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師侯寶林有個拿手名段《關公戰秦瓊》,說的是大軍閥韓復榘家裡唱堂會給韓老爹慶壽。韓老爹有點地圖炮,嫌《千裡走單騎》不好——山東人不聽山西人的戲,要聽一出《關公戰秦瓊》。唱戲的忌憚韓家的勢力,不敢笑話他不懂,就現編把相差四百年的兩位攢到一塊兒,來了段大亂鬥。相聲諷刺的是舊軍閥不學無術,但也說明了外行觀眾會破壞藝術創作的道理。後來「關公戰秦瓊」也成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代名詞,不過沒想到的是,相聲舞臺上會再現這段曾描繪的事。
近日,某知名青年相聲演員在演出結束後返場的時候,臺下粉絲一起揮舞綠色螢光棒,並且齊聲高唱《探清水河》中的「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場面壯觀猶如大型演唱會現場,以至於這位演員的師傅也感嘆「從沒見過聽相聲還帶螢光棒的!」這個場面,把演唱會追星的一套都用在了傳統曲藝上面。更有甚者,此演員參加綜藝節目和到各地演出的時候,粉絲們也會以各種形式應援,其規模和形式不亞於娛樂圈一些偶像明星。
該相聲演員在哈爾濱的演出現場。圖/視覺中國
再聯想一下,這位演員包裝自己成為明星的方式,經營社交媒體的方法,粉絲們追星的套路,都是把當下打造「小鮮肉流量IP」的路數用在了相聲上,對此,輿論也並非一派叫好聲。面對批評,人家說讓年輕人喜歡傳統文化不也挺好嘛,還能傳承。不同的藝術形式,需要的是不同的欣賞、批評氛圍。不少人尤其是粉絲們認為聽相聲拿個螢光棒合唱一下不算什麼,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聽歌星演唱會,臺下觀眾也都「噓」聲一片會效果如何?還有人說民國年間也有觀眾往臺上扔錢扔首飾珠寶給演員的,確實,當年追星最瘋狂的也是掏空家底博偶像一笑,但如今一群接受過現代教育的觀眾,還拿上百年前的陳腐的一套說辭,也是數典忘祖吧。面對瘋狂,臺上的演員不加勸導,而縱容這種不倫不類的捧場方式。長此以往,最終剩下的都是追星的熱鬧和藝術的落寞了。
這幾年,移動網際網路迅猛發展,社交媒體大行其道,資本造星和粉絲追星的方式都有新變化,粉絲應援、打榜等花樣層出不窮,明星們樂見其成,站在萬眾吹捧的唾沫雲上做著春秋大夢,粉絲也團結如鐵桶一般,公眾不能有絲毫的批評聲音,動輒人肉搜索、網絡攻擊鬧翻天,已然成為一種網絡暴力。事與願違,這種操作帶來的不是一個個藝術大師橫空出世,而是不斷地出現爛劇、狗血八卦和明星人設崩塌,這樣的後果就是毀了藝術誤了演員。
好演員離不開好觀眾,藝術的發展離不開二者的共同努力。怎麼才算好演員呢?就要精益求精,拿出最好的作品來奉獻給觀眾。侯寶林當年拜師朱闊泉的時候,師傅告訴他:「中國的小老百姓太苦了,只有相聲才能給大家帶去快樂。」縱觀侯寶林先生的一生,都在想著怎麼努力提高相聲的藝術價值,尤其在五十年代,積極帶頭對相聲進行革新,讓其更加完美地融合於時代,創作演出了《夜行記》《戲劇與方言》等名作,後來又花了大量的功夫摸索相聲的理論化建設,豐富了相聲的藝術價值。
就拿開頭提到的那位明星演員來說,相聲表演功力並非爐火純青吧,他所擅長的不過是「說學逗唱」中「學」裡面的學唱,唱的也大都是流行唱法改造過的曲目。其成名作《探清水河》乍聽上去非常清新,有點民謠的味道,但找來傳統版本一聽,就覺得變味了。
《探清水河》原本是一首北京小曲,本意是嘲諷宋老三兩口子抽大煙,遭了兩大報應:一是生不出兒子只有個閨女,絕了後;二是閨女耽誤了嫁人,跟人私通,含羞投水而死。1949年後老舍等人對相聲曲藝進行改造的時候,因為裡面有重男輕女、報應循環、色情淫穢的糟粕過多,對其冷處理擱置了起來,可能是說改造起來容易丟掉精髓,不改造又不好傳播。
