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的戰役,在當時的局勢下,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大國對立,我國出兵幫助朝鮮對抗美軍有自身的考慮存在,而蘇聯因為和美國對立因此給我國提供援助。這就是世界上只有永遠地利益,沒有永遠地朋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蘇聯對我軍進行了諸多援助,幾乎讓志願軍脫胎換骨。
1950年,我國經歷了各種戰爭的洗禮,是一貧如洗,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還能支撐這場援助戰役進行呢?最早的時候,我國的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並不是帶著統一標配的武器裝備的,而是參差不齊,一些士兵是鳥槍,一些士兵則拿著勝戰繳獲的高級槍枝,這種情況導致了彈藥的供應困難,多種不同的武器需要配套的彈藥供給。於是當時的老大哥蘇聯慷慨地提供了物資,舉幾個例子:14萬支步槍,2.6萬支自動搶,9000挺機槍,配套1.75億發子彈,其餘還有許多,由此就可窺見蘇聯當時的強大,隨手就能拿出這麼多裝備。
但拿來援助我軍的都是蘇聯淘汰下來的,並沒有提供最新的武器裝備,但也解決了我國的燃眉之急。我國志願軍的一切似乎都是依靠繳獲物品,使用的是繳獲的槍枝,運輸後勤的是繳獲的車輛,這些僅有的裝備也都隨著敵人的轟炸一個個減少,於是老大哥蘇聯再一次慷慨解囊,運輸了幾百輛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到中國,支援我國的抗戰,讓我國在當時的時代一舉成為擁有裝甲部隊的國家之一,裝備的蘇聯汽車高達70000多輛。
當然,槍枝、車輛僅僅是蘇聯給我們提供援助的一部分,蘇聯還有戰機援助。當時我國在空軍方面人員匱乏,物資也沒有。於是面對地方的空軍襲擊可謂是無能為力,只能站著挨打。於是蘇聯提供了三百多輛先進戰機,後來又陸續送來了1000架戰機,憑藉著蘇聯的支援,我軍建立了多個空軍部隊,可以對抗敵方。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蘇聯在提供物資方面的援助後,還就技術對我國進行了支援。派出多個軍事軍官前往我國進行訓練,指導我們的士兵使用這些物資,如何操控槍枝,如何運行戰機等等,在教導的同時傳授了許多經驗,讓我國受益匪淺。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蘇聯提供了許多的支援,讓我國的志願軍從小蔥拌豆腐,裝備提升了一個檔次,一窮二白到了後來的整齊、先進的部隊,多虧了蘇聯,讓我們有資本能去作戰。更新換代之後,我國的志願軍走上了朝鮮戰場。
有共同利益的就是朋友,在當時中國抗美援朝是與蘇聯統一戰線的,作為老大哥,蘇聯也為我國提供了很多資源,提升了我國軍隊的整體水平,為後來的中國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