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生選老師」選出新型師生關係
——本文系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今年,湖南大學推出新版本科專業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據該校教務處負責人介紹,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兩門課程實施小範圍試點「學生選擇老師」,學生可以先試聽兩個星期的課程,自行選擇老師。筆者認為此舉對於提高大學課堂效果實在是大有裨益,在全國範圍內亦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長期以來,高校教師在「唯論文」論職稱的評價體系下,課堂教學似乎成了大學老師的「副業」。部分教師上課時完全是照本宣科,課件更新換代慢,更有甚者幾年下來上課列舉的例子都是一樣的。如此一來,一方面課堂教學效果必然不佳,學生會選擇睡覺、玩手機等方式來消極對待課堂教學,造成學生學習課時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也會打擊到一些願意「花心思」上課的教師的積極性,有悖公平性原則。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前仍以應試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向以培養高等人才為主的大學階段過渡中,大學教師更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大學本科教學不同於研究生教學的導師一對一培養制,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研究意識,傳授研究方法的主要場所。大學教師「不戀」課堂,從表面上來看,是因為部分教師放鬆了自我要求,存在懈怠意識,從深層次來看則是高校長期以來對課堂教學的忽視和高校評教體系存在的缺陷。
湖南大學此次實行的教學計劃改革,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給予了任課教師必要的教學壓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勢必會提高重視課堂教學的教師的上課積極性和自我滿足感,整體而言,也有利於提高學校「精品課程」的質量和數量。另外也將會使得上課懈怠者認真反思,能夠回歸教學的軌道上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挑選符合自己「口味兒」的代課教師,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我上課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這也是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真正關注學生特色發展,促成師生雙邊互動教學的動力之一。
然而,要真正地在全國高校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了在高校範圍內改革教學計劃,更為重要的是改革現有的教師考核體系。現行的唯「論文」論職稱的單一評價體制,顯然無法完全激發教師的上課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限制了高校教師的流動性。只有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根據教師自身差異,讓擅長科研者側重科研,讓偏向課堂教學者「站穩」講臺,才能夠全方位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從而能夠持久長遠地提升高校課堂效果。
文/李功成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