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們,大家上午好,四家曾村『小喇叭』開始廣播了,今天首先播報的是防溺水宣傳六字歌。」暑假開始後,在博羅縣公莊鎮四家曾村,「小喇叭」清甜的聲音在空中迴響。對於這些「興莊小喇叭」,村民耳熟能詳,紛紛為此點讚。從疫情時的防疫宣傳,到平時播報村裡的好人好事、垃圾分類知識、防溺水知識等,「興莊小喇叭」用甜美童音,以小見大的傳播方式,通俗易懂、鮮活生動的語言,用「身邊事」解讀「大政策」,把滿滿的正能量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群眾生活日常。
40名小學生擔任全鎮9個試點村(社區)的志願廣播員
7月29日,在四家曾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身著黃色小馬甲的「興莊小喇叭」小志願者廖鈺靜和熊凱珊坐在電腦前,手握話筒,念著收集整理的防溺水宣傳六字歌,向村民播放防溺水、垃圾分類「好聲音」。
公莊鎮文明辦負責人劉偉介紹,去年12月底新時代文明實踐「興莊小喇叭」正式開播。「公莊鎮地處山區,教育資源相對貧乏,如何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助力孩子健康成長並達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目標?於是我們就探索開辦了『興莊小喇叭』。」劉偉說,該鎮融合鎮、村、校三方資源,由村文明實踐站「搭臺」,學生「唱戲」當主播,播報村中大小事務,潛移默化地傳播文明理念,也讓街坊之間更和諧,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目前,公莊鎮選取了四家曾村、鵲樓村、松園圍村、陂頭神村、梅州圍村、溪聯村、大陂村、桔子社區、獺子社區等9個條件相對完備、人員較集中的村(社區)作為試點,從全鎮小學生中挑選出了40人擔任全鎮9個試點村(社區)的志願廣播員。其中,四家曾村、松園圍村、陂頭神村等三個村作為試點先行村已率先開播。
讓「興莊小喇叭」成為家喻戶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響亮品牌
孩子們充滿童真的聲音,不僅關注度高,還更富親和力、感染力,而發動村裡的孩子播報村裡的事,「興莊小喇叭」信息傳遞接地氣、生動,村民願意聽聽得懂聽得進。
劉偉介紹,「興莊小喇叭」特別注重本地性,兩名小廣播員以互動的形式,播報鎮村新鮮事、村裡的好人好事、民生實事、重大事件、國家政策等。已開播的三個村裡,「興莊小喇叭」播報了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展示村裡的新變化。比如,四家曾村有一期播報就從小學生眼中的中國夢談起,鼓勵大家腳踏實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我在節目裡和小夥伴們分享了我的夢想,那就是長大後當老師!」廖鈺靜認真地說。
「興莊小喇叭」開播以來,小志願者們明顯進步了。「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播音,還有如何準備播音稿子,我覺得自己的膽量更大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而且我還能為村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覺得很自豪。」廖鈺靜說,「興莊小喇叭」讓她更了解家鄉,更關注家鄉的變化,更熱愛家鄉和祖國。
「興莊小喇叭」在小志願者們心中播下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火種,藉助童音,以更鮮活、更接地氣的方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惠民富民政策、科技健康知識、思想道德風尚等送到群眾身邊,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童音最富感染力,也是最有價值的宣教媒介,選取青少年學生播送主流價值內容,最能達到守正創新宣傳教育群眾的目的。」劉偉說。
村民熊東源表示,「興莊小喇叭」已經播放一段時間了,孩子們聲音悅耳,經常能聽到村裡的一些情況介紹,還有好人好事等,特別是疫情期間一些防疫知識,他都是從「小喇叭」裡聽來的。「我的鄰居平時不關心村裡的事,以前不出門,『小喇叭』播報以來,他會經常出來和我們聊聊村裡的事,鄰裡關係融洽了很多。」
「我的孩子也是一名『興莊小喇叭』志願者,這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她每次都很積極熱心地參加播報,我每次都留意聽孩子們在播報什麼,垃圾分類、環境衛生宣傳等經常都能在廣播裡聽到,孩子回家後也會經常跟我們講要怎麼做。」村民黃小容說。
接下來,公莊鎮計劃將「興莊小喇叭」實行項目化運營,集中資源在試點村有計劃地逐個開展每周一播活動,繼續加強特色宣講,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居民身邊,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興莊小喇叭」成為公莊百姓心頭的「最美好聲音」,也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響亮品牌。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