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蘇聯軍事專家對志願軍的看法和幫助

2020-12-12 騰訊網

作者:忠君愛國洪承疇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803090/answer/730566845

與此同時,蘇聯還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經濟專家和技術人員,並同意邀請中國人員赴蘇學習。韓戰開始之時,中國政府請求蘇聯政府延長正在中國工作的126名蘇聯專家的期限,時間為一年,同時要求蘇聯接納一批中國的經濟工作人員(133名幹部和33名翻譯)到蘇聯進行考察和學習,時間為3個到半年。這兩項要求都得到了滿足。到1952年3月,在中國已有蘇聯的顧問和教師332名,各種技術專家471名。因有些專家回國,1952年9月21日周恩來又致函莫洛託夫,要求1952-1953年向中國派遣239名專家。這些專家顧問的到來,對中國的經濟建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戰爭不僅加強了中蘇之間的軍事合作,也鞏固和擴大他們之間的經濟關係。因此,韋斯塔的判斷是有道理的:在韓戰中,「很可能是由於中國人的表現給史達林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印象」,「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史達林還是計劃通過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合作使中蘇同盟進入一個新階段」。

筆者在俄國檔案中發現了一份很有意思的文件——在華軍事顧問科切爾金少將1951年6月16日給蘇軍總參作戰部長的報告。其中特別講到對志願軍的看法及蘇聯顧問與志願軍作戰指揮的關係,現摘錄如下:

現在我報告1950年11月至1951年6月我在中國工作期間形成的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一、中國人民軍的戰鬥素質

我看過的許多文件以及同有機會接觸過中國人民軍的中國同志和我們的同志座談都表明,這支軍隊有很好的戰鬥素質。廣大指戰員堅忍不拔,戰鬥勇敢頑強,不怕流血犧牲,勇於克服一切艱難險阻。  部隊善於在山地作戰,能廣泛利用夜間和惡劣天氣。與此同時,中國軍隊不適應在冬季條件下作戰,因為棉衣不足,有時甚至完全沒有禦寒衣物,同時還缺少禦寒的經驗。  部隊優秀的戰鬥素質和高昂的士氣是由堅強的政治工作來保障的。這說明了為什麼部隊有時雖然傷亡慘重,但仍有戰鬥力並準備迅速由防禦轉入進攻。  開始存在的「恐美症」經過幾次勝仗之後基本上消除了。的確,在春季戰役中「恐美症」又有所復發,這表現在迴避攻擊美國人所守衛的戰線地段。如果必須進攻這些地段,則常表現出不堅定,戰鬥不是都進行到底。在很多情況下都沒有堅決消滅被合圍的美軍部、分隊,甚至有時給被合圍的美軍部隊提供逃跑的機會,以免遭受大的傷亡和浪費不多的彈藥儲備。

二、對朝鮮戰鬥行動的評價

下面兩種基本情況給中國軍隊在朝鮮的戰鬥行動特點打上了自己的烙印:(1)與美國人相比,部隊技術裝備差;(2)後勤組織薄弱。  雖說糧食、彈藥儲備充足,但滿足增長需求不超過40-50%。前線部隊吃不飽,有不少時候簡直挨餓,因此部隊不僅沒有能力把順利開始的戰役進行到底,甚至不能守住已奪取的領土。  不能充分保障前線部隊給養的原因是:(1)由於美航空兵對交通線的轟炸,火車和其他交通工具只能晚上運行;(2)汽車和馬車數量不足;(3)整個後勤系統組織不得力。……

四、關於我軍事顧問的作用

中國的同志們對我軍事顧問態度很好。他們認真聽取我們顧問的所有意見和考慮,但對他們非常謹慎,尤其是涉及到韓戰問題。在韓戰問題上,中國同志們害怕我們把不符合中國軍隊發展水平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戰法強加給他們。當他們感覺到這一點的時候,就不客氣地說:「在這些問題上我們同你們觀點不同。」(聶榮臻語)一次彭德懷說,他甚至還有考慮把部隊開到鴨綠江邊,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依靠這麼短的距離,他將有更好的機會粉碎美國人。

