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由來》,紀念中式經典節日,除夕和春節趣談

2020-12-19 百家號

1.除夕:

晝夜交替,除舊換新

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傷,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眠,相守夜歡譁。」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掛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服。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臺灣被稱為「過年日」。這一天的午後,人們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吃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熱烈的氣氛。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員。年夜飯,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據說坐得越久,長輩的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2.春節:

放鞭炮,掛燈籠,驅「年」跑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也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農曆新的一年的開始。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隋代社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代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則為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穀梁傳》說:「五穀大孰為大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人們在立春前後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歡聚慶祝,一起過年。

3.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

民間還有這樣的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臘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渾身戰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子的時候,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相關焦點

  • 《萬事萬物由來》,紀念西方經典節日,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趣說
    1.復活節:紀念耶穌的死而復生復活節在3月21日或該日後月圓以後第一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後復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便復活。復活節由此而來。關於耶穌基督之死,按基督教教義,是為了贖世人的罪。
  • 「除夕」、「春節」原來是這樣由來的
    除夕中國農曆的除夕就是一年後最後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它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處的《風土記》等書。在我國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等。
  • 【我們的節日·春節】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今天是除夕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關於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你了解多少呢?接下來,一起來了解一下春節的由來及習俗吧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 春節英語手抄報內容資料:除夕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春節又到了,春節是我國最傳統,最具特色的節日,除舊歲迎新年,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除夕用英語怎麼說 除夕的由來(中英雙語),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春節~   漢語:除夕   英文:New Year's Eve   除夕的由來英文版
  • 春節趣談:為何要大年初二回娘家,而大年初一和除夕不能回呢?
    春節趣談:為何要大年初二回娘家,而大年初一和除夕不能回呢?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很多人都知道過年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在過年期間,有著非常多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大家都知道多少呢。就是過年的時候需要貼春聯,貼福字。大年的初二的時候還要回娘家。
  • 除夕是什麼日子節日?過年和除夕的寓意含義意思介紹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除夕到底是什麼節日呢?為什麼除夕這麼重要?除夕的寓意含義是什麼?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中國人怎樣過春節?民俗專家趣談春節由來(圖)
    中新網1月24日電 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的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即將到來,春節是怎麼來的?中國傳統中的春節人們又是怎樣度過的呢?民俗專家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春節的由來  據介紹,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 春節的由來作文(精選10篇)
    春節的由來作文2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既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 描寫春節由來的作文600字(精選2篇)
    描寫春節由來的作文600字篇一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 有關除夕的由來和傳說,你知道了嗎?
    導讀:除夕的習俗有哪些?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在這熱鬧的節日裡,人們都在忙碌地進行各種習俗活動,那麼,除夕的習俗有哪些?下面小編為你介紹。1、除夕的習俗之年夜飯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2017-01-28 00:20:5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
  • 除夕的由來起源來歷 除夕的來歷簡短20字30字50字150字左右
    除夕馬上就到了,作為一年最後一天,人們在這一天會有許多傳統習俗會做,大家都知道除夕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是為什麼會有除夕這個節日呢?除夕的來歷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了除夕由來起源的簡單介紹。除夕的由來除夕的由來起源來歷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 除夕了,你可知道除夕的由來和習俗?
    除夕到了,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祝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除夕,又稱大年夜,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故又稱年三十晚。「除夕」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即所謂的「歲窮月盡」。「除夕」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大臣周處撰寫的《風土記》。一、除夕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一個叫「夕」的妖怪,專門害人,尤其是漂亮的女孩。「夕」神出鬼沒,只在太陽落山後出來,半夜後又不見其蹤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兒。老百姓對它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
  • 關於春節年年有餘的祝福語,祝君豬年萬事順意,平安幸福!
    祝豬年春節快樂!四、爆竹聲聲辭舊歲,禮花陣陣照夜空。春聯寫上吉祥語,燈籠耀眼分外明。除夕之夜看春晚,老老小小笑開顏。全家團聚樂融融,幸福之花永綻放。祝你春節快樂,生活幸福!五、春節到,放鞭炮,家家戶戶好熱鬧;舞龍燈,踩高蹺,合家歡樂步步高!
  • 過年和除夕的由來
    在民間傳說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在大年三十這一天都要放鞭炮。傳說很多年以前,森林裡有一種非常兇猛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曆臘月除夕那天,他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他。
  • 連結歷史|除夕決戰,春節攻勢——那些在節日發起的戰鬥
    為實現戰役戰鬥突然性,在敵方容易鬆懈的節日發起突然襲擊,往往成為古今中外軍隊的選擇。如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敘利亞軍隊就是利用猶太人節日「贖罪日」當天以色列全國放假的時機發動突襲,突破「巴列夫防線」,打破以色列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利用節日達成突然性的經典戰例。在我軍歷史上,有一位將領十分擅長在節日用兵,他就是開國中將聶鳳智。
  • 春節的由來,你了解嗎?
    ,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此外關於過年還有傳說呢,你知道麼?關於「過年」的傳說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 中國的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 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農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節(農曆清明當日,放假一天);國際勞動婦女節(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 《歷師》傳統節日擬人,除夕C位出道,元宵竟有多重身份?
    如今《歷師》這部動漫以傳統節日為主題,漸漸讓人對傳統節日更了解,甚至回憶起那些不曾在自己記憶中的節日。除夕除夕在我們眼裡看來,其實就是大年30那天晚上,不過千萬不要思想固定化,除夕也是有在大年29的例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