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衣服或從工業廢水中衝入海洋的微小超細纖維束正在汙染地球上最偏遠的地區之一。
雖然先前在北極海冰中發現了直徑約5毫米或大約芝麻大小的微塑料,但新的研究發現,微塑料汙染遍及該地區所有區域的海水表面附近。北極,包括北極。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這些微塑料顆粒中有92%是微細的合成纖維-其中大多數是聚酯纖維。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的尺寸,形狀和類型與通過洗衣和紡織品生產從服裝和紡織品中損失的纖維相一致。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兼副教授彼得羅斯博士表示:「從挪威到北極,到加拿大和美國北極水域,微量塑料到達了北冰洋各個角落。」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地球,海洋和大氣科學系。羅斯補充說,儘管北極地區非常偏遠,但它與「我們的房屋,洗衣房和購物習慣」緊密相連。我們大約三分之二的服裝由合成材料製成,包括聚酯,尼龍和丙烯酸。
這些微小的合成纖維可以從工廠或洗衣服的人的廢水進入供水系統。廢水處理廠能夠吸收其中的大部分,但其餘的最終可能流入河流,水道,最終流入海洋。在四艘船上,科學家團隊 在整個北極地區一帶的71個位置收集了海水樣本-從水面以下3至8米(10至26英尺)的深度。該地區從挪威延伸,穿過北極進入加拿大中部北極地區,向下穿過群島,然後向西進入博福特海,橫跨美加邊界。
專家計算得出,在北極範圍內,每立方米水大約有40個微塑料顆粒(相當於每立方英尺1.13個顆粒)。合成纖維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佔92.3%,主要由聚酯組成。東部北極地區(西歐和北大西洋以上)的微塑料含量比西部北極地區(西加拿大海岸線以上和阿拉斯加以上)高三倍。東部的纖維比西部的纖維長50%,並且看起來也更新鮮-這表明在北冰洋遇到的大多數纖維都來自大西洋。
研究人員說,這並不奇怪,因為從大西洋流入北冰洋的水要比從太平洋流入的水多。北極常被認為是地球健康的晴雨表,該地區被認為極度脆弱,特別是在氣候危機的影響下。這些聚酯纖維如何影響人類和海洋野生生物(如鳥類,魚類和浮遊動物),令人擔憂。研究已經在魚類和海洋生物的內臟中發現了微塑性物質,人們擔心人類攝入這種物質的可能性以及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尤其是對於嚴重依賴海鮮的土著社區而言。
儘管有關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的科學仍處於萌芽狀態,羅斯說,我們可以「完全相信塑料不適合任何大小,形狀或飼料生態的生物,並且塑料提供零營養。」他補充說:「科學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表徵和記錄非常複雜的汙染物家族的因果關係。」全球紡織工業每年生產超過4000萬噸的合成纖維,其中絕大部分是聚酯服裝。
許多服裝公司越來越認識到,他們不僅應該在用水,染料,化學物質和排放方面看到自己的足跡,而且「還需要解決對衣物周圍纖維脫落及其產品壽命的擔憂。 。這應該強調與北美,亞洲,歐洲,北半球和最北端的每個人都有密切的聯繫,我們真的不應該期望在那裡找到這樣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