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食品安全熱點六:自加熱食品遇發展瓶頸 專家解讀:「自加熱包...
2019年9月央視曝光自熱火鍋發熱包存在安全隱患,自熱食品被列入動車「黑名單」引發輿論對自熱食品安全警示問題的關注。重慶、四川、上海、北京、江蘇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在我國,自加熱食品始於軍需,隨著自加熱技術進入民用以後,在消費升級的帶動下,以自熱火鍋為代表的自加熱系列產品得到快速發展,除了常見的自熱火鍋、自熱米飯以外,還有自熱的粥、麵條、米線、湯等,種類多樣,滿足了消費者在更多消費場景下對熱食的迫切需求。 路福平表示,儘管自加熱食品安全性總體可控,但「自加熱包」的安全風險應予以充分關注。
-
半數受訪者認為自熱食品不安全,行業安全標準有待統一規範
發熱包安全警示:執行標準不統一,丟棄信息不詳細 課題組分析了9款自熱食品發熱包的生產信息和注意事項,發現發熱包執行標準不統一,有個別發熱包僅標明產品型號。 建議:自熱食品有風險,應儘快出臺統一的安全標準 目前市面上的自熱食品普遍缺乏統一的安全標準,尤其是發熱包執行標準,導致有產品並未明確標註執行標準,因此制定統一規範的行業標準需儘快提上日程
-
自熱食品步入快車道《食品用發熱包》團體標準發布正當時
在自熱食品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之際,由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自嗨鍋品牌協辦的「領創一人食經濟新品質,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暨自熱方便食品標準化研討論壇」在京舉辦。在會上,不僅政產學研各方嘉賓對行業現狀和發展作了深入探討,自嗨鍋與重慶標準化協會聯合起草制定的《自熱食品發熱包》團體標準也正式發布。
-
「自熱火鍋」加熱時會釋放氫氣,用完丟棄的發熱包存爆燃隱患
測試結果顯示,測試的發熱包均屬於「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或混合物」。專家解釋,如果發熱包反應後釋放出的氫氣量,在環境中正好處於氫氣的燃燒極限,也就是空氣中氫氣的佔比達到4%-75.6%之間時,就有可能引發燃爆的風險。專家還強調,在一些密閉或半密閉的空間,比如車內,都會存在類似風險。
-
方便火鍋暗生風險 加熱原理:加熱包暗藏安全隱患
命名五花八門、存在安全隱患、行業標準缺失……打著「方便」字眼的新型火鍋走俏市場,背後卻問題多現 「方便火鍋」野蠻生長暗生風險 在日前閉幕的「第九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現場,一種新型的「方便火鍋」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
自熱食品發熱包首項團體標準發布
由於自熱食品行業產品利潤高,自熱技術成熟,因此準入門檻低,短時間內行業湧入大量企業,呈現井噴式發展。但由於缺乏統一完善的行業標準,各家企業執行自己制定的企業標準,引發了行業亂象。而自熱食品中的發熱包的安全問題,更是自熱食品被詬病最多的。一些廠家生產的發熱包,加水後馬上開始發熱,也有的廠家生產的發熱包,加水後5分鐘都沒有發熱。這給消費者帶來不好的體驗。
-
一人食火爆不忘安全與健康,《食品用發熱包》標準開啟自熱食品行業...
人民健康總經理萬世成在會上表示,「本次會議在自熱方便食品行業迎來發展新階段之際召開,致力於加快行業監管與標準制定日程,從而有效扼制自熱方便食品行業的無序亂象,營造更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發展環境。「統一的標準和規範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關鍵之舉。」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副司長申敬旺肯定了自嗨鍋積極主動參與標準制定的企業自律的行為,並表示這將在行業標準化制定中發揮積極作用。
-
自熱食品發熱包含危險化學品 標準亟待制定
不久前,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通報了對20件自熱方便火鍋類產品的測試情況,證實了這類產品在加熱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而關於該類產品本身及其內含發熱包的安全管理問題,我國尚未出臺相關的國家及行業標準予以規範。那麼,哪些場景使用自熱火鍋容易發生危險?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又該如何建立?
