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緬懷過去時代的師生關係,不如向新時代致敬,並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特徵的師生關係。這種新型師生關係可能並不以哪方為中心,而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地共處於一個生態系統中。
師生關係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體之間的關係,師生情更是類似於親情一般的存在。師生之間相互砥礪,互相幫助,攜手前行,在教育史上也有不少佳話流傳。但如今,「斷絕師生關係」「師生互怨」卻不時見諸報端,師生關係似乎正變得寡淡甚至異化。
師生關係變得寡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乃是時代變遷。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和人們網絡化生存漸趨常態,社交網絡時代已經正式到來。因為交流方式的改變,面對面的人際關係開始變得疏離,師生關係也不例外。彼此之間也不免抱怨:教師抱怨很難進入學生的「朋友圈」,從而更難走入他們的內心;學生則抱怨教師多是上完課即匆匆走人,吝於更多時間的付出。
但是,很多人看到了社交網絡時代為師生關係帶來的困擾,卻沒有看到這個時代變遷可能帶來的教育觀的本質改變,從而為構建一種更為良好的新型師生關係帶來可能。不可否認,在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實踐中,所貫徹的都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它突出教師的作用,強調教師的權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視作消極被動接受的客體。但是,進入社交網絡時代,老師和學生的界限在逐漸模糊,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甚至在很多問題上完全可能超越教師。因此,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傳統角色受到極大挑戰,並直接要求師生關係轉型。
與「以教師為中心」相對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並在一定意義上否定了教師的知識霸權,強調學生接受自然教育與社會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這對於調動學生在教育中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重要價值。但是,由於我國教育實踐中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很難得到真正貫徹,甚至常常是有名無實。
因此,對於師生關係而言,社交網絡時代或者「網際網路+」時代所蘊含的價值可能遠勝於衝擊和挑戰。而且,教育內部環境的頑梗不化很難通過內部自發的力量改變,正需要這樣一種外部環境的衝擊帶來質變,從而向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進發。與其緬懷過去時代的師生關係,不如向新時代致敬,並建立起符合新時代特徵的師生關係。也許「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很難一步轉型到位,但在淡化教師知識權威和尊重學生創造性的探尋過程中,有望建立一種「我—你」的對話型師生關係。這種新型師生關係可能並不以哪方為中心,而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和諧地共處於一個生態系統中,將進一步促進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關係中的平等化。
然而,教學不等於教育,教育遠大於教學。師生教學關係的平等化只是一個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以此進一步構建符合教育本質的師生關係。無論是指向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的調查中,對理想師生關係的形容常常是「亦師亦友」。「師」代表著對愛心的期待,而「友」則代表著對陪伴與理解的渴望。因此,這種新型師生關係的第一個關鍵詞應是仁愛:教師對學生有仁愛之心,學生才會擁有仁愛之心。第二個關鍵詞應是陪伴:放下教師的權威,懂得在社交網絡時代創新陪伴方式的教師,才是理想師生關係的推動者。第三個關鍵詞應是理解:真正的理解來自於心靈的溝通,在社交網絡時代如何互信和理解,決定著新型師生關係的品質。
有教育家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這句優美的話來詮釋這種新型的理想師生關係,再合適不過了。我們不懼技術的挑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交流方式,但人類靈魂交流的需求卻是永恆的。我們不懼時代的變遷,要善用時代變遷的機遇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用美好的教育向時代致敬。
(作者陳先哲 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17年03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