目前能見到的是趙俊良先生的版本,內容雖然變化不大,但是趙老先生有板有眼的演奏,能讓人從中深入體會到傳統曲藝的藝術魅力。那位明星的師傅改編的時候還用的是單弦,到了他這兒直接改吉他了,完全是流行歌的唱法,粉絲們傳唱也起鬨跟風成分多。這種改造,好比一個失敗的基因編輯,原本的優良基因都給過濾掉了。
《探清水河》這種小曲,也有愛情的成分,但不像梁祝、白蛇傳等四大傳說,千百年的傳承和文人的改造,讓其在反封建框架內不斷加入愛情成分。一個小曲,能承擔的功能遠沒有那麼多,突出了愛情,就得淡化諷刺。《探清水河》早期版本就是在街頭表演給過往觀眾看的,習慣了包辦婚姻的勞苦大眾,在短短幾分鐘內能有多少愛情啟蒙的認知?只有讓他們覺得好笑,甚至於迎合低級趣味,才能掏錢打賞。當下流行的版本,對其改造成愛情故事,完全是當下各種劣質影視劇創作中藝術價值不夠、愛情來湊的套路,凡是涉及男女的都一股腦就是虛無縹緲的愛情,這不是傳承,這是對藝術的破壞。所謂粉絲們,聽了這位演員的版本,也不會花工夫去進行考據吧。
改造經典不意味著迎合觀眾,得有教育意義在,這才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比如《探清水河》改成警示明星吸毒題材如何?如此擁躉無數的一個演員,如果有意識地恢復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和唱法,並且拿出一手絕活,讓觀眾們也能看到曲藝表演的精華所在,才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正如梅蘭芳先生讚美楊小樓敬業一樣,「無論什麼地點,什麼場合,什麼觀眾,他自己什麼心情,什麼環境,他在臺上都是一樣的賣力」。正值大好年華,本應拿出精力去鑽研業務,想做明星的,索性考慮轉行。
觀眾們應該怎麼做呢?起碼追星那一套不要拿到相聲等曲藝行當來,觀眾就是觀眾,粉絲就是粉絲,不是一個軌道上的。臺上演員賣力演出,也請拿出應有的表現,笑聲和掌聲對相聲演員來說就是最大的褒獎了,傳統的意義在於你欣賞一個傳統藝術的時候,能夠體會到傳統的感覺。
侯寶林先生曾在《「用扇子打頭」的我見》,提到那些純粹為了迎合觀眾惡趣味,逗哏拿扇子打捧哏頭的表演,「只是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無理取鬧,也可以說是庸俗的低級趣味,舊相聲中的糟粕,相聲演員在今天應該毫無保留地把它拋棄。」 他還提到,有些演員對觀眾口口聲聲地說:「甭管怎麼的博得您哈哈一笑,就算我們德能之處。結果就不擇手段地謾罵、耍活寶、出洋相來逗引觀眾。」六十年前的論述,今天看來仍然一語中的。
對於習慣了沒營養的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和各種短視頻的一些觀眾們來說,可能要求他們去深入研究傳統藝術也是為難了,何況相聲演員都開始唱歌了,粉絲們就不能揮舞個螢光棒嗎?可以揮舞,但是藝術誰來關注呢。
侯寶林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也說過,「今天的觀眾是愛護演員、尊重演員的。誰都知道:演員是文藝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演員本身應該積極鑽研業務、提高演出質量來滿足廣大人民的要求。」看來,好演員與好觀眾的良性互動,是幾十年來一直需要面對的問題,不過這也不是相聲一個行業的問題,可能是全社會急需解決的難題。
□何殊我(評論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