-
網紅食品正在成為食品安全的「高發地帶」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自熱火鍋」「自加熱包」「自加熱食品」是最受關注的網紅食品之一,而且還是一個讓人「不明覺厲」的「高科技網紅」。所謂「自加熱食品」,是指以無火焰自加熱器對食品加熱、快速復熱至可食用狀態的產品。最早,這是為野外環境下的餐飲而開發的特殊方便食品。
-
專家解讀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自加熱食品 須跨過「自加熱包」安全這道坎 解讀專家:路福平(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 自加熱食品是以無火焰自加熱器對食品加熱,快速復熱至可食用狀態的產品。近年來,以自熱火鍋為代表的自加熱系列產品得到快速發展,除了常見的自熱火鍋、自熱米飯以外,還有自熱的粥、麵條、米線、湯等,種類多樣,滿足了消費者在更多消費場景下對熱食的迫切需求。 儘管自加熱食品安全性總體可控,但「自加熱包」的安全風險應予以充分關注。由於自加熱食品是利用發熱劑和水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給食品進行加熱。
-
自熱火鍋發熱包破損頻發投訴 市場急速膨脹導致發熱技術良莠不齊
在自熱火鍋井噴式發展的同時,發熱包的質量安全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一位匿名用戶在5月2日通過黑貓投訴平臺向自嗨鍋官方微博反映:「在超市買了一個自嗨鍋,按照正常流程加熱了一段時間以後打開發現發熱包炸了,裡面的白色物質都溢出來了,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如果誤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希望能給個解釋。」
-
《食品用發熱包》團體標準發布 促進自熱方便食品行業規範發展
由此可見,主打方便快捷的自熱方便食品已經成為了很多消費者生活中的選擇。在市場急速擴張時,自熱食品生產廠商卻良莠不齊,由於自熱食品發熱包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爆炸事件也時有發生,引發消費者投訴。為解決這一掣肘行業發展的短板,規範自熱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8月11日,自嗨鍋品牌參與起草的《食品用發熱包》團體標準在京發布,並將於2020年9月5日正式實施。
-
自熱速食食品走紅 亟待完善安全標準
自熱食品走紅以來,引圍繞其安全性的討論便不曾斷絕,尤其是包裝與發熱技術的組合下,包裝材料與品質制約著產品的安全性。據某自熱速食品牌從業者李先生介紹,自熱食品的加熱原理是利用發熱包內的物質與水接觸,釋放出熱量,上層食材鍋內的食物吸收熱量後溫度升高。
-
自發熱食品加熱不當會燙著? 應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自發熱食品加熱不當會燙著食用加熱前一定要看懂照說明書規範操作最近,讀者張先生在超市裡看到了一款自發熱食品,幾分鐘的時間一碗熱騰騰的飯菜就好了,食用起來也十分方便。不過,張先生也發現,有人說自發熱食品容易發生危險,操作不當的話,噴出的熱蒸氣會燙傷自己。
-
氧化鈣和鋁粉做發熱包 網紅自熱火鍋會不會變炸彈?
結果顯示,3成樣品食盒在加熱後會出現變形。而且,自熱方便火鍋產品具有自發熱持續高溫的特點,關於該類產品本身及其內含發熱包的安全管理問題,我國尚未出臺相關國家及行業標準予以規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發熱包屬「危化品」密閉空間裡有爆燃隱患發熱包的成分及含量決定了自熱方便火鍋產品的發熱效果和釋放的氣體,本次測試中有18件樣品的發熱包標註了主要成分及對應企業標準代號。
-
「自熱食品」發熱包威力有多大?塑料瓶受熱炸裂
近年來,自加熱方便食品日漸風靡,特別是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自發熱食品以其便捷、速食的特點備受青睞。但是,新聞報導中因自熱食品產生傷人事故也在提醒大家吃自熱食品還是得「悠著點」。那麼自熱食品發熱包「威力」有多大?濟南時報·新時報「真相2.0欄目」通過模擬實驗為您尋找答案。
-
自嗨鍋再獲融資 自熱食品行業仍需跨越品控安全關
在自熱食品相關微博話題中,自熱食品安全問題關注度相對較高,網民投訴主要集中在安全隱患方面。 圖片來源於「微熱點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自熱食品行業網絡關注度分析報告》 自熱食品的加熱包,核心原理就是中學化學就有教的「生石灰遇水發熱」,為了保證安全,在生產時還加入了碳酸鈣
-
自帶發熱包的自熱米飯危險嗎? 記者實驗:加熱溫度超120℃
近日,市民胡女士告訴記者,杭州、金華等地流行起一種「自熱米飯」的食品。這種新式的「自熱米飯」,只需要撕開外包裝,倒入涼水,自帶的發熱包就會和水自動混合升溫,將米飯加溫或者燒熟,之後便可食用。儘管用起來很方便,但胡女士還是對「自熱米飯」的安全性有些擔憂:「加熱時有很大的噗噗聲,而且裡面的菜都是真空包裝的,如此高溫加熱食品會不會有危險?」
-
自發熱火鍋的原理是什麼?有安全隱患嗎?
「一杯冷水吃火鍋」的自發熱小火鍋,可以說是網紅食品了。這種火鍋不用火、不用電,只需一瓶水,15分鐘左右就可以讓人吃上香飄四溢的小火鍋。因其操作方便、口味眾多,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不過,這種自熱方便火鍋是否存在著安全隱患呢?
-
自加熱食品能上高鐵嗎?民警:能帶,但建議不要帶
自加熱盒飯、自加熱火鍋是一種新型的方便快餐。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發熱劑和水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給食物加熱。自加熱食品食用方便,因此受到不少人的歡迎,有人還把它帶上高鐵動車。前不久,有網友爆料在乘坐高鐵動車時,親眼見到有乘客食用自加熱食品,那熱氣騰騰景象挺叫人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