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挪威到加拿大,我們衣服上的微小塑料纖維正汙染著北冰洋

2021-01-21 呆呆的孫亞倫

從洗衣服或從工業廢水中衝入海洋的微小超細纖維束正在汙染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之一。

雖然先前在北極海冰中發現了直徑約5毫米或大約芝麻大小的微塑料,但新的研究發現,微塑料汙染遍及該地區所有區域的海水表面附近。北極,包括北極。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這些微塑料顆粒中有92%是微細的合成纖維-其中大多數是聚酯纖維。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的尺寸,形狀和類型與通過洗衣和紡織品生產從服裝和紡織品中損失的纖維相一致。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兼副教授彼得羅斯博士表示:「從挪威到北極,到加拿大和美國北極水域,微量塑料到達了北冰洋各個角落。」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系。羅斯補充說,儘管北極地區非常偏遠,但它與「我們的房屋,洗衣房和購物習慣」緊密相連。我們大約三分之二的服裝由合成材料製成,包括聚酯,尼龍和丙烯酸。

這些微小的合成纖維可以從工廠或洗衣服的人的廢水進入供水系統。廢水處理廠能夠吸收其中的大部分,但其餘的最終可能流入河流,水道,最終流入海洋。在四艘船上,科學家團隊 在整個北極地區一帶的71個位置收集了海水樣本-從水面以下3至8米(10至26英尺)的深度。該地區從挪威延伸,穿過北極進入加拿大中部北極地區,向下穿過群島,然後向西進入博福特海,橫跨美加邊界。

專家計算得出,在北極範圍內,每立方米水大約有40個微塑料顆粒(相當於每立方英尺1.13個顆粒)。合成纖維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佔92.3%,主要由聚酯組成。東部北極地區(西歐和北大西洋以上)的微塑料含量比西部北極地區(西加拿大海岸線以上和阿拉斯加以上)高三倍。東部的纖維比西部的纖維長50%,並且看起來也更新鮮-這表明在北冰洋遇到的大多數纖維都來自大西洋。

研究人員說,這並不奇怪,因為從大西洋流入北冰洋的水要比從太平洋流入的水多。北極常被認為是地球健康的晴雨表,該地區被認為極度脆弱,特別是在氣候危機的影響下。這些聚酯纖維如何影響人類和海洋野生生物(如鳥類,魚類和浮遊動物),令人擔憂。研究已經在魚類和海洋生物的內臟中發現了微塑性物質,人們擔心人類攝入這種物質的可能性以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對於嚴重依賴海鮮的土著社區而言。

儘管有關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的科學仍處於萌芽狀態,羅斯說,我們可以「完全相信塑料不適合任何大小,形狀或飼料生態的生物,並且塑料提供零營養。」他補充說:「科學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表徵和記錄非常複雜的汙染物家族的因果關係。」全球紡織工業每年生產超過4000萬噸的合成纖維,其中絕大部分是聚酯服裝。

許多服裝公司越來越認識到,他們不僅應該在用水,染料,化學物質和排放方面看到自己的足跡,而且「還需要解決對衣物周圍纖維脫落及其產品壽命的擔憂。 。這應該強調與北美,亞洲,歐洲,北半球和最北端的每個人都有密切的聯繫,我們真的不應該期望在那裡找到這樣的足跡。」

