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壘神荼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兩位門神。一個叫神荼(一般讀作「shēn shū」),一個叫鬱壘(一般讀作「yù lǜ 」)。神荼一般位於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而鬱壘則位於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顯得閒自適,兩手並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輕撫著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兇的美好願望。
門神老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守衛門戶的神。門神來源於鬼神信仰。是鬼神世界中的小神之一。這些小神與天地祖先之神不同,它們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係。《禮記·祭法》鄭玄注說:「……此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遣告爾。」又引《樂記》說:「幽則有鬼神,是幽暗之處有細小之鬼神。」這些小神遍布在人們周圍,監察人們的言行。是故舊時民間風俗,把門神的畫像印出來,貼在堂屋前面左右兩扇大門上,逢年過節須敬門神老爺,以保護一家人一年四季平安無事。
門是房屋的臉面,在整個房子中佔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家庭祭祀,門為五祀之首。五祀是古代家庭中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門主出入,後世演變為門神。「門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喪大記》鄭玄註:「君……釋藥、禮門神。」《類說》卷六引《荊楚歲時記》云:「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讀作shēn shū),右鬱壘(讀作yǔ lǜ),俗謂之門神。」是鎮邪驅鬼的神。
貼門神的風俗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以前。漢代王充《論衡·訂鬼》云:「《山海經》又曰: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裡,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貼門神的風俗蓋自此始。民間傳說神荼、鬱壘相貌兇惡醜怪,但沒有固定的畫像。各地不一樣。所以更多的地方以桃符代之。《荊夢歲時記》載:「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引《皇朝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鬱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這就告訴我們,門神的畫像,貼的方位、大小規格都是有出入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大年初一太陽升起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大門上換上新的桃符以祝新年。王荊公《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中古以前民間相傳的門神。
唐代以後,又以秦叔寶、胡敬德(尉遲敬德)為門神。傳說唐代宮中鬧鬼,太宗夜不能寐。《三教搜神大全》卷七云:「……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呼號……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寶出班奏日:『願同胡敬德戎裝立門外以伺。』太宗準其奏,夜果無警。」因此唐太宗令人畫秦、胡二將形象貼於官門左右,自此鬼魅邪崇以息。貴族之家大書「秦軍」、「胡帥」字樣貼在門上,以為門神。民間傳言二人畫像能鎮邪驅鬼,將其畫像作門神,故相沿為習至今。
《燕京歲時記》載:「門神皆甲胃執戈,懸弧佩劍,或謂為神荼,鬱壘,或謂為秦瓊、敬德。其實皆非,但謂之門神可矣。」這段話就很明確的告訴我們,門神演化到後來,就沒固定是神荼鬱壘,還是秦瓊、敬德了,只要能驅鬼鎮邪就謂之門神。形象和名稱逐漸模糊。因此,有些地方把鍾馗也當作門神。
但鍾馗不是門神,而是神話傳說中的打鬼英雄。宋·沈括《補筆談》記載:唐代開元年間。「明皇講武驪山,還宮痁(古代病症。即瘧疾)作,將逾月,忽一夕夢二鬼,一大一小。其小者……繞殿而奔。其大者……捉其小者,刳目而啖之。上問大者日:爾何人也?奏日: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夢覺,痁若頓瘳(病癒)。而體益壯。」唐明皇因此命畫工吳道子按夢中所見形象畫成圖像,懸於宮中。「上大悅,勞之百金,批告天下。」傳至民間,成為捉鬼驅邪的人物。並產生「鍾馗嫁妹」等傳說故事。成為小說、戲劇的題材。崑劇、京劇、川劇、滇劇等都有「鍾馗嫁妹」的劇目。明代煙霞散人所著《斬鬼傳》、雲中道人著《平鬼傳》,俱是寫的鐘馗打鬼的故事。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指出:「其近於呵斥全群者……取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其隱情,然詞意淺露,已同嫚罵,所謂『婉曲』,實非所知。」唐宋以前,百姓在除夕時懸掛鍾馗像;唐宋以後,改在端午節懸掛。有的家庭,長年掛在家神側旁,四時供祭;有的則乾脆貼在大門上代替門神。其實非門神老爺。作門神之因,能驅鬼除邪也。
敬門神的風俗不僅漢族沿習,少數民族也有。如苗族、土家族在蓋房、換門、新家長在上任或家中發生災難時,都要舉行敬門神的儀式,以祈禱人財興旺,鬼不入門。解放後,敬門神的風俗逐漸消失。門神由門畫、年畫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