中國的同志們擔心敵人在自己背後登陸,所以把很多部隊部署在沿海地區,不想深入南朝鮮。他們半開玩笑地說要在朝鮮打10年戰爭,要在這種持久戰中消耗敵人的力量,認為在短時間裡粉碎敵人是不可能的。

他們以十分謹慎的方式表示,他們對不給他們現代化的技術裝備不滿(100毫米高射炮,以及各種不亞於美國人的自動武器)。……

我們的顧問在幫助中國同志克服在組織部隊和戰術方面存在的不正確的觀點上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堅定性,遇到中國同志的推辭(等一等,不著急),常妥協退讓。

現在感覺不到中國人民軍運用我們的戰鬥經驗。這特別涉及戰鬥的指揮、組織問題,炮兵、坦克和其他兵種的使用問題。

在外省工作的顧問更是聽其自便。在我在中國期間,軍事總顧問只去外地一次(瀋陽),此外只開過一次會交流工作經驗。

駐華蘇聯軍事專家知多少

如果不算大革命時期參加北伐戰爭的加倫(布柳赫爾)將軍,那麼作為政府之間的行為,蘇聯軍事顧問最早來援助中國應該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了。1938年5月,作為蘇聯大使館武官的М.И.德拉特文將軍便接替德國人出任中國軍隊的軍事總顧問了。以後依次接任在華軍事總顧問的是А.И.切列潘諾夫(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К.М.卡恰諾夫(1939年9月至1941年2月)、В.И.崔可夫(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從1937年底到1942年蘇聯撤走在華軍事人員為止,在中國的蘇聯軍事顧問總計超過300人,此外還有技術專家200多人,其中包括志願飛行員、大學教師、設計師、道路和橋梁專家、運輸專家、醫學專家等。蘇聯軍事顧問的級別甚高,僅元帥就有6人,還有15名將軍。蘇聯顧問不僅幫助訓練中國軍隊,而且為總參謀部和各戰區制定了數百個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的計劃,其中較大型的有:武漢戰役、南昌戰役、長沙戰役、襄陽-南陽戰役、宜昌戰役等。儘管出於某種政治原因,國共雙方後來對此都很少提及,但這些蘇聯顧問和專家對於中國反侵略戰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與此相比,韓戰期間在華蘇聯軍事顧問的情況有很大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來華軍事顧問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抗日戰爭時期;第二,蘇聯顧問的作用主要是幫助訓練中國新建的空軍和海軍部隊及少數特殊兵種,幾乎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本身的策劃和行動。

最早一批來的蘇聯軍事專家是空軍顧問和教官。根據1949年8月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訪蘇達成的協議,由蘇聯幫助中國建立6所航校,出售各型飛機434架,派遣專家878名。10月19日,第一批空軍專家來華,即分赴各地考察和選擇校址。11月中旬以後,包括從校長、教官直到地勤保障人員的大批專家陸續到達,並立即分配到各航校參加建校工作。接著是海軍聘請的以克洛契柯夫為首的84人於1949年10月25日到達瀋陽,隨即被送往大連海校幫助建校辦學。11月,華東海軍司令員張愛萍訪蘇回國又帶來6人。到12月,更有621名海軍顧問來華。儘管這批顧問和專家在華工作期限一般是1-2年(此間韓戰已經爆發), 但他們只是幫助培養軍事院校的教員、訓練飛行人員和其他技術兵種,與韓戰沒有直接關係。目前有關資料記載,到韓戰結束前夕,在中國陸軍系統的顧問共294人,輔助人員79人,在海軍系統的顧問103人,輔助人員12人,總計488人。同期蘇聯顧問在空軍和海軍系統的人數不詳,但根據上述資料統計,已經達到1500人。大體說來,韓戰期間在華蘇聯軍事顧問總數至少應在2000人以上,大大超過了同期在華經濟專家的人數。

