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相聲揮舞螢光棒?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

2020-12-16 新京報

相聲大師侯寶林有個拿手名段《關公戰秦瓊》,說的是大軍閥韓復榘家裡唱堂會給韓老爹慶壽。韓老爹有點地圖炮,嫌《千裡走單騎》不好——山東人不聽山西人的戲,要聽一出《關公戰秦瓊》。唱戲的忌憚韓家的勢力,不敢笑話他不懂,就現編把相差四百年的兩位攢到一塊兒,來了段大亂鬥。相聲諷刺的是舊軍閥不學無術,但也說明了外行觀眾會破壞藝術創作的道理。後來「關公戰秦瓊」也成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代名詞,不過沒想到的是,相聲舞臺上會再現這段曾描繪的事。

近日,某知名青年相聲演員在演出結束後返場的時候,臺下粉絲一起揮舞綠色螢光棒,並且齊聲高唱《探清水河》中的「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場面壯觀猶如大型演唱會現場,以至於這位演員的師傅也感嘆「從沒見過聽相聲還帶螢光棒的!」這個場面,把演唱會追星的一套都用在了傳統曲藝上面。更有甚者,此演員參加綜藝節目和到各地演出的時候,粉絲們也會以各種形式應援,其規模和形式不亞於娛樂圈一些偶像明星。

該相聲演員在哈爾濱的演出現場。圖/視覺中國

再聯想一下,這位演員包裝自己成為明星的方式,經營社交媒體的方法,粉絲們追星的套路,都是把當下打造「小鮮肉流量IP」的路數用在了相聲上,對此,輿論也並非一派叫好聲。面對批評,人家說讓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不也挺好嘛,還能傳承。不同的藝術形式,需要的是不同的欣賞、批評氛圍。不少人尤其是粉絲們認為聽相聲拿個螢光棒合唱一下不算什麼,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聽歌星演唱會,臺下觀眾也都「噓」聲一片會效果如何?還有人說民國年間也有觀眾往臺上扔錢扔首飾珠寶給演員的,確實,當年追星最瘋狂的也是掏空家底博偶像一笑,但如今一群接受過現代教育的觀眾,還拿上百年前的陳腐的一套說辭,也是數典忘祖吧。面對瘋狂,臺上的演員不加勸導,而縱容這種不倫不類的捧場方式。長此以往,最終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熱鬧和藝術的落寞了。

這幾年,移動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社交媒體大行其道,資本造星和粉絲追星的方式都有新變化,粉絲應援、打榜等花樣層出不窮,明星們樂見其成,站在萬眾吹捧的唾沫雲上做著春秋大夢,粉絲也團結如鐵桶一般,公眾不能有絲毫的批評聲音,動輒人肉搜索、網絡攻擊鬧翻天,已然成為一種網絡暴力。事與願違,這種操作帶來的不是一個個藝術大師橫空出世,而是不斷地出現爛劇、狗血八卦和明星人設崩塌,這樣的後果就是毀了藝術誤了演員。

好演員離不開好觀眾,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二者的共同努力。怎麼才算好演員呢?就要精益求精,拿出最好的作品來奉獻給觀眾。侯寶林當年拜師朱闊泉的時候,師傅告訴他:「中國的小老百姓太苦了,只有相聲才能給大家帶去快樂。」縱觀侯寶林先生的一生,都在想著怎麼努力提高相聲的藝術價值,尤其在五十年代,積極帶頭對相聲進行革新,讓其更加完美地融合於時代,創作演出了《夜行記》《戲劇與方言》等名作,後來又花了大量的功夫摸索相聲的理論化建設,豐富了相聲的藝術價值。

就拿開頭提到的那位明星演員來說,相聲表演功力並非爐火純青吧,他所擅長的不過是「說學逗唱」中「學」裡面的學唱,唱的也大都是流行唱法改造過的曲目。其成名作《探清水河》乍聽上去非常清新,有點民謠的味道,但找來傳統版本一聽,就覺得變味了。

《探清水河》原本是一首北京小曲,本意是嘲諷宋老三兩口子抽大煙,遭了兩大報應:一是生不出兒子只有個閨女,絕了後;二是閨女耽誤了嫁人,跟人私通,含羞投水而死。1949年後老舍等人對相聲曲藝進行改造的時候,因為裡面有重男輕女、報應循環、色情淫穢的糟粕過多,對其冷處理擱置了起來,可能是說改造起來容易丟掉精髓,不改造又不好傳播。

目前能見到的是趙俊良先生的版本,內容雖然變化不大,但是趙老先生有板有眼的演奏,能讓人從中深入體會到傳統曲藝的藝術魅力。那位明星的師傅改編的時候還用的是單弦,到了他這兒直接改吉他了,完全是流行歌的唱法,粉絲們傳唱也起鬨跟風成分多。這種改造,好比一個失敗的基因編輯,原本的優良基因都給過濾掉了。

