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復活節:紀念耶穌的死而復生
復活節在3月21日或該日後月圓以後第一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後復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
《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便復活。復活節由此而來。關於耶穌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義,是為了贖世人的罪。因此,在歐美各國,復活節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大節日。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節氣(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和聖誕節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復活節民俗節日的特徵也越來越明顯。
2.愚人節:肆無忌憚的惡作劇
愚人節又稱萬愚節,日期是每年的4月1日。
一般認為愚人節的起源和法國的立法改革有關。
16世紀的法國,人們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大家互贈禮物,舉行派對,慶祝新年。1582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採用一種新的曆法——格高利曆法,並將新年改在1月1日。在新曆法的推行過程中,各地仍有一些人或是不願意接受新曆法,或是不知道新年日期的更改,仍然在4月1日這天過新年。其他的人便捉弄他們,贈送給他們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的慶祝晚會,騙他們白跑一趟,或使他們對某種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信以為真。這些被捉弄的人被稱為「四月愚人」。
從此,一些人便在每年的4月1日搞惡作劇,互相愚弄,漸漸地,便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的習俗傳到英國,後來,隨著英國移民又傳到了美國。時至今日,這一習俗已經成為國際性節日,在歐洲、北美許多國家都流行。
另外,英文百科全書裡面也流傳著一種說法:「愚人節」是15世紀宗教革命之後始出現的一個說謊節日。那時西班牙王腓力二世曾經建立一個「異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視為異端,在每年4月1日處以極刑,也就是死刑。臣民們感到非常恐怖,於是每天以說謊取笑為樂,來衝淡對統治者的恐懼與憎恨。其後,沿用日久,演變為今日之「愚人節」。
3.母親節:紀念和讚揚全世界的母親
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舉行慶祝活動,以頌揚母愛的偉大。
古時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裡,出門在外的年輕人將回到家中,並送給他們的母親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薇絲髮起,她終身未嫁,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1876年,她的母親安娜·查維斯夫人在禮拜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到南北戰爭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後,她進行祈禱時說:「但願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讚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查維斯夫人為她的禮拜堂服務超過25年,當她在72歲逝世時,41歲的女兒安娜立志創立一個母親節,來實現母親多年前祈求的心願。兩年後,她和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威望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
1908年5月10日,第一個母親節在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裡,康乃馨被選為獻給母親的花,並從此流傳下來。
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並在5月9日由威爾遜總統頒布施行。現在,母親節已經在很多國家流傳了。
4.父親節:父親也不容易
父親節是表達對父親敬意與愛意的節日,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據說第一個提出這種建議的是華盛頓的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
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準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教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還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紅玫瑰花,以表達對父親的敬意;而父親已故去的人,則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達對父親的無限懷念和哀思。
直到1934年6月,美國國會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教堂儀式、送卡和禮物來紀念父親節。
另外,在中國,父親節是每年的8月8日。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代。1945年的8月8日,上海聞人所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熱烈舉行慶祝活動。「爸爸」諧音是8月8日,而且8月8日的兩個8重疊在一起經過變形就是「父」。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各界名流士紳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
5.萬聖節:設宴款待鬼魂
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聖節。10月31日,有個所謂的「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最流行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斯。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是一種秋收的慶典。
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與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擺放些水果及其他食品,款待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逐漸演變成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6.感恩節: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感恩節是北美洲獨有的節日,始於1621年。
據記載,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號帆船,於12月26日到達了北美洲的普利茅斯港,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這些移民根本不適應當地環境,第一年冬天過後,只有50人倖存。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人送給他們很多必需品,並教會他們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耕作。這一年秋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11月底,移民們請來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雞等製作成的佳餚,感謝他們的幫助,感謝上帝賜予了一個大豐收。自此,感恩節變成了他們直至後來美國的固定節日。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將它定為國家假日,並且規定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有4天假期。時值長假,很多人都會趕回家慶祝佳節,所以,美國感恩節的熱鬧程度絕不亞於中國的中秋節。
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是把火雞肚子裡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整隻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此外,感恩節的傳統食品還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餅、紅莓苔子果醬等。
7.聖誕節:耶穌誕生的日子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從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是西方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
「聖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字。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人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聖誕節。這一天,全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
據基督教的《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的說法,上帝決定讓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投生人間,從羅馬帝國手中和罪惡中拯救以色列。瑪利亞已和木匠約瑟訂婚,可是,在他們同居之前,約瑟發現瑪利亞已懷孕。於是約瑟想悄悄地和她分手。這時,上帝的天使出現在他的夢中:「把瑪利亞娶回家。她懷的孩子來自聖靈。她將生下個男孩子,你們給孩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將從罪惡中拯救人們。」當瑪利亞臨產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體人民務必到伯利恆申報戶籍。約瑟和瑪利亞只好遵命。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無奈兩人未能找到旅館借宿,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
耶穌的誕生日大約是在2000年前,研究人員通過日曆上的記載,按著假定日期把時間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後。在公元後的前300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最後,在公元354年,教堂的領導人把12月25日定為耶穌基督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