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段)我暢遊在書的海洋,坐著輕舟在三峽之中激流勇進,感受李太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喜悅與豪情,時而又體驗酈道元「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悽涼,不禁潸然淚下。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蕩滌心扉,我不禁大呼「精彩」。
(末端)讀書就像一次旅行,帶我遊遍大江南北,古今中外;讀書又像是跟隨一位睿智博學的老師,一路教我感慨歷史的興衰,讓我隨著書中的情節或喜或悲……精彩讀書行,精彩了我的人生!
評析:首尾呼應是考場作文中最實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況是作者先在開頭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後在結尾時再次強調,照應開頭,從而使文章的中心鮮明突出。
如果說文章的主題是「靈魂」,材料是「血肉」,那麼,結構就是文章的「骨架」。有了堅實的「骨架」,文章的「血肉」才有依附,「靈魂」才有歸屬;假若沒有這個「骨架」,文章的材料就無法安排,主題也就無處寄託了。可見結構對於文章是十分重要的。這裡主要談談文章結構中的過渡與照應。
俗話說:「過河要架橋。」寫文章也是如此。有時為了行文的需要,用一些詞語、句子或段落進行巧妙的銜接。過渡就如同上下文的橋梁,離開了必要的過渡,文段與文段之間就會脫節,巧妙過渡,方能使文章結構完整、周密。首先,過渡可以使寫作者的思路連貫,行文通暢,使文脈暢通,渾然天成。其次,文章過渡得好,自然、巧妙,讀者就不會感到突兀、生硬、令人費解;也不會摸不著頭腦,銜接不上,令人難以通讀。因此,過渡的詞句或段落既要合乎情理地自然轉換,又要儘可能地簡短精煉,不能喧賓奪主。過渡常常用在從一層意思轉入另一層意思的轉折處;由總到分,由分到總的銜接處;由議入敘,由敘入議的變換處;倒敘、分敘、插敘的起訖處。它的任務就是把之章前後的段落、層次連接起來,使人有一種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
照應又叫呼應。是指文章中出現在首尾、前後不同地方的有關內容之間的照顧與回應。照應能使作品結構更加縝密,渾然一體,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
呼應的形式多樣,常見的有首尾呼應、文題呼應、文中呼應等形式,下面分別舉例解說。
1、首尾呼應。
這是指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遙相呼應的方法。各類文章均可應用。它能使文章顯得連貫、嚴謹、和諧、統一,能增強文章的聚合力。
如《背影》:
開頭寫「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結尾寫道:「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分析:首尾作了很好的呼應,既概括了全文,在結構上又給人以整體感。
2、文題呼應。
這是指行文中的各個部分、全部內容都與文題相呼應。行文與標題的照應,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現,清楚明了地表達出文章的主題。如《背影》:
作者在開頭、文中、結尾,就曾四寫背影,呼應文題。使得文章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3、文中呼應。
這就是俗話說的「前有伏筆,後有照應」,文中前後文字有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樣可使結構嚴密,前後連貫,渾然一體。如《十六歲的我》:
在每一段都用相似的句子開頭照應主題。
這些句子有:十六歲的我,告別了童真,可還保留著童心。十六歲的我,告別了年少的懵懂,開始追求成熟。十六歲的我,告別了花季,步入了雨季。
分析:這些句子都是緊扣主題行文的,脈落分明,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