《探清水河》這種小曲,也有愛情的成分,但不像梁祝、白蛇傳等四大傳說,千百年的傳承和文人的改造,讓其在反封建框架內不斷加入愛情成分。一個小曲,能承擔的功能遠沒有那麼多,突出了愛情,就得淡化諷刺。《探清水河》早期版本就是在街頭表演給過往觀眾看的,習慣了包辦婚姻的勞苦大眾,在短短幾分鐘內能有多少愛情啟蒙的認知?只有讓他們覺得好笑,甚至於迎合低級趣味,才能掏錢打賞。當下流行的版本,對其改造成愛情故事,完全是當下各種劣質影視劇創作中藝術價值不夠、愛情來湊的套路,凡是涉及男女的都一股腦就是虛無縹緲的愛情,這不是傳承,這是對藝術的破壞。所謂粉絲們,聽了這位演員的版本,也不會花工夫去進行考據吧。

改造經典不意味著迎合觀眾,得有教育意義在,這才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比如《探清水河》改成警示明星吸毒題材如何?如此擁躉無數的一個演員,如果有意識地恢復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和唱法,並且拿出一手絕活,讓觀眾們也能看到曲藝表演的精華所在,才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正如梅蘭芳先生讚美楊小樓敬業一樣,「無論什麼地點,什麼場合,什麼觀眾,他自己什麼心情,什麼環境,他在臺上都是一樣的賣力」。正值大好年華,本應拿出精力去鑽研業務,想做明星的,索性考慮轉行。

觀眾們應該怎麼做呢?起碼追星那一套不要拿到相聲等曲藝行當來,觀眾就是觀眾,粉絲就是粉絲,不是一個軌道上的。臺上演員賣力演出,也請拿出應有的表現,笑聲和掌聲對相聲演員來說就是最大的褒獎了,傳統的意義在於你欣賞一個傳統藝術的時候,能夠體會到傳統的感覺。

侯寶林先生曾在《「用扇子打頭」的我見》,提到那些純粹為了迎合觀眾惡趣味,逗哏拿扇子打捧哏頭的表演,「只是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無理取鬧,也可以說是庸俗的低級趣味,舊相聲中的糟粕,相聲演員在今天應該毫無保留地把它拋棄。」 他還提到,有些演員對觀眾口口聲聲地說:「甭管怎麼的博得您哈哈一笑,就算我們德能之處。結果就不擇手段地謾罵、耍活寶、出洋相來逗引觀眾。」六十年前的論述,今天看來仍然一語中的。

對於習慣了沒營養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和各種短視頻的一些觀眾們來說,可能要求他們去深入研究傳統藝術也是為難了,何況相聲演員都開始唱歌了,粉絲們就不能揮舞個螢光棒嗎?可以揮舞,但是藝術誰來關注呢。

侯寶林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說過,「今天的觀眾是愛護演員、尊重演員的。誰都知道:演員是文藝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演員本身應該積極鑽研業務、提高演出質量來滿足廣大人民的要求。」看來,好演員與好觀眾的良性互動,是幾十年來一直需要面對的問題,不過這也不是相聲一個行業的問題,可能是全社會急需解決的難題。

