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套廣播體操針對上班族,增加了一些頭、肩、頸、肘、手部的動作,對增強身體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劉沂
今天,國家體育總局將正式召開第九套廣播體操的推廣發布會。至此,已經實行了整整14年的第八套廣播體操,也將退出歷史舞臺。自從1951年國家推出第一套廣播體操至今,廣播體操已經走過了整整60年的歷程。它伴隨了整整三代國人的成長,在上個世紀後半葉,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8月8號全民健身日這一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裡,隨著第九套廣播體操的推出,必然會勾起國人的一次集體回憶。日前,成都商報記者專程前往北京,採訪了第六、七、八、九套廣播體操的責任編輯劉沂女士,第六、七、八套廣播體操的喊操員張仲霖老師,以及第8套廣播體操模特、第九套廣播體操喊操員張萍老師。本報將分兩期,向廣大讀者講述了那一套套廣播體操背後的故事。
興起
當年足球籃球都沒廣播體操「火」
據有關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壽命低到令人咋舌的3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20%。為了提高國民體質,1951年,第一套廣播體操應運而生,當時所引起的轟動效應,是如今的人們所無法想像的。上世紀50年代,蘇聯詩人吉洪諾夫來華訪問,曾如此描述道:「北京人出來做廣播體操,把最後一個夢魘趕出夢鄉,城裡整齊的大街小巷,一下子變成了運動場。」一回想到那時的情景,已經59歲的劉沂就熱血沸騰。
劉沂是北京人,1952年出生的她剛好趕上廣播體操在國內最為「流行」的時候,她回憶道:「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人們的娛樂活動、文體活動都少之又少,除了上班就是下班,人們的生活十分單調,加之經濟條件不好,根本沒有錢去搞專門的體育鍛鍊,所以集體做廣播操,就成為了人們最為喜愛的運動,比足球籃球還「火。那時候做操的操場都是土的,或者用煤渣鋪成的,也沒有錄音機,都是用老唱片放廣播操的音樂。」
對廣播體操的喜愛,也影響了劉沂此後的人生道路,9歲時,她就因為身體協調性和柔韌性都很好,被選進了當時的北京市西城區業餘體校,隨後進入著名的什剎海體校,專業就是體操。儘管後來因為文革而未能成為專業體操運動員,但這段經歷卻讓她受用無窮:先是上山下鄉期間,因為打小練做廣播體操打下了良好的身體基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劉沂卻很少生病;後來,又因為她曾經的體操運動員經歷,讓她得到了上北京體育大學的機會。大學畢業後,劉沂被分配到東北師範大學做了一名體操老師,1978年,她被調到人民體育出版社,成為了第二編輯室的一名編輯。1980年,當時的國家體委準備重新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廣播體操,因為對廣播操的了解,以及曾經的體操運動員經歷,編撰新的第六套廣播體操的任務,就落到了劉沂頭上,「當時我們那個編輯室,是專門編撰體育技術類圖書的,10來個編輯各有各的側重,我的側重項目就是體操,所以當時領導叫我來幹這個事,我一點也不吃驚。」
編撰
每編一套操短則半年,多則一年
剛剛接到編撰第六套廣播體操的任務時,劉沂並不是很重視,只是當作一件普通的讀物去做。但隨著工作的進行,她發現這個東西的分量太重了,「當時的國家體委,聯合了很多部委來推廣這個東西,第6套在很短的時間內印了3次,一共70多萬份,你可以想像當時這個東西有多受重視了。」正因為重要性,整個編操以及編撰過程十分複雜和漫長,劉沂說:「每編一套操,短則半年,多則一年,一套操編出來後,要反覆地拿到各行各業去徵求不同意見,必須要讓不同年齡不同工種的人都覺得這個操做起來舒服。此外還要測量人在做完一套操之後的血壓、脈搏等,把體操動作都確定後,還要再找專業的人為體操作曲配樂,最後才是出版發行。」
劉沂回憶,在自己時間跨度達到30年的廣播體操編撰生涯中,也曾經出過一些錯誤。但值得慶幸的是,都在正式出版前將錯誤找出來進行了修正,「其中最驚險的一次,是在第八套廣播體操的圖樣即將付印前,我突然發現了一個錯誤,本來的動作應該是雙手握拳,手心相對,但圖上卻印成手心向下了。我趕緊找人用電腦軟體硬生生的把手的方向『擰』了過來。」此外,配圖的文字說明,也是十分講究,在編輯出版之前需要反覆修改。「編廣播操不是上體育課,不是做做示範、口頭講解一下就行了。這是要通過出版發行、以文字和掛圖的形式與全國人民見面的,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文字說明。」此外,這個文字說明,也一定要適合大眾,不能過分專業化,劉沂說:「因為在當時,廣大人民的體育素養很低,對於體育名詞更是毫無概念。如果只說一句『原地踏步』,說不定都理解不了,連踏步都不知道怎麼踏了。」
改變
針對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上班族
從1981年到2011年,在長達30年時間的廣播體操編撰過程中,劉沂最大的感受,就是廣播體操越來越講究美感了,她指著第一套廣播體操的圖解告訴記者:「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色,前五套廣播體操很單調,就是單純的左右左,但到了第六套就有點不一樣了,文革過後,人們已經有了一點美的意識,比如這個轉體動作,就是體操的一個造型,你要說它有什麼太大的鍛鍊價值,也說不上,但它擺了一個姿態,給人一種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