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數實驗班的一名學生,因為天天沉迷遊戲,90%的科目出現掛科,不得不留級。沒想到,他「因禍得福」,留級後被分到學霸宿舍。
從此,這名同學「迎來了全新生活」:舍友起得比較早,起來之後會喊他「起床學習」;高數不及格?高數競賽一等獎的舍友給他輔導,其他科目和生活習慣也有舍友督促他。
在舍友的幫助下,這名同學認識到「遊戲不能給人帶來什麼東西,但是學習卻能夠讓人提升自己」。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之後,他從90%掛科到零掛科,還獲得了二等獎學金!
看到這位同學的逆襲之路,很多朋友感慨:客觀環境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什麼樣的環境成就什麼樣的人!也有朋友認為,這位同學非常幸運,學校沒有放棄他,還有團結的學霸室友幫助他。這名同學進步,除了客觀環境促使他「努力」,還有沒有其它因素?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我們常用這句話來比喻客觀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不能否認客觀環境和學習氛圍對學生相當重要。「重點中學」、重點班的學生,最突出的特點不是「天賦出眾」,而是他們身邊是「志同道合」的「競爭戰友」:考上重點高中、考進重點大學是他們「最原始的」想法。
「重點中學」的學生學習有目標、有動力,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努力上進,「一門心思用在書裡」,成績當然要超過很多普通中學,這也是家長們喜歡讓孩子「去鳳尾,不去雞頭」的原因。
不過,從90%掛科到獲得獎學金,除了這名學生努力學習,還要承認一個事實:南京航天航空大學是一所211高校,高考錄取分數線不低,在2019年高考一卷中,河北省的分數線是625分,超一本線 123分,排名要7600名以前。廣東省最低,是579分,超過一本線84分,考生排名在14771名以前。
所以,能考入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學生,智商條件和基礎底子肯定不差。這名同學在舍友幫助下,把心思和時間回歸到學習上」,實現「逆襲」,首先原因還是本身的「智力和基礎底子挺好的」。
2019年的湖北理科高考狀元是常書傑,在2015年參加過高考,名列湖北省第八名,考入北京大學電子信息學專業。因為掛科太多,他在2018年從北京大學退學了。復讀一年後,高考總分為712分考入清華,成為湖北省高考狀元,又上了清華。復讀學生幾百萬,但是時隔四年、復讀一年、成為省狀元的考生卻不多見。
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側面解答很多家長疑惑:有的學生在重點班「如魚得水」,而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時成績也相當不錯,考入重點高中後,明明很努力,為什麼成績停滯不前,甚至逐漸落後?
究其原因,不是「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而是初中和高中的學習的側重點不同,造成這種局面:初中踏踏實實、本本份份、勤奮學習的學生,只要智商沒有問題,基本都會考入高中。但是進入高中之後,大家的智力相差無幾,當學習態度成為基本要求後,思維能力和學習的靈活性就變成決定成績高低的關鍵因素。
因此,在高中階段,往往會看到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學習挺輕鬆」,因為他們計劃性強、效率高,聽一節課抵過別人學習半天,所以有時間去深化知識,涉獵一些其它特長愛好。.
比如2019年廣東省高考狀元楊晨煜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武亦姝詩詞信手拈來;第十屆浙江大學「碩士生張寶文,包攬浙大所有大型校級歌手比賽冠軍,擅長導演、主持、散打、遊泳、皮划艇。
隨著高考取消考綱,教育改革層層推進,那些看起來「非常用功」,成天抱著書本「死硬、死背、死記」的學生,反而越來越難以考出好成績。要考出好成績,除了學習的客觀環境要好,還要做到兩方面:一是要「知識紮實」,二是要「學得靈活」。
離開這兩點,單純憑藉「沒有技術含量的努力」,是絕對不可能考進名牌大學,更不用說考進清華北大這兩所頂級高校。從90%掛科,到取得二等獎學金,離不開經過舍友督促後自己變得努力,也離不開「本身的基礎和智力」。你是不是同樣這個觀點?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