□何殊我(評論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琴

相關焦點

  • 官媒痛批相聲界亂象,粉絲揮舞螢光棒聽相聲,想做偶像不如轉行?
    日前,德雲社上商演可謂是如火如荼,所到之處場場爆滿,吸引無數粉絲的追捧和追捧,除了郭德綱的影響力驚人之外,弟子們也非常給力,像我們熟悉的嶽雲鵬和張雲雷都算是德雲社的翹楚,商演影響力絲毫不輸師傅郭德綱,可謂是人氣非常火爆,不過,最近,張雲雷在演出過程中,臺下粉絲揮舞綠色螢光棒,合唱《
  • 聽相聲不能揮舞螢光棒嗎?張雲雷也沒要求觀眾這樣做,很冤枉呀!
    時代在進步,一切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最近相聲的蓬勃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跟上時代的節奏和步伐才能更好的保護傳統藝術,才能更好的發展傳統藝術,那些一味的堅持傳統藝術卻不思進取不求改進的人只會將傳統藝術扼殺,阻礙了藝術的發展!
  • 郭德綱改口稱揮螢光棒聽相聲屬於復古,陷「雙標」質疑,你怎麼看
    然而,德雲社加速流量化的同時,爭議也隨之而來,關於飯圈入侵相聲界的話題再度引發熱議「說相聲的都變偶像了,太膨脹」、「上節目,毀業務「 、「基本功太差,也就粉圈吃得開」。近日,郭德綱接受了人民文娛的採訪。採訪中,老郭直面了最近對相聲流量化的一些討論,稱舉螢光棒聽相聲屬於復古與傳統的完美結合,被指暗挺張雲雷。
  • 張雲雷,當相聲遇上螢光棒
    2018年,張雲雷所到之處都被粉絲擠滿,他的專場茫茫一片螢光棒,他上的節目收視率第一,捧他和批他的媒體成了兩大陣營……於是有人說,張雲雷的橫空出世,既重新定義了相聲演員,又重新定義了流量明星。身兼這看似矛盾的雙重身份,面對突如其來的擁躉與爭議,27歲的張雲雷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沒紅,我還是我。」
  • 相聲演出將面臨大整頓,張雲雷遭吐槽,螢光棒相聲或絕跡
    事實上,在德雲社,像高峰、欒雲平這樣正兒八經表演傳統相聲的演員,也依舊有市場,仍然受歡迎哦。事實上,在2019年,給德雲社招黑的不僅有張雲雷,還有張番劉銓淼。有網友diss張雲雷除了唱,其他三項基本功都不太紮實,更有網友表示張雲雷的相聲很尷尬。此外,張雲雷是第一個在相聲專場中大面積啟用螢光棒的相聲演員。對此,新京報率先發文質問,認為這不是相聲專場,這是演唱會。
  • 看相聲帶著螢光棒,這也沒誰了!太牛了!
    張雲雷本名張磊,師承郭德綱,也是郭德綱最早的徒弟之一,作為一名相聲演員張雲雷不僅擅長古曲小調而且長得非常清秀俊俏,因此頗受歡迎,在德雲社被稱為「德雲社四公子」因小的時候留著一條長生辮所以也被網友們親切的稱為「辮哥哥」。
  • 追星女孩帶著螢光棒手幅聽相聲?勵志減肥天團,德雲社
    話說聽相聲這麼多年,小編還是第一次見到帶著螢光棒和手幅去聽相聲的情況,而這麼精彩的一幕就出現在德雲社演出的時候,飯圈女孩兒可以說是無奇不有,無所不能了,居然能把飯圈文化帶動到了相聲界,連粉絲應援和後援會都有,非常厲害了!
  • 燒餅唱歌成相聲返場,張雲雷相聲專場成演唱會?盡整些「騷」操作?
    燒餅唱歌成相聲返場,張雲雷相聲專場成演唱會,德雲社總是整些"騷"操作提起德雲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相聲界「扛把子」的存在,如今的德雲社可謂是遍地開花,在疫情的影響下,沒有辦法開專場的相聲演員們紛紛開始「進軍」娛樂圈,就連被稱為「破鑼嗓子」的燒餅都參加了綜藝
  • 厲害了二爺,硬把相聲專場開成演唱會,老郭都沒見過這麼多螢光棒
    厲害了二爺,硬把相聲專場開成演唱會,老郭都沒見過這麼多螢光棒現在的相聲市場,如果德雲社說第二,估計沒有人敢稱第一,德雲社的商演之所以如此成功,跟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的水平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郭德綱曾經說過觀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
  • 德雲社全能的相聲演員,果然說相聲才是副業!
    德雲社大部分演員說相聲才是副業,真正賺錢的在其他領域。德雲社純粹靠相聲當主業,而且一腦門子鑽進去,其他領域基本上玩不轉的人,大概只有高峰等少數幾人。因為高峰是屬於綜藝影視都不玩的人,而這兩個領域其實來錢遠比說相聲容易,郭德綱于謙嶽雲鵬的大頭收入也是綜藝影視領域。相聲商演其實沒那麼賺錢,是典型的虛假繁榮,郭德綱于謙做商演的目的,也是維繫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度,立穩了相聲壟斷者的人設,然後再去其他領域賺快錢。
  • 張雲雷紅毯首秀:金絲眼鏡配西裝禮服,不做相聲演員改行做偶像?