此外,筆者在臺灣做訪問學者時看到過這樣一份檔案文獻,即「國防部」第二廳根據所收集的情報編印的一份1950年6月至1951年9月在中國大陸蘇聯顧問和專家的名單。據臺灣的情報說,此期在華顧問和技術人員共約8萬人(大概是把協助防空的蘇聯空軍部隊人數計算在內了),其中首要者和領導者442人(「其中除因原報不甚詳實者均未列入外,尚有極大多數未曾查明其姓名職務與活動狀況,不能一一列入」)。按其分類,軍事顧問310人,政治(包括外交、教育、法律)顧問47人,經濟顧問和專家72人,專業間諜13人。這個數字當然很不準確,但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建國初期來華的蘇聯顧問和專家絕大部分屬於軍事人員。

蘇聯在中國設有軍事總顧問團,領導在中國各總部、軍兵種、大軍區和軍事院校的蘇聯顧問和專家。軍事總顧問最初是由蘇聯首任駐華使館武官科託夫中將兼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後,史達林派蘇軍副總參謀長扎哈羅夫大將作為其私人代表來到中國,不久便接任了軍事總顧問的職務,科託夫為副總顧問。1951年4月中旬扎哈羅夫奉命回國後,由空軍上將克拉索夫斯基接任。1952年7月克拉索夫斯基回國,繼續由科託夫兼任總顧問。1953年7月科託夫任職到期,原華東軍區首席軍事顧問彼得魯舍夫斯基上將接任總顧問。1957年7月彼得魯舍夫斯基回國,由杜魯方諾夫上將接任,直至1960年7月回國。

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在業務和技術上負有對中國軍隊全面指導的職責,其中包括:

一、軍委領導機關、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大軍區機關的領導業務;

二、各技術兵種部隊有關日常訓練、軍事工程建設、常規和尖端武器的使用以及裝備、測試場地、基地維護的技術傳授和指導業務;

三、軍事指揮學校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業務;

四、軍事工程技術院校的專業知識傳授業務。與在中國政府部門的顧問和經濟技術專家不同,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不屬蘇聯駐華使館和總顧問領導,而是直接受命於蘇聯軍方。

如果說戰後蘇聯向東歐各國派遣顧問(主要在軍事和國家安全系統)是出於控制和滲透的目的,因而多少有些強加於人,那麼,到中國來的蘇聯顧問和專家,無論是在經濟、文教部門,還是在軍事或行政單位,則完全是中國政府自己請來的,完全是為了滿足中共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的需要。

中國國防現代化的啟蒙者

蘇聯軍事顧問最早幫助創建的是6所空軍航校。根據中方儘快培訓出350-400名飛行員的要求,蘇聯空軍建議組建4所殲擊航校,每所學校配備100名專家,6所轟炸航校,每所學校配備120名專家,此外還有地勤人員、理論教員、航空醫生、後勤保障人員,及少量派駐空軍司令部的專家,共計878名。按這個設計,就相當於兩個專家培訓一名飛行員。1949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航空學校正式成立時,第一批學員編有速成班110人,一期甲班677名,學制分別為6個月和1年。即使增加了學員,也差不多是1名專家培訓1名飛行員。蘇聯專家按照學制和培養目標制訂出學員航空理論教育和飛行訓練的全套計劃,並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從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材內容、教學制度到課堂授課、教學考核等都由專家負責。上課時由蘇聯教官帶著翻譯去講課。蘇聯專家教學非常認真,對學員也非常熱情、耐心。在飛行訓練階段,全部組織實施和機務保障也由專家負責。蘇聯飛行教員手把手地教授學員,儘管語言不通,學員文化程度又低,但這些蘇聯專家工作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在蘇聯專家的嚴密組織和精心教學下,經過學員的努力,首批速成班和一期甲班學員終於按計劃完成了訓練任務,速成班於1950年5月畢業,一期甲班於1951年1月畢業。截止1951年5月1日,航校培訓畢業的飛行人員保證空軍連續組建了17個航空兵師、34個航空兵團。

