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夕:
晝夜交替,除舊換新
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傷,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眠,相守夜歡譁。」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春聯、年畫、掛門箋,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圖案的新衣服。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另外,除夕在臺灣被稱為「過年日」。這一天的午後,人們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吃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熱烈的氣氛。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員。年夜飯,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據說坐得越久,長輩的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2.春節:
放鞭炮,掛燈籠,驅「年」跑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也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農曆新的一年的開始。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隋代社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代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甲骨文中「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則為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穀梁傳》說:「五穀大孰為大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人們在立春前後的正月初一這一天,歡聚慶祝,一起過年。
3.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
民間還有這樣的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臘月三十,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臘月三十,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渾身戰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皇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子的時候,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