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其實不是西醫術語,只出現在中醫中。脾臟主水,脾臟虛弱,溼氣自然變重,而溼氣也與肝臟、腎臟有關,這些器官的功能發生問題都會導致溼氣的產生。溼氣不僅僅只與脾臟、肝臟、腎臟等有關,還與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等有關。若長期生存在潮溼的環境、食用生冷的食物,體內溼氣也會逐漸變重。在冬天這個寒冷乾燥的季節,人體內的溼氣也會堆積在體內。在冬天,體內溼氣重會有以下表現。
第一,在本就乾燥的冬天,皮膚更加乾燥粗糙,還有紅疹與痘痘,有時候腳上或者手上還會出現奇癢無比的透明小水泡。這是由於溼氣過重導致毒素也隨水氣滯於身體,隨著毒素的增加便表現在皮膚上。
第二,汗臭腳。汗臭腳一般發生在悶熱潮溼的夏天,由於過多的運動導致腳出汗然後悶臭,但在冬天若體內溼氣較重也會出現汗臭腳,這是因為脾臟功能失衡,脾臟積累溼氣,導致腳出現很多的腳汗,再加上冬天穿得厚襪子與厚鞋子,到了晚上腳就非常臭了。
第三,大便溏浠不能成形。大便溏浠不能成型是因為體內溼氣過重,導致糞便水氣過重造成了粘連,而且還會讓糞便粘連在大腸內被重吸收,導致毒素的吸收,體內毒素更加旺盛。溼氣加上毒氣,可謂是「溼毒」橫行。
第四,舌苔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或者舌苔粗糙很厚、發黃髮膩。「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所以舌苔若出現上述表現說明體內溼氣已經很重了。
溼氣重還會導致身材臃腫肥胖,這是因為水汽過多造成了水腫,還會引發食欲不振等現象。溼氣想要祛除其實也很簡單,可以通過多做以下這些事情來減少溼氣。
第一,多喝赤小豆薏仁茶。赤小豆能夠趨勢,還能夠消水腫利排尿,排出毒素,而薏仁可以利水滲溼、清腸排毒、健脾止瀉、美容養顏。赤小豆薏仁茶做法簡單,將赤小豆與薏仁放入鍋中同煮至熟爛即可飲用湯汁。
第二,多泡腳、泡澡。腳部穴位較多,與脾腎肝均相連,多泡腳能夠活血通絡,排出體內溼氣,泡腳時可以加入艾葉或者生薑。泡澡的功效也差不多,以熱逼走溼氣,泡澡時不宜空腹以免發生暈倒。
第三,多做有氧運動,讓身體排汗。運動可以排汗,排汗能夠帶出體內的水氣也利於毒素的排出,還能夠強健筋骨、提高免疫力。有氧運動還能舒緩心情,減少壓力,平壓肝火,利於脾臟。
第四,定期汗蒸。汗蒸時會流出大量汗液,可以帶走身體內的溼氣與毒素,加速深層排汗導出體內毒素。汗蒸還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循環,使溼氣與毒素更快得排出體外。汗蒸一周一次即可,汗蒸後三小時不要洗澡。
第五,姜敷關元穴。關元穴可以培元固本,利水下尿,還能強健身體。找到此穴位後,用熱水浸泡過後的薑片敷在關元穴上片刻,每日堅持,可以緩解腎虛導致的溼氣過重。
在上文中也提到溼氣與「吃」有關,有些食物吃多了也會加重溼氣,若人體內溼氣重,那麼就應該少吃以下溼氣重的食物。
第一,酒精類食物。酒精類食物會破壞腸胃功能,從而導致脾臟虛弱,體內溼氣逐漸加重。所以例如紅酒、白酒、果酒等等食物都不應多吃。
第二,生冷食物。生冷食物例如冰淇淋、冰酸奶、火龍果、生菜等等,都是屬於生冷食物,此類食物會刺激脾胃,同樣會導致腸胃虛弱,影響體內的水汽排出,導致溼氣過重。
第三,貝類海鮮、河鮮。貝類的海鮮與河鮮多為屬性寒冷的食物,例如牡蠣、蚌肉多等等都是寒冷的食物,雖然營養豐富但多吃他們不能夠幫助排溼還會導致體內溼氣更為嚴重。
第四,油膩食物。油膩的食物仍然會對腸胃造成不適,且容易造成分糞便粘連,這對體內溼毒的加重起著推動的作用,所以例如燒烤、油炸、蛋糕等食物需要敬而遠之,不去食用。
溼氣重但是不加以控制與修養,那麼就等於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可能現在溼氣重發於體表的症狀不是很明顯,但是久而久之,在不久的將來總會爆發出來,到時候再後悔就為時已晚了。那麼,就從今天開始,慢慢遠離溼氣,奔向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