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丨小文策案:課程評價

2020-12-17 享書社群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課程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價值判斷要求在事實描述的基礎上,體現評價者的價值觀念和主觀願望。不同的評價主體因其自身的需要和觀念的不同對同一事物或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判斷。它的方式是多樣的,既可以是定量的方法也可以是定性的方法。

二、課程評價的功能

1.診斷功能

診斷功能是指課程評價能夠對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揭示與分析,找到癥結和原因所在,進而提出改進和補救的建議。

2.甄別功能

甄別功能是指課程評價可以對評價對象和評價指標的適應程度作出區分和認定。

3.導向功能

導向功能是指課程評價對實際的課程活動有定向引導的功能。

4.調節功能

調節功能是指通過課程評價結果的反饋,可以讓被評價者了解自身發展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從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或學習行為,促進自身進一步的發展。

5.促進功能

促進功能是指通過課程評價讓被評價者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從正反兩方面受到激勵,增強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程評價的類型

1.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可把課程評價分為自我評價和外來評價。

2.根據評價的目的不同,可把課程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3.根據評價的參照標準或評價反饋策略的不同,可把課程評價分為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4.根據評價手段的不同,可把評價分為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

四、課程評價的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評價模式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

泰勒的「評價原理」是以目標為中心來展開的,主要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根據行為和內容來解說每一個目標;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泰勒在上述「評價原理」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編制的實踐,提出了著名的「課程原理」。課程原理」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確定課程目標、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根據目標評價課程。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評價是為了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可利用這種信息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修改課程目標的依據。由於這一模式既便於操作又容易見效,所以很長時間在課程領域佔有主導地位。但由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導致了不少人的批評。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評價是斯克裡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主張採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評價者不應受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影響。儘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適合作為評價的準則。因為評價者要收集有關課程計劃實際結果的各種信息,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只有這樣才能對課程計劃作出準確的判斷。

然而,目的游離評價也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評。主要的問題是,如果在評價中把目標擱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效果,結果很可能會顧此失彼,背離評價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離」的評價是不存在的,因為評價者總是會有一定的評價準備,游離了課程編制者的目的,評價者很可能會用自己的目的來取而代之。嚴格地說,目的游離評價不是一個完善的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

3.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由背景評價(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valu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這四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略縮詞。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背景評價,即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明確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

第二、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供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

第三、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預測課程計劃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計劃實施情況不斷加以檢查。

第四、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他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方面的信息聯繫起來,並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作出解釋。

CIPP評價模式考慮到影響課程計劃的種種因素,可以彌補其他評價模式的不足,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由於它的操作過程比較複雜,難以被一般人所掌握。

