生關係是什麼樣的。
  •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不執著於探索世界萬物的起源,不偏執於外在物質條件的滿足,不過分尋求人們自身的享樂,而是以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氣象,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探索倫理規則和個體美德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概而言之,可以將其發展歸納為五個主要問題。一是義利之辯。
  • 學生與教師——師生關係
    一、師生關係的概述1、師生關係的含義(1)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2)師生關係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3)良好的師生關係建立的基礎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平等。
  • 尚德機構怎麼樣利用新技術打造新型師生關係?
    網絡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線教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面授模式的局限性,利用網際網路的包容性和便捷性優化了上課方式和流程,但同時,在線教育模式也在改變著師生關係。作為成功從線下教育轉型為線上教育的尚德機構又是怎麼樣利用新技術來處理這種師生關係的轉變的呢?
  • 教師招聘考試之「師生關係」考點詳解
    師生關係是指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係,是教育活動中人與人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師生關係會以單選、多選、簡答、論述、案例分析全題型進行考察,具體考點如下。一、師生關係概述(多選、單選)師生關係外在表現為四種形式:社會關係、教育關係(基本關係)、心理關係、倫理關係(最高層次),整體多選,兩個地位單選。
  • 教招備考14——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是學校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三)師生關係的內容1. 教學上:授受關係。2. 人格上:平等關係。(五)新型師生關係的特點1. 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現代師生倫理關係的核心要求;3. 教學相長;4. 心理相容。(六)理想師生關係的特點1.
  • 良好師生關係,圓您教師夢想(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新型的師生關係也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教師招考的熱考點。新型的師生關係可以讓我們以的視角正確認識師生關係,也為我們正確處理師生關係打下基礎。下面,中公講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下新型師生關係的特徵。1.尊師愛生現代教育中的「尊師愛生」並非封建等級關係、政治連帶關係、倫理依附關係,而是師生交往與溝通的情感基礎、道德基礎,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與合作,順利開展教育活動。
  • 上海:新型師生關係「現身」課堂
    上海:新型師生關係「現身」課堂 2004年12月23日17:59:30盛春老師說,孩子的天性其實都是一樣的,之所以過去的孩子不敢指出老師的錯誤,和老師礙於面子問題不允許他們在課堂上糾錯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除了要讓學生明白,老師說的話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體會到自己在提出問題之後,老師並不會專制地打壓。」她還告訴記者,她自己也曾經在課堂上讀錯過字,當時就有名同學指了出來,「我感覺得到鼓勵後,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
  • 構建新型師生關係 「魅力班主任」展風採
    許韶歆飽含深情地闡明了「魅力班主任」的內涵,在構建新型師生關係的過程中,希望大家朝著有樂趣、有高度、有情懷的師生關係而努力。胡老師用「三叩問」詮釋了「有了教育真情懷,才有師生真情懷」的新型師生關係理念。
  • 構建良好師生關係須校內校外合力
    師生關係是教育倫理的重要一環,師生之間發生激烈矛盾,往往緣於師生關係的失衡。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值得追問,其中的師生關係出了什麼問題?有的事件,緣於教師管理方法簡單粗暴。前一段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地中學教師與學生互毆、從教室打到辦公室一事,起因在於學生考試成績不佳,教師當眾以「打手板」的方式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