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孩子對爸爸媽媽們講:爸爸媽媽,等我長大了,我要當灑水車司機/我要開攪拌車/我要開挖土車等等這些小小世界裡面的純真期待,每一份期待都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當孩子說「我長大了要當灑水車司機」時,你的回答,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別怕,這不是終點
那個被人民日報點讚的廣西玉林10歲小男孩羅文源,大家應該不陌生吧,這個小小男孩子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每個周末都會去叔叔的修車鋪,幫忙接電線、擰螺栓。小手拿著大扳手,嫻熟地修理電動車,連顧客都誇他修得好。機械的複雜性,要求他必須用心思考每一個零件的作用,這又反過來,讓羅文源在學習上更加有耐心和鑽研能力。所以羅文源成績穩居住班級前五,妥妥地動手能力強、思考敏捷的「別人家的孩子」,人民日報也連連誇讚羅文源「技多不壓身」。
這孩子長大就一定只能開個修車鋪嗎?我看未必!很多領域看似分離,實則互通。今天的大學裡,學科領域眾多,單單和機械相關的就有機電、自動化、電力等領域。就連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行業,都離不開以上學科的跨領域合作。
一位網友評論:「很多小孩,都喜歡拆這拆那搞破壞,正確引導的話,會將這種破壞力,轉化為探索的欲望和創造力。」當孩子開始提問,這正是引導孩子的最好機會:想當司機,因為開車快樂,可以開的還有高鐵、飛機;想當警察,因為可以抓壞人,能抓壞人的還有律師、檢察官;想當明星,因為明星很漂亮,同樣漂亮的還有主持人。
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標準答案。就如伊能靜所說:「孩子的未來,我們誰都沒去過。」
但我們吃過生活的苦,知道生活的難。也許我們無法為孩子找到一條標準正確的路,但至少指引他看到更多的選擇,然後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洛威曾說:「只有一個方法能真正訓練一個人,就是讓他自己去動腦子。」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興趣,引導他主動去思考,在探索中尋找答案。至於孩子想成為什麼人不重要,因為這不是他人生的終點。
本篇【「媽媽,我想開挖掘機」:聰明的父母,從不說這句話】共有上中下三個部分,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