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大部分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各位爸爸媽媽們還好嗎?那些新入幼兒園的小朋友,新入一年級的小學生,還適應嗎?是哭得稀裡譁啦,還是愉快地背上小書包呢?有沒有被入學焦慮症打敗?
新入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害怕的是父母分離,那為什麼新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也會出現入學焦慮呢?因為和幼兒園以玩為主不同,進入小學,就意味著正規的學習生活開始了,此後孩子們會面臨著考試、競爭、排名。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傳達給他們的期待和壓力。
《梅梅在學校的第一天》這本繪本,就講述了進入小學第一天的梅梅,她的焦慮和擔憂。
梅梅擔心:「如果其他小朋友不喜歡我怎麼辦?如果只有我不會寫字怎麼辦?如果我想媽媽了怎麼辦?」為此,她百般不願意上學。
雖然梅梅勉強跟著媽媽來到了學校門口,她還是不願進去。梅梅爬到了樹上逃避。
這時候,另外一個小女孩羅茜也爬上了樹,她告訴梅梅,她也不想上學,因為她也有擔心的事情:「如果沒人和我玩怎麼辦?如果讓我朗讀課文怎麼辦?如果我想爸爸了怎麼辦?」
緊接著,出現了第三個人物,一位高個子女士爬到了樹上,她叫珀爾老師。
珀爾老師說她也不想上學。因為她擔心孩子們不喜歡她,擔心自己會把單詞寫錯,還想念自己的貓咪。
聽完珀爾老師的話,她們三個人都笑了,因為她們擔心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梅梅說:「我真高興不只有我一個人這樣。」
羅茜說:「你們不用害怕沒人喜歡你們,因為我就很喜歡你們。」
珀爾老師說:「你們也不用害怕自己閱讀和寫字的時候犯錯,學校就是學習新東西的地方。」
她們終於打消了顧慮,三個人爬下樹,手牽手走進了學校。
這是一本溫暖的小書,也是一本幫助孩子走出入學焦慮的治癒繪本。我們可以看到,真正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是同理心。
梅梅本來在獨自煩惱,為了逃避上學,不惜爬到樹上,是小女孩羅茜爬上來,打破了僵局。
他們倆都擔心在幼兒園的交友問題,離開了幼兒園熟悉的朋友,孩子進入小學,要面對一群新的同學,怎樣才能讓自己被喜歡、被接納呢?怎樣才能交到新的朋友呢?但她們的實際行動,其實已經讓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
這裡有個小細節,梅梅看到羅茜時,主動說:「你想來塊餅乾嗎?」父母們可不要小瞧了梅梅說的這句話,用小零食、小玩具開啟社交第一步,是最有效的方式。橙子回老家過暑假,就是用這個方法,讓隔壁鄰居小哥哥來和她一起玩的。
梅梅的出現,讓友情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關於學習的問題,似乎還是無解,因為她們倆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此時出現的珀爾老師給了她們答案,告訴她們學校就是學習新東西的地方。
珀爾老師的擔憂,讓孩子們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原來不只有小孩子害怕上學,老師也會害怕。小孩子擔心自己學不好,老師擔心自己教不好。這一份共同的擔心,讓她們互相理解,互相慰藉,最終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我們可以再觀察一下珀爾老師剛上樹,和她們相互安慰的兩幅圖:珀爾老師剛剛上樹的時候,她坐在右邊,兩個孩子坐在左邊,她們之間是是學生和老師,是對峙的關係。
等他們表示大家有相同的擔憂時,三個人都坐到了右邊,兩個孩子親密地和老師坐到了一起。這裡能看出來,她們之間達成了心靈上的諒解,她們都是自己人了。
這本書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那就是孩子們擔心的三個問題中,最後一個才是想爸爸媽媽。
幼兒園的小朋友往往會把和父母分離看作是最難接受的事情,因此,會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分離焦慮症。橙子去年剛入園的時候,分離焦慮症嚴重到絕食抗議。但是到了小學,和父母分離顯然已經不那麼可怕了,他們的頭等大事是怎樣交到新朋友,以及怎樣應付學習。
這樣的發展規律,也符合心理學大師埃裡克森提到的心理社會發展的階段。孩子在3-6歲的時候,會從媽媽的懷抱中離開,學會獨立,所以在離開的時刻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到了6-12歲,他們就開始學習新技能了,而學校正是給孩子提供各種技能的場所。
心理學家認為:「與其他時期相比,兒童在小學階段的表現更能決定他們未來是否成功。」而順利度過入學的第一天、第一周、第一個月,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讓孩子適應上學、喜歡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