航空部隊組建以後,作戰訓練同樣是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進行的。1950年春天以後,有幾十個蘇聯空軍師陸續來到中國擔任防空保衛,於是,新組建的中國空軍部隊經過短期預科教育後,便成建制地駐紮在蘇聯軍隊營地,採取了「專家包教、我們保學、突擊速成」的培訓方法。從空中飛行、作戰指揮到地勤服務和飛機維護保養,「一級帶一級,一套教一套」,兵對兵、將對將地進行培訓。這樣經過幾個月的突擊訓練,達到大隊編隊水平後,中國部隊便接管了全部裝備,只留下少數蘇聯顧問繼續幫助訓練或改裝。1952年以前,大多數空軍部隊都是採取這種方式進行戰鬥訓練的。

海軍兵種複雜,技術含量高,對蘇聯專家的需求最為迫切。從1949年10月就不斷有蘇聯專家和顧問來到海軍領導機關及各部門、各個部隊和院校,他們對中國海軍的組織建設、作戰、訓練、裝備建設、工程建設、後勤保障、學校建設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幫助。

不過,顧問和專家最集中的地方還是在海軍的院校。1950年2月創建的大連海校(後分為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和海軍工程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正規的海軍學校。蘇聯專家早在1949年10月就來到了瀋陽,首先沿渤海和黃海岸邊進行考察,並選定了校址,以後又幫助學校制定了教學計劃,編寫了各科教學大綱和教材,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制度,使學校教學工作一開始就能走上正規的道路。位於南京的華東海校1950年4月改為海軍聯合學校後也來了蘇聯顧問組。在海軍學校創辦初期,蘇聯顧問和專家的影響是相當廣泛的,從制訂教育計劃和教學大鋼,編譯教材,培養教員,研究教學方法,籌辦教學設備,建設實驗室,到教學的組織領導,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培養學員的正規生活習慣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蘇聯專家熱情的幫助和指導。直到1953年,由於海軍各學校提高了獨立辦學能力,教學工作已逐步走上了軌道,蘇聯專家數量才逐年減少。

這一時期來華的軍事顧問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幫助組建特種兵部隊。例如,中國的第一支空降兵部隊就是蘇聯顧問幫助建立的。經過與蘇聯軍方商談,1949年11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空降兵部隊,並於1950年2月15日與蘇方談定,聘請41名顧問,訂購300具降落傘。4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成立空軍陸戰第1旅。到7月底,以沙別裡車夫上校為首的蘇聯顧問團先後到達北京和開封營區。一個旅配備41名顧問,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了,從旅長、政委、參謀長,到旅機關的炮兵、作戰、傘降、通信、工兵和後勤、醫務等部門,都安排有蘇聯顧問,同時還為下屬7個營的營長、傘兵科科長乃至疊傘員都配備了顧問。顧問團負責幫助進行軍事訓練和加強行政管理,並對各項工作實施全面督促檢查和提出建議。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空軍陸戰旅於1951年3月勝利完成了跳傘訓練,並於6月28日參加了南京軍事學院組織的河川進攻聯合演習。

蘇聯培訓中國軍隊的特殊兵種還有一種方式,即將中國部隊整建制地編入蘇聯軍隊中,在專門教官的指導下與蘇軍官兵一起進行訓練。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就是這樣誕生的。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致電史達林希望蘇聯派來潛艇全套艇員,「以便有效地幫助訓練,待完成任務後返回蘇聯」。1951年2月7日,蘇聯同意於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後延長一年)在旅順基地為中國培訓4艘潛艇的艇員,並撥出兩艘潛水艇供培訓使用,訓練完畢再移交給中國。1951年4月20日至5月初,由傅繼澤、李克明等275人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潛水艇學習隊先後到達蘇聯紅海軍太平洋艦隊潛水艇分隊。5月14日正式開始學習和訓練,蘇軍指派10名教官和2艘潛艇的全部艇員負責學習隊教育和訓練。中國的潛艇學習隊是一支由4艘潛艇艇員組成的大隊,作為一個完整的建制單位,歸中國海軍直接領導,但生活在蘇聯潛艇部隊中,學習和行政均由蘇軍領導。全體人員身著蘇聯海軍服裝,夥食按蘇軍潛艇標準,與蘇軍潛艇官兵一同進餐,執行的是蘇軍條令條例。黨的關係、政治工作由旅大市委領導。1954年6月19日,旅順潛艇學習隊結業,並獨立操縱著從蘇聯購買的兩艘潛艇於6月29日駛抵青島。7月22日,組建了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從此,中國海軍有了自己的潛艇部隊。