    雖然這套造型有些用力過猛,但總體還是可圈可點,一般的流量偶像可沒他帥。但是在帥的同時,網友也不禁問一句:張偶像,您還說相聲嗎?張雲雷可以說是德雲社中最成功的一個典型。他是雲字輩師哥,師弟尊敬;他是郭德綱的小舅子,師父寵幸;他儀表堂堂,觀眾高興。論相聲功底,張雲雷並不強,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好在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上師傅偏愛,將小曲小調傳授與他。
  • 德雲社閻鶴祥:從網絡工程師到相聲演員
    我原來以為,相聲的聽眾主要是中老年男性。結果這兩年,尤其是嶽雲鵬、張雲雷、郭麒麟火起來之後,我驚訝地發現,原來現在去德雲社聽相聲的,都是揮舞著螢光棒的年輕女孩。那現在這些相聲演員們是怎麼走上說相聲這條路的,做這個工作又有哪些體驗和觀察?今天,我請到了 故事FM 的資深聽眾,德雲社四隊的隊長閻鶴祥,來給我們講講他的故事。
  • 德雲社的「偶像」相聲演員只有張雲雷?看到秦霄賢后:我錯了
    德雲社火的如日中天,佔據了相聲界中的大半壁江山,前幾年活了嶽雲鵬,在沒見到辮兒哥哥之前以為相聲演員都是像郭德綱、嶽雲鵬這一類的樣子,但見了辮兒哥哥以後,顛覆了我的認知,張雲雷從小就是郭德綱的兒徒,不僅僅帥氣,相聲功底也非常好,還有一把好嗓子!
  • 從網絡工程師轉型為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中國移動有很多優秀人才
    一、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竟然來自中國移動德雲社是國內著名的專業相聲社團,有郭德綱等明星演員,其相聲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近日,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閻鶴祥在網上發布了微博,回憶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在中國移動擔任網絡程師職位的時光,感嘆世易時移!從如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閻鶴祥十年前在中國移動工作時,頭髮稀疏、眉目神情較為木訥,人顯得較為蒼老。但如下現在的照片中,整個人顯得神採奕奕,比十年前還顯得年輕了十歲。
  • 秦霄賢自帶低音炮的嗓子,又是一偶像派,卻被網友調侃相聲說不好
    秦霄賢自帶低音炮的嗓子,又是一偶像派,卻被網友調侃相聲說不好秦霄賢和德雲社其他相聲演員不同,德雲社的相聲演員普遍都比較圓潤,就連郭麒麟、王九龍、張九齡也都曾經因為臉太圓,埋沒在一群師兄弟中。秦霄賢隨著年輕後輩的加入,德雲社以及各相聲大師收的徒弟中,不乏青年才俊。
  • 這老兩口才是相聲演員的標杆吧
    郭德綱、于謙從2000年搭檔至今,可以說聽他們的相聲是長輩們茶餘飯後的必備活動之一。 德雲社早前曾經歷過徒弟退社事件,郭德綱在一次表演中有感而發,替老搭檔于謙發了毒誓:「演員藝字當先,不僅有藝術,還要有藝德。我先說好了,謙哥可不能退出。這樣的好搭檔百年不遇。我替你起個誓吧,倘若離開五雷轟頂、天打雷劈。」
  • 去德雲社聽相聲的「四大規矩」
    說是聽相聲的規矩,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對臺上演員的尊重。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下去德雲社聽相聲的「規矩」。「規則千萬條,文明第一條;搭茬一時爽,演員兩行淚」小編不是不讓你們搭茬,如果你真的愛你們角兒,請適可而止。「不要總是樂」現在去德雲社聽相聲的主要是兩種人,一種是粉絲,另一種是觀眾。
  • 辮兒哥不做相聲演員了,改行當起了理髮店老闆,網友:這是什麼梗
    辮兒哥不做相聲演員了,改行當起了理髮店老闆,網友:這是什麼梗辮兒哥張雲雷今年似乎是火的一塌糊塗啊,各大網站絡繹不絕的發出他的照片信息,按常理來說現在大都年輕人是不願意去聽相聲的,而今年張雲雷卻意外地被顏控粉絲們捧得異常火,據小編所知的辮哥是這個樣子的
  • 相聲演員馮鞏,香港男歌手譚詠麟,二人罕見同框互稱偶像引爆笑
    相聲演員馮鞏,香港男歌手譚詠麟,二人罕見同框互稱偶像引爆笑 現如今,中國的娛樂圈也是人才輩出,每年的話也都有很多不一樣的新的面孔出現,給大家帶來了很多好的作品。
  • 德雲社的相聲演員裡哪些是有幽默感的
    每天晚上都是聽著相聲入睡,已經成習慣了。一般都是選一些老的相聲,再就是聽德雲社的相聲。如今德雲社大概是最有名氣的相聲表演團體了,提起相聲就不能繞過德雲社。不過德雲社裡的好幾百相聲演員的水準也肯定都參差不齊了,不過也正常,像郭德綱老師說的一樣,德雲社裡全是郭德綱也不行,有麵條有餃子。雖然不專業,但作為普通聽眾,聽相聲的觀感還是有的。覺得說相聲是要有幽默感的,不是把臺詞表演出來就算行了,最恐怖的是沒有幽默感的人以為自己有,這就太可怕了。什麼都能裝可幽默是裝不來的,也是勉強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