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當父母以後常常會遇到:孩子想要多看一會兒電視、想要晚一點睡覺、想要多吃一塊餅乾、不想要吃蔬菜、不想去學習、吃飯前還想要吃零食……
面對孩子這些要求,父母常常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如果處理不好的話還會和孩子鬧得很不愉快,要麼搞到家裡雞飛狗跳,要麼大人小孩一整天都悶悶不樂的。
這些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畫面,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著名的沃頓商學院教授Stuart Diamond指出,如果父母學會一點談判的技巧會對自己的育兒工作給予很大的幫助。這些技巧不需要有多特別,但是他足夠讓你和你的孩子變得「容易商量」。
開始談判前,要記住三個準則
一,如果父母能增強孩子的權力感和安全感,他們會心甘情願地為此「放棄」很多東西。
威脅孩子,只會讓孩子更缺乏安全感。
因此,無論是長期、中期還是短期的威脅,都非良策,這只會令孩子竭盡全力去尋找一種自我保護之法。
二,哭鬧是表達的下下策,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溝通渠道。
看上去,孩子更喜歡用哭、鬧和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實上,孩子並不喜歡哭泣。哭泣時一種受到挫折,不愉快的跡象。哭的時候其實小朋友自己身體上也會感到不適。
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是與人交流的方法和渠道。
三,孩子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分為兩類:自己喜歡的東西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孩子與我們的談判其實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他們一直在爭取更多喜歡的東西:冰激凌、更多看手機的時間、更多的玩具、更多玩耍的時間。
為了獲得這些東西,孩子通常都會願意拿其他東西進行交換。
談判的過程中離不開的關鍵詞
了解與尊重
了解孩子的想法,能夠幫助我們及時找到下手解決的點。
想要解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問一句為什麼?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會發現,是真的有用。
Stuart Diamond教授提到「人們就會很容易運用權力單方面決定談判結果,可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曇花一現,因為人們沒有找出、了解並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
當孩子在快要吃飯前提出要吃零食,我們可以問一句「為什麼現在想吃啊?」
這樣我們就能迅速了解到孩子是餓了,還是純粹是嘴饞,對應的也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是餓了我們可以提前給孩子吃一些已經做好的菜,或者給他們吃一塊餅乾,並告訴他們快好。
如果孩子饞了,不要否認他的想法和感覺,我們可以將問題變成:「如果你想吃零食,我們改吃香蕉好嗎?」或者「那留一點肚子,待會吃飯才吃得下。」
這樣說效果會大為不同,因為這裡包含了尊重。
真誠的傾聽與交流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那就想想你是否認真地聽過他們說的話。」孩子總是看到什麼就學什麼,之後才會懂得其中的道理。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停下來聽你說話,父母就需要先停下來聽他們說話。
英格蘭和威爾斯進行的一項研究當中,幾乎75%的青少年認為,家長是否傾聽他們說話、理解他們是影響他們和父母之間關係的關鍵。如果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願意傾聽他們說話並理解他們,那麼即使在他們很小的時候,他們也會更有自信,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和決策能力都會得到發展。
有時候,孩子想看電視只是為了「放鬆一下」。也許他還沒能進入狀態進行學習。這些是需要我們平時通過「不加批評的傾聽」才能讓孩子沒有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父母要學會就孩子腦海中的想法和他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不要企圖欺瞞他們,更不要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如你,就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你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一個成年人,他會作何感想。
通過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說話,我們最終會明白到:孩子所做的一切並是真的想和我們作對,只是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不要事事揪著,明確最終目標
區分主次輕重也很關鍵,不要總是糾纏於瑣碎的小事。
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地糾正著孩子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在孩子看來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壓力,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崩潰和放任自我,並不能真的讓他們做出合理的行為。
其次,孩子自己也是有情緒、有壓力的。如果孩子那天看上去不開心、沮喪、難受,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可以對他們吃薯片、多玩一會電腦遊戲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
Stuart Diamond教授認為,如果你沒注意到孩子的減壓需求,他們之後也許會求助於你絕不會喜歡的方式——抽菸、喝酒、吸毒。
至於那些事關安全、健康、法律、道德和禮儀,則不能有商量的餘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地加以學習,並將其與責任聯繫起來。
如果你兒子把麵粉撒得滿地都是,幽默對孩子就十分有效。你可以說:「哎呀!你打算在地板上烤蛋糕嗎?」然後你可以補充說:「我想我們得把它清理乾淨。」之後,你們就可以一起將地板清理乾淨。
大人也會笨手笨腳、也會不小心打翻水杯、也會犯錯誤,我們不要將這些事情與孩子的人品或聰明程度扯到一起。這樣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才能學會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在一旁自責和難受。
如果可以試著和孩子角色互換一下,你來扮演小朋友,小朋友扮演你,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理解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還能讓作為父母的我們知道我們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在小朋友聽來是什麼感覺。
不要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說話,不管大人還是小孩
情緒化只會引起連鎖反應,令情況惡化。情緒波動越大,就越不會去傾聽,就越無法實現你的目標。
我們常常覺得只有大聲說話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除了在危急情況下可以喚起他人的注意力之外,大喊大叫幾乎毫無用處。只有你保持冷靜,你的孩子才能冷靜下來。
如果他們在房間裡亂扔食物,你可以說:「這真有趣。」
你還可以告訴他們,「如果食物扔在牆上,就會留下食物痕跡,我們就要重新油刷過這面牆。這樣,就需要花一筆錢買油漆,花一段時間去粉刷牆壁,我們就不能像以前一樣經常出去玩或者經常給你買玩具了。」
如果父母在氣頭上,估計一頓脾氣之後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做錯的點在哪裡。只有我們清晰地表達出了我們的觀點和想法,在孩子腦海裡留下的才會是我們的話,而不是我們發脾氣時的樣子。才會對我們的話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是我們發脾氣的模樣。
每當這種大家都大發雷霆,大吵大鬧的狀況發生時,都應該開個家庭會議對這件進行討論,防止下次再發生類似情況。
這是在校正家庭裡的解決辦法,而不僅僅是解決問題。
最 後
與孩子「談判」最重要的時不要忘記你的目標。
很多父母想到的都是短期目標:做家庭作業、不要尖叫、打掃自己的房間。
但是當我們深入地想一下,就會明白這些短期目標都是聯繫著我們對孩子的長期目標:讓他們成長為事業有成、勇於承擔責任、富有愛心的人。
只有牢記這個最終的目標,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就有了清晰的方向,也知道了該怎麼解決。
記住,父母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時間更長些,經驗和技巧也會更豐富些,所以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教自己的孩子——要教到他們學會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