在培訓中國軍隊掌握現代化武器裝備方面,蘇聯顧問和專家的作用的確是不可替代的。至於說到直接參與或幹預在朝鮮戰場作戰指揮的情況,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引自

《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

沈志華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本書史料紮實,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

相關焦點

  • 全景式回顧抗美援朝戰爭(332)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的志願軍如何保密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裝備佔有巨大優勢的美軍,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達到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履行國際義務的雙重目標,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和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安全環境。
  • 專家縱橫談: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奠基
    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並通過引進蘇聯的裝備和技術,使過去「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同時中國還通過得到「156項」重大援助為工業化奠基。今天的人們仍能感受到這一仗給我國帶來的重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
  • 抗美援朝時期,蘇聯給我們提供了多少援助?幾乎讓志願軍脫胎換骨!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的戰役,在當時的局勢下,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大國對立,我國出兵幫助朝鮮對抗美軍有自身的考慮存在,而蘇聯因為和美國對立因此給我國提供援助。這就是世界上只有永遠地利益,沒有永遠地朋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蘇聯對我軍進行了諸多援助,幾乎讓志願軍脫胎換骨。
  • 讓世界傾聽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聲音:寫在《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
    《抗美援朝戰爭史》是經中央軍委常務會議批准編寫的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鴻篇巨製。該書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成為研究抗美援朝戰爭的重要參考著作,並獲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外文出版社與軍事科學出版社聯合推出三卷本《抗美援朝戰爭史》英文版,適逢其時。
  • 銘刻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
    主題展覽圍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反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同時,此次展覽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主視角,圍繞戰爭主線,突出戰場較量,設置「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略」等5個部分和「最可愛的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等5個專題,參觀過程中,大家一邊認真聽取講解,一邊仔細觀看陳列的圖片、文物和文字介紹材料,全面回顧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深切感悟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外國人如何評價抗美援朝中國志願軍?態度完全轉變,連日本都服了
    況且此時美國的軍事和經濟發展急速前進,已經到了多國難以比擬的高度,數次進入臺灣海峽,並且以各種手段強迫我國接受他們的意志及社會政治制度。為穩定新中國的持續發展以及防止美國猖狂態度的持續發酵,中國人民志願軍勇跨鴨綠江,跟隨彭德懷司令進入朝鮮,對戰美軍,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和得失,值得銘記!
    二戰前,朝鮮一直被日本佔領,日本投降後,美蘇兩國分別佔領朝鮮半島,當時為了防止兩國直接在朝鮮迎頭相撞,美國單方面在地圖上按38緯度線劃分了分界線,蘇聯也就接受了,從此朝鮮就分為南北兩部分,且分別成立了兩個政府。後來,美蘇分別從朝鮮撤了軍,之後不久,朝鮮內戰就爆發了,美國馬上出兵幹涉,這就導致了後來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出人,蘇聯出武器的抗美援朝戰爭!
  • 除了《金剛川》裡的喀秋莎,抗美援朝志願軍,還有其他底牌嗎?
    今年是我國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相信大家平時會頻繁看到一些關於此戰爭的一些紀錄片,而為了紀念這場戰役,媒體界還特意上映了電影《金剛川》。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出場和使用過程,在對美方陣地發出襲擊時,威力驚人,不少戰士都為之吶喊,隨後便迎來了戰役的勝利。
  • 北京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內容有哪些?
