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知識點——課程評價
(一)課程評價的含義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1)代表人物:泰勒;
(2)基本觀點:(注重預定的計劃和目標,注重邏輯順序)適合新老師
①確定課程目標(最為關鍵的一步);
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
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3)優缺點:由於這一模式既便於操作又容易見效,所以在很長時間裡在課程領域佔主導地位。但由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評。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強調關注實際效果的滿足,關注非預期性的結果,靈活性比較大)適合有經驗的,靈活性的老師
(1)代表人物:斯克裡文
(2)基本觀點:
①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②評價除了要關注預期的結果之外,還應關注非預期的結果。
③更多地考慮課程計劃滿足實際需要的程度。
(3)優缺點:目的游離模式游離了課程編制者的目的,評價者很可能會用自己的目的取而代之。而且,嚴格地說,目的游離評價不是一個完善的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CIPP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背景評價,即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明確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
第二,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供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
第三,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衝刺課程計劃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決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課程計劃的有效信息。
第四,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方面的信息聯繫起來,並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作出解釋。
4.CSE評價模式(即關注目標計劃、過程、結果,等於一種全程化評價)
CSE即美國加利福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的簡稱。該模式包括下面四個步驟:
第一,需要評定。所謂需要評定就是調查人們有何種需要,核心問題是確定教育的目標。
第二,方案計劃。這一步的核心是對各種備選方案達到目標的可能性作出評價,它包括對課程內容與教育目標一致性方面的分析以及
第三,形成性評價。這一步的重點在於發現教育過程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修正教學活動中某些偏離預期目標的地方,從而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
第四,總結性評價。CSE的總結性評價是對教育質量的調查和判斷。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