相關焦點

  • 微塑料返回人體,毒素不斷積累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近日,極地科學家對在北冰洋中採集到的冰洋感到非常震驚。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用水果粒點綴過的一顆糖,或者是幅藝術作品。事實上,這是一塊充滿微塑料的北冰洋海冰,科學家從北冰洋的深處極其提取出來。
  • 塑料可能會是我們人類未來的「頭號殺手」
    這項研究認為,食物和飲料中都會存在塑料微粒,例如水、飲料、海鮮等,這其中最大的塑料微利來源應該是飲用水,普通人每周僅飲用瓶裝水或自來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69克的塑料微粒,報告指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微粒來源是,人造衣服纖維、牙膏中的微小顆粒,以及稍大一些的塑料碎片,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隨意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會因逐漸分解尺寸越來越小,最後匯入江河湖海
  • 圖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恐怖真相
    每年有880萬噸塑料廢物傾倒到海洋中,海洋中幾乎已經沒有任何未被汙染的「淨土」。這些汙染物對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非常嚴重。下面我們就以圖說的形式,了解下海洋塑料汙染的恐怖真相。CBD聲稱,海洋表面沒有任何地方不存在塑料汙染物。  大片的塑料汙染物已經夠糟糕的了,而微塑料在清理世界海洋方面構成了更大挑戰。微塑料是大塑料片的微小碎片,通常小於5毫米,經常被海洋生物誤認為是食物。  更糟糕的是,這些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飼養的動物通過生物積累的過程吸收這些化學物質,一旦它成為更大捕食者的獵物,汙染物就會傳遞到食物鏈的上遊。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限塑|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微塑料|嬰兒配方奶粉|塑料...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什麼是微塑料,如何產生?
  • 為減少海洋塑料汙染 加拿大擬禁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中新網6月11日電 據外媒報導,加拿大政府數據顯示,每年有800萬噸塑料垃圾被人類丟進海洋。到2050年,水中的塑料可能比魚多。鑑於此,當地時間6月10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加拿大將於2021年開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
  • 用茶包=喝塑料?最新研究:一個茶包能泡出上百億塑料微粒
    且包裝上還寫著「silky(柔滑)」或「silken(絲一般)」字樣。圖片來源於網絡再接著,研究人員把含有塑料微粒的水,稀釋成50%、5%的溶液。再分別放入水蚤。結果很不妙。這些水蚤體內有許多微小的異物。
  • 塑料對海洋危害有多嚴重?汙染最終或回到我們體內
    聯合國海洋問題主管麗莎·斯文森(Lisa Svensson)表示:「這是一場全球性危機,我們正在破壞海洋生態系統。」但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哪裡受到的威脅最大?這些塑料垃圾又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呢?我們可以從下面七張圖表中了解問題有多嚴重:
  • BBC紀錄片裡的挪威「女漢子」:泛舟北冰洋,與極光對飲
    後來,蘭迪不知道從哪裡找到了勇氣,選擇了繼續登頂,最終順利成為第一個登頂珠峰的挪威女性。二、泛舟北冰洋,開啟隱居生活除了徵服山川,蘭迪還致力於徵服大海。她曾經一個人划著獨木舟,穿越挪威北海岸。從那以後,她就經常一個人划著獨木舟探索挪威北側的海域。
  • 海洋汙染嚴重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海岸貝類體內發現大量「微塑料」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高田秀重等的團隊日前確認,成為全球規模海洋汙染問題的「微塑料」在東京灣和衝繩縣座間味島海岸的雙殼綱生物體內大量積蓄。據日本共同社6月19日報導,該團隊稱,過去曾在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而貝類僅在海外有過檢出微塑料的先例。容易被生物攝入體內的直徑0.02至0.08毫米的微小粒子較多,團隊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
  • 挪威進口的三文魚有何不同,市場上有野生的嗎?
    但隨著「三文魚」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後,我發現很多人似乎只了解「吃生魚片」,並不了解三文魚,更不知道其主要產地和區別,對挪威三文魚更是知之甚少。三文魚又名大馬哈魚、鮭魚,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與太平洋、北冰洋交界的水域。鮭魚有兩種遺傳上不同的屬:大西洋鮭和太平洋鮭。它們只能在北半球的寒冷海洋中找到。最常見的類型是大西洋鮭魚,以其上乘的品質而聞名於世。
  • 可口可樂第三次被評最大塑料汙染者 面對塑料汙染我們可以做什麼
    可口可樂一位發言人說:「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承諾到2030年將每瓶都進行回收,這樣一來,它們就不會再亂丟入海洋中。如今,全球18個市場上都可以購買到100%再生塑料製成的瓶子,而且這一數目還在不斷增長。」百事可樂公司的一位發言人說,該公司正在採取行動來解決包裝問題。
  • 微塑料入侵地球!被你扔掉的舊衣服,成了北極生物的滅頂之災
    據報導,近日,來自加拿大的科研團隊在北極科考的時候,發現北極近表層的海水中,92%的微塑料汙染,都來自於合成纖維,這些合成纖維的主要來源,是被人類丟棄的舊衣服
  • 微塑料汙染海洋,貽貝、牡蠣和扇貝汙染最嚴重
    微塑料已被確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程度要看涉入的量有多少,現在科學家仔細在計算每種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最新研究發現,海洋生物其中的軟體動物,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是所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的類別。科學家分析超過50項有關海鮮中微塑性汙染的研究,受調查的海鮮種類涉及世界各地從魚類到貝類的各種物種,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均含有塑料微粒,研究人員共檢測到9種不同類型的塑料,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最常見的塑料類型,兩者都是世界各地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塑料。而每當人類吃海鮮時,也會把海鮮體內的塑料一起吃進去。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此外,奧地利報告明確指出,大部分塑料微粒都是從海洋中的大型塑料垃圾中分解而來,而海洋生物體內含有塑料微粒早已不是新聞了。最後我們會發現,整個生態環境往往通過食物鏈或者其他方式,反噬作用到我們人類自身。上則泰國公益廣告裡已經用事實告訴我們,塑料對於海洋生物的毀滅性災害。當人類將垃圾隨意拋到江海湖泊裡,塑料垃圾就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進入水生物的體內。海洋裡,多達114種水生生物的體內都發現了微塑料。
  • 地球上的塑料汙染被蜜蜂拿來築巢?!(原創雙語文章)
    不僅僅是湖泊和海洋,塑料已經充斥在全球生態系統中。塑料對於野生動物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廣泛地記錄在案,但一些動物——如園丁鳥和寄居蟹——正在儘自己所能地再利用這些塑料。據2014年的一項報導,加拿大的野生蜜蜂也加入到了回收利用塑料的隊伍當中,他們利用小塊的廢棄塑料來建造蜂巢。
  • 《聯合國塑料汙染條約的商業案例》發布|全球呼籲建立統一標準
    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和美國等國頒布了許多州甚至市一級的法規,其中大部分涉及塑膠袋的使用,其次是陸地上的微型塑料來源。例如,澳大利亞,除了新南威爾斯州,禁止一次性使用塑膠袋已在所有司法管轄區實施。  在歐洲發揮主導作用的情況下,跨界路線的嘗試正在開始。
  • 研究:塑膠微粒汙染已遍及全球,連最偏遠的北極海域也無法倖免
    塑膠汙染在近年引起重視,除了堆積如山的塑膠廢棄物以外,「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塑膠微粒漫布於空氣、海水甚至食物中,就連北極海域也難倖免,最新研究指出,在北極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中有92%為微小的人造纖維,主要來源為洗衣與紡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