    北京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主題展內容有哪些?  1、展覽內容以時間為序,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即「正義擔當 決策出兵」「運動殲敵 穩定戰線」「以打促談 越戰越強」「實現停戰勝利歸國」「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貢獻」。
  •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18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開國上將名單一覽表
    3.韓先楚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4.宋時輪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與指揮第二、第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19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等。
  • 國防大學退休返聘二級教授徐焰:抗美援朝戰爭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奠基
    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並通過引進蘇聯的裝備和技術,使過去「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同時中國還通過得到「156項」重大援助為工業化奠基。今天的人們仍能感受到這一仗給我國帶來的重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
  • 抗美援朝是錯誤的?荒謬!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意義
    從軍事角度講,是否達成戰略目標,是衡量取勝與否的根本標準。出兵時,中共中央對出兵朝鮮的戰略目標作出三種設定:一是在蘇聯出動空軍的支援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協同朝鮮人民軍,殲滅或驅逐朝鮮境內的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隊,從而根本解決朝鮮問題。這是最理想的結果。
  • 磅礴雄渾,震撼人心——國畫《抗美援朝戰爭畫卷》的價值意義
    《畫卷》長2700釐米,高38釐米,現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這是一部表現當代戰爭題材最早的全景式繪畫作品,也是一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正義必勝的軍事主題的曠世之作。《畫卷》作為抗美援朝正義戰爭之歌,作為中國人民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寫照,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 志願軍入朝首戰告捷,抗美援朝戰爭由此展開
    10月24日,志願軍第40軍左翼先頭部隊第118師,在師長鄧嶽和政治委員張玉華的帶領下,經過連續五個夜晚的急行軍,來到大榆洞所在的小山溝。1950年10月25日,東西兩線志願軍與敵軍同時交火,抗美援朝戰爭由此展開
  • 抗美援朝志願軍三易司令員 攻打臺灣胎死腹中
    文章來源:紅潮網  導語:抗美援朝是新中國第一場世界型的現代化戰爭,彭德懷出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但最初的人選並不是彭大將軍,周恩來曾在會上說:如果林彪同志身體好,不會叫彭德懷去的。請看這中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 韓戰因何而起?我國派出240萬志願軍,美國呢?
    美國建議在朝鮮半島劃分美蘇的軍事界限,此建議得到了蘇聯的同意,也就是現在的三八線,會議結束後,《雅爾達協議》約定朝鮮半島由美國和蘇聯共同接管,以三八線為界,三八線以北蘇聯管著,三八線以南美國管著。北朝鮮在危急存亡的時刻向我國發出軍事援助的請求,我國最終接受了北朝鮮的援助請求,出兵朝鮮,開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戰爭,我國志願軍加入戰場之後,北朝鮮節節敗退的局面被扭轉,我國志願軍聯合北朝鮮人民軍將美國趕回了三八線以南,最終北朝鮮政局趨於穩定。
  • 抗美援朝在日本眼中如何?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韓戰打響,中國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在日本眼中中國抗美援朝行為是怎樣的?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1949年10月,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禮炮聲中伴隨著全國人民的歡呼聲,期待已久的和平終於來臨,人們祈禱遠離戰爭,但是第二年,朝鮮便爆發了戰爭。
  • 外國人如何評價抗美援朝?讓戰無不勝的美國神話,成為一個笑話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成功結束後,隨著日本的主動投降,但是在雅爾達會議上,美蘇擅自決定了朝鮮半島的處理辦法,將在朝鮮半島設置南北軍事分界線,南邊由美國統治,北邊由蘇聯統治。再往後,韓戰爆發,其實也算是朝鮮半島的民族內戰了,也就是在1950年8月發生的抗美援朝戰爭了,由於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多次侵犯我國領空,所以我們決定參與。
  • 抗美援朝戰爭,被志願軍擊斃的最高級別軍官是誰?
    1950年韓戰爆發,不久之後美軍越過聯合國,私自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介入韓戰,隨著戰爭的擴大,戰火開始往中朝邊境蔓延,嚴重危機我國領土安全,為維護領土主權,我國同年組成志願軍,幫助朝鮮同袍趕跑美國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