相關焦點

  • 教育丨小文策案: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一、課程目標的內涵廣義的課程目標即教育意圖,包括「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狹義的課程目標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課程目標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的特點。
  • 教育丨小文策案: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課程概念,以特定的方式組織安排課程中各要素或各種成分,從而形成特殊課程結構的過程及其產物。課程設計的根本任務是將課程目標和經過篩選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學材料等形式。
  • 教育丨小文策案:師生關係
    二、師生關係的內容★★★(一)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構成授受關係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於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但這種精神上的、社會道德上的影響並不是靠說教就能產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於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同樣,學生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作出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作出反應,用各種形式表現他們的評價和態度。
  • 教育丨小文策案: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質屬性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它是有計劃的和偶然的,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外在的灌輸和自發的感化的總和。所謂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
  • 雲端戰疫丨「課程評價設計」直播講座為STEAM培訓收官
    ——2020年豐臺區STEAM教師專項培訓直播活動(四)7月7日,豐臺區STEAM教師專項培訓骨幹班學員再次齊聚線上,聽取北京教育學院STEM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瑩博士做的直播講座《STEM課程評價設計》。
  •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類型
    診斷性評價是課程運作之前進行的預測性評價或是「事實評價」,就是確定兒童在接受教育前的「準備程度」,目的是在於了解幼兒的基礎情況。例如,幼兒園為了更好地了解入園初期幼兒牙齒的發展情況,在入園前就對每個幼兒牙齒的生長狀態進行了檢查,以此來確定在園中幼兒健康教育的發展方向。形成性評價也稱過程評價。
  • 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
    3月8日第1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直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王春雷老師以: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作為分享話題;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體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型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 廣州訪校丨中大外小:PYP課程本土化實踐基地
    文丨新學說 張羽口述丨中大外小校長助理 Sharon Lin初見中大附屬外國語小學(以下簡稱「中大外小」),第一感受是樸實穩重的外觀
  • ...家教學堂」(七)丨抗擊疫情,愉快寒假小建議:製作學生居家課程表
    廣西「網上家教學堂」(七)丨抗擊疫情,愉快寒假小建議:製作學生居家課程表 2020-02-11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一目標?(3)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4)如何確定這些教育目標是否達到?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要素
    課程評價的主體課程評價的主體即課程評價的實施者,解決誰來評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幼兒園課程評價的主體已由單一的行政評價轉向管理人員、教師、兒童及家長的多元評價模式。新《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工作評價實行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等參與評價的制度。」
  • 教學研究丨青島九中學校小課題研究及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
    2020年12月3日下午,青島九中「學校小課題研究及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在我校明德樓405順利召開。青島九中各學科教研組長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課程與課題研發處白長青主任主持。會上,白長青主任首先介紹了召開本次會議的目的和意義。
  • 課程——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課程資源
    (3)狹義的課程目標:指向教育內部教育與學生的關係,主要指教育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③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指出開發任何課程的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學校應試圖達到什麼教育目標?第二,提供什麼教育經驗最有可能達到這些目標?第三,怎樣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第四,我們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泰勒原理——確定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
  •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
    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一)課程評價的含義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1.目標評價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2)基本觀點:(注重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注重邏輯順序)適合新老師①確定課程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 教學評價:認清「誰的標準」更甚於「標準是什麼」
    、簡單、重複率高實名上訴校領導,校方也積極而誠懇地予以回應,提出進一步規範課程教學和結課考試,並將深化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評價之本義在於保證教育教學系統正常運行,促進教育教學系統優化。那麼,大學教育教學系統運行正常嗎?優化了嗎?可嘆的是,差之遠矣!當前,評價的地位作用雖日益抬高,手段方式日新月異,但結果效果卻是差強人意。大學往往對教師的評價過於「捆綁」,顯得「功利」,缺少「人情味」和「學術自由氣息」;對學生的評價又過於「鬆綁」,顯得「無助」,缺少「大情懷」和「質量文化生態」。
  • 公益課程丨「雞湯味」or「心理味」——當家庭教育遇上生命教育
    本月開設的課程有《特殊時期,如何幫助孩子從容面對中高考》《從「心」出發,共同迎接疫情下的開學》《「雞湯味」or「心理味」——當家庭教育遇上生命教育》《別讓情緒成為親子溝通的絆腳石》《我們怎麼說,他們才能好好聽》這五門,家長們注意收聽。如果不能及時收聽也沒關係,隨時打開我們的微信,有音頻哦!
  • 教育大數據:考核評價數據分析、挖掘與應用
    當前,大數據以其獨特的功能及優勢應用於教育領域,開啟了教育科學發展的新時代,推動了教育領域的眾多變革。基於大數據的個性化教學、科學化評價、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科研等,將對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師說課改丨姜大源:課程開發的關鍵——結構問題
    近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主辦的第四期「師說課改」公益雲講壇以線上直播方式舉行,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應用型課程建設聯盟理事長、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應邀作《課程開發的關鍵——結構問題》專題報告,吸引來自各高校、研究機構的近萬人在線參與交流。
  • 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
    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課程的評價價值取向是指每一種課程評價所體現的特定的價值觀。評價的取向支配或決定著評價的具體模式和操作取向。所以,評價的取向實際上是對評價本質的集中概括。分類:目標取向、過程取向、主體取向。
  •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原則
    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指對幼兒園課程的評價應實事求是,客觀、真實地對待一切人和事。把通過觀察、測量、訪談、問卷等方式搜集來的信息,如實地,不摻雜主觀想法的真實記錄下來,然後按照科學的標準進行分析和判斷,做出合理評價。這是對課程評價應持的一種科學態度,也是達到課程評價目的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